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言情>电影人传奇> 第387章 电影节之后

第387章 电影节之后

  在特吕弗拿着金棕榈奖杯离开舞台后,第三十七届戛纳电影节就落幕了。
  媒体第一时间进行了相应的报道,媒体报道的重点不是奖项,也不是金棕榈的归属,而是特吕弗的告别。很多媒体报道的时候,都带着一点感伤的意味。其中法国《世界报》的标题能够代表很多人的感受“一个伟大的灵魂正在离我们远去”。
  戛纳电影节奖项归宿,几乎每*都会有争议。今*的金棕榈大奖归宿,是最**争议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个奖就应该是特吕弗和《精神病人》的,争议主要在波兰斯基的《苦月亮》上。
  《苦月亮》是一部争议非常大电影,喜欢的喜欢得要命,讨厌的讨厌得要死。《苦月亮》在戛纳颗粒无收,让很多喜欢《苦月亮》的媒体为波兰斯基叫屈。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部深入发掘人性、引人深思的杰作,什么奖都不给实在说不过去。
  与西方媒体报道的重点是特吕弗的告别不同,在香江和整个东南亚地区,媒体报道的重点都在《冷》获得技术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上,整个华人世界都轰动了。
  《大公报》在头版头条,对《冷》在戛纳获奖进行了报道。文章写道:“第三十七届戛纳电影节昨天凌晨落幕,各大奖项尘埃落定。香江演员江大卫凭借在《冷》中的出色表演获得影帝桂冠,内地摄影师张一谋凭接在《冷》中展现的高超摄影技术获得最佳技术大奖。在《冷》之前,李翰祥和胡金铨的电影都曾经入围过戛纳电影节,并获得了最佳技术大奖,但获得影帝还是华人的第一次,江大卫也成为华人第一个三大电影节影帝。”
  《文汇报》以“戛纳华语片放光彩,《冷》斩获两项大奖”为题,为电影大唱赞歌:“虽然在《冷》之前,李翰祥和胡金铨都在戛纳获过奖,但他们获得技术大奖并不是电影节设置的奖项,而是电影技术委员会评选的奖项。这次《冷》在戛纳拿下最佳男演员奖,是华语电影第一次真正拿到戛纳电影节本身的奖项,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突破。”
  《冷》这部电影是夏梦的青鸟公司投资的,跟银都机构实际上**太大的关系,但银都还是第一时间在《明报》上发表了一封祝贺信:“我代表银都机构向《冷》剧组全体成员致以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冷》是由内地和香江工作人员共同努力,携手合作完成的一部作品。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终在两地工作人选共同努力下才得以完成。我们相信这是内地和香江电影合作的典范,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现在《冷》在戛纳获得了两项大奖,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这是无比的荣耀,我们一起分享这份获奖的喜悦吧!”
  林匡看到银都机构的祝贺信气得七窍生烟,觉得银都是在故意恶心自己。你们佐派又不少**报纸,在哪家报纸发贺信不行啊,偏偏要跑到《明报》来发,这不是恶心人是什么?不过他拿银都机构和许望秋一点办法都**,只能向金庸抱怨:“查生啊,你们《明报》也不能什么广告都登啊!”
  如果说香江最郁闷的是林匡,那最高兴的无疑是江大卫的老婆李玲玲。当初在拍电影的时候,江大卫被猪咬伤,她对许望秋颇为不满;在香江小报瞎写,说江大卫那个被猪咬掉后,她对许望秋就更不满了。现在香江媒体纷纷报道江大卫在戛纳获奖,亲朋好友们纷纷打来祝贺电话,很多电影公司的老板都跟她联系,希望江大卫出演自己的新片。她对许望秋的怨气烟消云散,一股发自内心的骄傲油然而生。
  香江媒体在报道《冷》获奖消息的同时,**忘记抨击香江的电检制度。尤其是佐派媒体纷纷质问港英政府,《冷》在戛纳拿到了两项大奖,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像这样的电影为什么会被禁?甚至有媒体毫不留情的表示,电检制度就是香江电影发展的最大障碍。
  如果只是华人媒体站出来指责电检制度,那港英政府还可以向过去那样装聋作哑,根本不搭理。让港英政府头疼的是,由于许望秋和江大卫在领奖的时候抨击香江的电检制度,很多国际知名媒体都报道了这件事。
  其中《亚洲华尔街日报》不但报道了许望秋他们对电检制度的抨击,还公开**香江电检制度是在**法律基础下进行的,禁映极有可能是违法的。
  港英政府一直吹嘘香江是法制社会,宣传我们英国人把香江治理得多好。现在闹出这样的国际**,让港英政府在国际上大大丢了一回脸,也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港英政府虽然很不愿意,但面对国际舆论,也只能让香江行政局与立法局迅速成立专责小组,审议新拟的“电影检查条例草案”,并讨论是否在香江推行电影分级制度。
  就在香江各界对《冷》在戛纳获奖议论纷纷之时,许望秋正坐在戛纳的一间咖啡馆里,跟贝托鲁奇谈合作的事。几天之前他就跟贝托鲁奇约好,找个空间时间聊合作。只是他事情比较多,一直非常忙,直到今天才有机会跟贝托鲁奇坐下来好好聊聊。
  贝托鲁奇喝了一口咖啡,慢悠悠地道:“我现在手里有两本书的版权,都是关于**的,一个是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一个是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
  许望秋听到安德烈-马尔罗的《人的命运》不由微微一怔,这本小说以1927*魔都工人运动为题材,描述了***领导下的武装起义和***发动的412反革命**的经过。这本小说表现了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如何捍卫人的尊严,寻找作为人而生,作为人而死的意义和勇气。小说1933*在法国出版后引起了轰动,随后夺得龚古尔奖。
  这本书在**出版过几次,但**产生什么影响。因为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外国人,在书中几乎只看见外国人在行动、在指挥、在决策,而**革命者被放置在无足轻重的配角地位。**读者都知道魔都工人起义,以及后面的412反革命**是怎么回事,看《人的命运》就会觉得跟真实历史差距太大,无法认可和接受。
  许望秋没想到贝托鲁奇想拍这本小说:“你怎么会想拍这本小说呢?”
