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明末大权臣> 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武并进

第二百五十六章 文武并进

  对于大明朝的军民而言,火器从来就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事实上,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军队当中,大明的火器保有量都非常之高。按照国家制度,官府并不禁止民间拥有火铳,反而对铠甲和军用弓弩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一旦发现私自持有罪同谋反。不禁火器而禁铠甲和弓弩,对于后世人而言有些可笑,但却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因为技术条件和制作工艺的限制,民间制造的火铳,大多粗劣不堪,最多只能当做打猎工具使用。所以,在当时的观念当中,火铳这玩意儿,尤其是民间采用土办法生产的火铳,根本就不算是武器,而是生产工具。
  在人们的心目当中,狭义的火器专门特指火炮。威力强大射程极远的大型火炮,在历次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守城战当中的作用无可取代,朝廷特别的重视。
  火炮,尤其是大型火炮,是当时火器发展的主流方向,但李吴山却反其道而行之,专门制造了一批小型火炮。
  当时的火炮大多是对红夷大炮的仿制,体型庞大笨拙无比,动辄几千斤甚至上万斤。只有两千多斤的“纺锤炮”就已经算是轻型火炮了。
  相对于大明朝的制式火炮,李吴山制造这种火炮只有三百六十斤,绝对属于超“轻型”,甚至可以算作是袖珍型的了。
  这样的袖珍型火炮,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都很一般,但去拥有无法想象的机动性。
  三百多斤的重量,按上行轮之后,只需一头毛驴就能实现灵活机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普通的士兵就能实现快速移动。
  牺牲了威力和射程,极大的加强机动性,就是因为这种袖珍型火炮不是安放在高高的炮台上,而是专门用来野战。
  在野战当中使用火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无论是当年的闯军和大明官军,都曾经在野战部队中装备过火炮,但却从来没有象李吴山这样做大规模的列装。
  吴山军校的学生兵虽已有四千多人,但一半多是刚刚入学的第三期学员,他们还停留在思想改造的阶段,并没有进行战事技能训练。也就是说,真正进行军事训练的只有前两期的一千多人。
  一千多人的队伍,就装备了六十多门这样的袖珍火炮,相当于二十多个人就平均占有一门炮,在当时这的绝对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密度。
  之所以会制造这么多的火炮,当然是因为价格低廉,可以大批量列装,再者也是因为李吴山对于火力的追求达到了近乎于疯狂的地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班都是吴山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无论是民族意识还是基本的战术素养,都接近完成,是李吴山心目当中的“种子”,而炮兵骨干则专门从这些“种子”当中挑选。
  每一个“炮兵”小组四个人,作为组长的“炮长”一定是经过仔细挑选反复训练的第一期老学员。
  这些学生们多是大旗军子弟,他们的父兄经历过多次战火的洗礼,耳濡目染之下对于火炮一点都不陌生,有很多学生虽然从来都没有实际操作过,却知道火炮使用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
  但是,李吴山对炮兵的要求却格外的严格:必须严格按照他亲自编派的每一个动作进行训练,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标准化!
  就位、摆炮、装填、开炮、清膛……如此往复循环,每一个步骤都会拆分、细化,取出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一切个性化的东西必须祛除,只保留最基本的动作。每一次开炮的过程都好像流水线般按部就班整齐划一。
  因为仅仅只保留了最基本的动作,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已成为一种近乎于本能的习惯,所以每一次开炮所需要的时间极其短暂,开炮间隔被压缩到了极致。
  这样做的目的单纯而又简单:速射。
  和大型火炮的标准完全不同,李吴山从不要求精准度,而是反复强调轰击的速度和连贯性。
  密集的火力和持续不断的火力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不奢求打得的多么精准,只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火力倾泻出去,就已经足够了。
  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些学生司炮手已经完成了基础训练,正在做延射训练,这是步炮协同的根本。
  在清脆的竹哨声中,学生们端着火铳,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踩着竹哨的节奏,沿着炮火打出来的“通道”,以一成不变的速度进行前进、击杀等等一系列的战术训练。
  步炮协同这事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却很难做到。在这个时代,只有吴山军校的学生们可以实现,这就是因为绝对的纪律和秩序是必要结果。如果稍微有一点点混乱,炮火就很有可能会砸在自己的步兵头上……
  眼看着火铳兵方阵已经可以在炮火的指引下做出战术协同,李吴山心中非常得意,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的先遣小队在无比艰难的情形之下,在敌人的腹心之地进行战斗。他们给养困难,他们深陷重围,他们时时刻刻要面对极大的风险。这是因为什么?”
