第四百一十二章、记忆的蓝海
第四百一十二章、记忆的蓝海
陈博往前挪了两步,他见着对方把东西拿出来,这在细细一瞅,他发现这正是自己在辛弃疾墓墓外边看到的兵器。
这兵器怎么就跑到了皇城了?
那么说来,是胖子康森和光头鬼他们把东西转手出来了?
趁着陈博遐思瞬间,那些古董全部都被美女和那个男的陈列出来,而和陈博猜测的差不离,那两个盒子里的确是瓷器,只不过不是两件,而是三件。
这波人的老大叫阿彪,别人都称呼他彪哥,这会阿彪道:“小伙子,东西都在这,你可以看看了,有什么相中的,我们可以给你便宜一些。我可告诉你了,这些都是生坑。”
陈博点了点头,他岂能不知道这是生坑的东西,而比起这三把兵器陈博见过,那盒子的三个瓷器陈博也略微有点印象,不过当时陈博并没有确切的知道那盒子里的瓷器到底是什么。
本来这些东西陈博还没那么大的兴趣,可它们不光事关辛弃疾墓,最主要的还能找到杀害干爹的凶手,陈博必须要和这帮人搭上线。
陈博慵懒上前,用手轻轻擦去第一件瓷器上面的泥土,陈博发现这第一个的瓷器是一件梅瓶。
梅瓶是中国古瓷中常见的一种造型,是对小口、短颈、丰肩、窄胫一类造型瓷瓶的统称。梅瓶的近足处微外撇,形成了修长优美的S形曲线,这件梅瓶通高48公分,口径7.5公分,底颈11公分,通体施青釉,刻牡丹花纹,因为刚刚出土的缘故,表面上还可以看到泥土的痕迹。
而陈博在观察梅瓶的时候,眼瞳中可以感受蓬勃的灵气流,这和这批文物出自宋代的时间点也相当吻合。
陈博在古玩行学习的这段时间,他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宋代瓷器的知识。
要知道,瓷器的发展在宋代已经初具了规模,最早的梅瓶就是出自宋代。跟后来它广泛用于插花欣赏不同,最初梅瓶是储酒和储水的用具,魔都博物馆收藏的两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他们分别在瓶腹写有“清沽美酒”与“醉香酒海”,佐证了这一结论。
还有,除了用作储酒用具外,梅瓶还被当做陪葬品。尤其是宋朝的墓穴中,经常会看到有梅瓶出土。南宋淳佑十年墓中,墓主的头部顶端就放置有一对磁州窑梅瓶。
辛弃疾也喜欢饮酒浇愁,拿梅瓶下葬也顺理成章。陈博确定这一件瓷器便是南宋的梅瓶。而第二件,陈博仔细辨别了番,这是一件印花小碗,小碗高5.1cm,口径13.2cm,足径4.1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都施有青黄釉。碗心模印菊花一朵,内、外壁分别采用剔刻放射性线条的方式表现菊瓣图案。
此碗比起梅瓶吸引陈博的地方就是它的独到雕刻。
它采用的特有的犀利刀法将抽象的菊花花瓣与形象的菊花花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叫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扑面而来。
除了这种欣赏的力量,陈博在这印花瓷碗上边依旧察觉到了那种沉敛的气道,并且跟前边一件的气道相仿,这不禁使得陈博眼中的青绿色光线濒临升级的边缘。
陈博甚至可以看到那外边放射出的光线都微微泛起了蓝光。
赤橙黄绿青蓝紫,青色的后边不就是蓝色光线。
陈博这段时间自己的眼瞳可是再没有升级了,就连自己的武力也因为这没有升级的眼瞳受到了限制。
要是在马上考核的节骨眼上突破,那真的是十分美妙的一件事。老子可得让这青色光线变成蓝色啊!
因为马上即要升级,陈博迫不及待地看去那第三件的瓷器,这是一件黑釉油滴釉斗碗。
这油滴釉斗碗是黑釉碗的一个重要品种,它所以是油滴釉,特征之一就是胎体含铁量高。此碗创烧于宋代建窑,说起来,冀北的定窑、豫南的鹤壁窑、包括山希的临汾窑都有生产黑釉瓷,但名气品质均不如建窑。
建窑黑釉瓷是我国宋代南方著名的民窑。宋代五大名窑是哥窑、钧窑、定窑、汝窑,官窑。建窑虽不是五大名窑,却与钧窑、哥窑相齐,可想他的盛名。
入手摸上去这最后的油滴釉斗碗,陈博那眼瞳中再次吸入了一股沉敛之气。随之,陈博的眼瞳内光线渐变的朝着蓝色发展,先是淡蓝色,而后那颜色慢慢像极了湛蓝的天空,碧蓝无暇。
升级了!
陈博心头狂喜。而不光是眼瞳中光线的改变,陈博甚至感觉到整个人的思维都明澈了许多,就好像大脑如同电脑被点击了一下刷新,然后整个的运转更快了。
哗.哗,脑海中竟然有流水过去的声音,一时,陈博还以为自己出了什么问题,不过那只是往昔的记忆在脑中穿梭而逝,包括儿时那些时常想不起来的事情,现在因为眼瞳的升级,好像都记起来了。
接着,陈博是感到全身无比的畅快。
这,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说,我的记忆都加强了?
陈博从赤色光线仅仅可以透视开始,发展到橙黄色光线可以看病救人,青绿色光线可以聚拢鱼虾,带动水流,他可没想到,到了蓝色光线,整个人的机体都好像强大了许多,尤其是脑力,记忆力的强大。
蓝色,陈博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沉淀百年的蓝海记忆,说的就是诡异的人类记忆蓝海。人的记忆本可以如同海洋,但是却被一些后天环境限制了,可是有些人通过一次刺激,却可以让记忆扩大为海洋般,成为记忆蓝海。莫不是自己记忆的蓝海扩大了?
通过短暂的记忆回顾,那些童年时光的记忆都可以轻松回想,陈博肯定了这一点。
陈博思考的时候,手还在抚摸着那件油滴釉斗碗,令他万万没料到的是,下一秒,这记忆蓝海更发挥了作用,而油滴釉斗碗的记忆此刻却也跟着泛了上来。
没错,就是油滴釉斗碗,这一件油滴釉斗碗的流转史。先跳过的是它被这个叫阿彪的收过来,接着就是上游交给他的胖子康森和许海波,再往前就是辛弃疾墓的记载,在那个墓穴待了八百年,八百年前它是在南方湖建建阳县水吉镇的建窑出产。
本以为追根溯源到此,记忆会戛然而止,但随之,更惊人的一幕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