  贝托鲁奇诧异地道:“这很奇怪吗?我是***员啊,对**的革命很感兴趣。这书是西方世界第一部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非常很有名,据我所知前前后后有过至少十组人马,考虑过要将它拍成电影,但由于种种原因都夭折了。”
  “竟然有这么多人想把这本书搬上银幕?”
  “是的。美国导演弗雷德-金尼曼就曾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他本来已经说服米高梅投资,并请到韩素音改编剧本,男女主角分别是大卫-尼文、丽芙-乌曼。他们已经在伦敦摄影棚内搭建了魔都味道的布景,但开拍前一周,米高梅新任总裁以该片300*美元预算过高为由,宣布放弃该项目。”
  “米高梅为什么放弃,是因为政治上的压力吗?”
  “这个我就不清楚了,应该是有这个可能。”
  “那《人的命运》和《紫禁城的黄昏》,你更倾向于哪个呢?”
  “我更倾向于《人的命运》,这本书在西方的影响更大。”
  许望秋觉得如果贝托鲁奇自己拍《人的命运》,等电影拍出来了,那他肯定鼓掌叫好,毕竟一个外国导演能拍这样的题材是很不容易的,但跟出口公司合作拍摄,肯定不行。要是出口公司参与了,电影中领导**革命都的变成了外国人,**革命者全在打酱油,那**观众肯定无法接受,肯定会把许望秋和出口公司喷得生活不能自理。
  这跟张一谋的《长城》类似,如果《长城》是老外拍的,**观众不会觉得有什么。大家会觉得老外对**不了解,拍成这个样子是可以理解的。但电影是张一谋拍的,那**观众就无法接受了。明明是**故事,电影还叫《长城》,为什么要让老外当主角?**古代哪有这也的盔甲,简直是瞎搞!
  还有就是,魔都工人起义是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在我党历史上有重要意义,你拍成外国人领导的,那国家也不可能接受的。
  许望秋直接道:“我还是建议你拍《紫禁城的黄昏》。”
  贝托鲁奇十分诧异,觉得许望秋作为党员,应该支持倾向于《人的命运》才是,毕竟这是反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电影:“为什么?”
  许望秋解释道:“因为这个故事是以西方人的视角讲述的,跟真实的历史差距特别大。在这本书中,领导和推动革命的都是外国人,这是违反历史真实的,**观众无法接受,会觉得被冒犯了。”
  贝托鲁奇还是无法理解:“这是艺术创作,不需要和真实历史一样吧?”
  许望秋想了想,道:“我知道,我能理解马尔罗为什么要这么写,但理解不代表认同。我举个例子,你拍法国大革命,要是完全以意大利人的视角拍,说是意大利人领导的,你觉得法国观众能接受吗?再比如,你拍美国独立战争,主角全部是法国人,整个战争是法国人领导的,基本上没美国人什么事,你觉得美国观众能接受吗,会不会感觉被冒犯?”
  贝托鲁奇想了想,觉得法国人和美国人恐怕很难接受,颇为遗憾地道:“我本来想拍一部关于**革命的电影,现在看来是不行了。那我只能放弃《人的命运》,选择《紫禁城的黄昏》了。”
  许望秋笑着安慰道:“你知道当初苏联是怎么支持邦达尔丘克拍《战争与和平》的吗?我们可以提供类似的帮助,如果你需要几*群众演员,那我们就找几*,甚至可以让你进入故宫,就是当初溥仪住的宫殿,进行实景拍摄。”
  贝托鲁奇眼前一亮,兴奋地道:“太好了,那我就拍《紫禁城的黄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