  “他们在等,我也是等,等着你们尽快成长起来,等着你们走上战场的那一刻。”
  “你们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武力,你们代表着未来的战争方向。从你们登上战争舞台的那一刻开始,战争将因你们而改变。你们……专为战争为生,为我族而战,为我族的气运长存而死,是你们最大的荣耀……”
  吴山军校已经成立两年多了,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热血激昂的少年们无比的渴望能够走上战场去取得属于自己的荣耀,去为我族而战。但李吴山却从来都不提“打仗”这样的字眼儿,今天,校长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提起“上战场”这三个字,立刻就激起了少年心中的热血。
  在李吴山的反复思想灌输之下,他们知道这个时代究竟属于谁,也知道未来属于谁,他们时刻铭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百战百胜天下之强的大旗军,只不过是以往的光荣,是属于父兄那一辈的荣耀而不是属于他们。从他们登上战争舞台的那一刻开始,全新的战争形式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讲接替自己的父兄,创造自己的未来,给这个时代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
  一个个慷慨激昂,每一张年轻的脸庞上都洋溢着热切的期待表情……
  今天的例行操训让那个李吴山很满意,事实证明他亲自教导亲手培养出来的学生军远比想象中更加合格,无论是思想还是民族意识,不管是战术素养还是整体实力,都接近甚至达到了最佳的理想状态,他们将以全所未有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
  “今儿个老爷的心情好像很不错呢。”金雀儿笑呵呵的送上一盏茶水:“这是从浙东送过来的新茶,老爷尝尝味道如何?”
  “浙江就只给了点茶叶?应该不会吧?”
  金雀儿抿嘴儿一笑:“当然不是只有茶叶,还有些丝绸,一万四千匹丝绸。”
  不管是茶叶还是丝绸,都是浙江的潞王送过来的。
  现在的李吴山手头很紧,不得不想办法筹集钱财,而浙江的潞王府就是他最大的债权人。
  浙江的工商业本就发达,自从撬了朝廷的生意之后,潞王府已经主导了和红毛鬼的外贸生意。仅仅只是丝绸一个项目,光是从红毛佛郎机人手里接下的订单就有近六十万匹之多。李吴山又很“及时”的向潞王提供了一点“海外情报”,让他们知道了佛郎机人和英吉利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充分利用这些有效情报,潞王府在对外的大宗贸易当中狠狠的赚了一笔。所以,当李吴山表示手头比较紧的时候,浙江方面马上有所表示。
  作为宗室藩王,当然不能直接和李吴山这样的实权军头牵连过深,所以采用了一个遮脸的小手段:专门弄来一批茶叶和丝绸,委托李吴山在江南销售。
  这种代销的方式,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利润,但所谓的代销,不过是一个说法而已,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些东西就是白白送给李吴山的,子不过是为了规避朝廷的制度而已。
  而这些丝绸、茶叶,原本是朝廷的“出口物资”,潞王挖了朝廷的墙角之后,就“出口转内销”,落到了李吴山的手中。
  在整个封建时代,除了金银等贵金属之外,还有很多种其他的“硬通货”。粮食、布匹、棉麻、盐糖等等这些东西,都可以直接用来交易,还可以当做硬通货使用,尤其是在战争年底,这些东西比金银和朝廷发行的通宝还要硬。虽然茶叶和丝绸比不得粮食、布匹那么硬,只能算做是二等通货。但是,这玩意儿就可以拿出去直接交换,本身就是通货的一种,给东西也就相当于是给钱了。
  当然,潞王的这些东西并不是白给的,还有一个比较隐晦的条件:作为浙江利益代言人的黄宏东虽然已位列尚书之职,而且是位高权重的兵部尚书,但影响力终究还是有些局限。潞王希望李吴山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再“帮个小忙”,让黄尚书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尚书已经是高官了,再往上升的话……潞王的意思是在内阁里头塞人,塞一个自己的利益代言人进去。此番送过来的这些东西,虽然价值不菲,却不够买一个内阁成员的位置,仅仅只是定金罢了。
  只要李吴山能在这个事情上有所“帮助”,浙江方面肯定还会有所表示……
  在内阁里头塞人进去,可不是那么简单的,需要等到何时的时机,好在大家都心知肚明,并不急于一时。
  手头上有了钱,吴山军校的学生兵也训练的有模有样,李吴山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做点别的事情了。
  “那本书怎么样了?”
  “初期刊印了四千册,已经按照老爷的吩咐分发都各地去了。”
  “才四千册?怎么说得刊印一万册吧?再给我多印一些。”
  “是,老爷。”
  对于和书本有关的事情,银雀儿毫无兴趣,但最近这段时间以来,老爷已经和姐姐为了此事说起过好几回了,终于唤起了银雀儿的好奇之心:“啥书啊?要一下子印那么多?”
  “小孩子家,别问这种事儿?”李吴山哈哈大笑着说道:“免得你学坏了!”
  “书不都是教人向善的么?又怎么会学坏?”
  对于这个问题,李吴山只是哈哈大笑却不回答,金雀儿的脸色则显得有些尴尬:“莫问了,那不是什么好书,也没有什么圣人教诲……”
  不仅要用武力对抗清廷,还要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而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