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明末大权臣> 第三百四十八章 小兵心思

第三百四十八章 小兵心思

  泗州,因泗水而得名。
  泗水河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带来了肥沃的壤土,孕育出了“淮泗胜江南”的鱼米之乡,在哺育万民的同时,也给这一带的百姓代理了深沉的苦难。
  从元代开始,黄河屡次“夺泗入淮”,泽国千里水患严重(古代的黄河流向和现在不同,从前是注入黄海而不是渤海。黄河改道不是一回两回,每一次都会爆发大规模的灾难)。一直到了明初的洪武年间,肆虐的洪水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这里是老朱家的祖庐之地,是朱元璋家的祖坟所在之处。为了避免祖坟被淹,泗州的河工持续不断的修建了四十多年,历洪武、永乐两朝,终于打造出大明朝历史上最坚固的堤坝:唯一的一条全砖石结构河堤。
  众所周知,治理黄河的最根本手段是疏导而不是修建堤坝,冠绝宇内的堤坝并不能长久。随着大明朝的财政状况越来越糟糕,治河修堤渐渐力不从心,黄河的河床则越来越高,其高度逐渐超过了堤坝,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万历元年开始,一直到万历二十年,在二十年的时光当中,随着黄河的泛滥,泗水河决口十八次,几乎每一年都有严重的水灾。到了崇祯三年的时候,因为黄河再次“夺泗改道”,爆发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洪水。
  滚滚河水直接越过城墙淹没了城市,鱼虾游于树梢之间,舟船行走于屋顶之上,百姓伤亡不计其数……
  相对于被对手攻破城池的恐惧而言,泗州的守军更担心对手掘开河堤玩一手“水淹七军”,所以一定会沿河列阵,在保护城市本身的同时死死守住河堤。
  如此一来,泗州的清军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半人马守城,另外一半则专门用来守河。
  从河面上飘荡过来的水汽让皎洁的月光显得有些朦胧,但却更加温柔。篝火快要熄了,微弱的火苗仿佛风烛残年的老人无力而又虚弱,灰白色的余烬落的满地都是。
  倚着长矛打瞌睡的小兵桑德子被嗡嗡乱叫的大脚蚊子叮咬的难以入眠,看了看身边那几个正在呼呼大睡的同伴儿,有些不大情愿的站起身,抱来了一大捆潮湿的艾草扔进火堆。
  焚烧潮湿的艾草,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为了驱散让人恼火的大脚蚊子,顺便驱一驱潮气。
  “又偷懒睡觉……”这个声音就好像是尖锐的碎瓷划过生锈的铁片子,刺耳的很,但却非常熟悉。
  说话的这个人穿了一件子铁质的半身铠,是个小小的哨总,一只独眼在缭绕的烟雾中闪闪发亮。
  小兵桑德子赶紧做出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拿起了脚边儿的长矛,做出正在值守的模样。旁边的那几个老兵却毫不在意,稍微睁了睁惺忪的睡眼,嘟嘟囔囔的笑骂着:“老独眼儿,刚当了鸟毛的狗屁不是的哨总就开始拿大了?滚你娘的。老虎还有打盹儿的时候呢?都值守大半夜了,就让亲爹们眯一会儿眼还不行了?”
  “老子是你亲爹还差不多,每天都和你娘钻一个被窝。”独眼的老哨总笑骂着朝那几个本应该值守但却呼呼大睡的士兵们踢了几脚:“得亏是老子来查哨,若是被八旗兵看到你们偷懒,少不得又要吃鞭子。”
  被士兵们称为“老独眼儿”的哨总,其实一点都不老,约莫四十来岁的样子,或者更年轻一点也说不定。大家之所以在他“独眼儿”的绰号之前加一个“老”字,其实和年龄无关,而是因为他真的姓老——这是个很罕见的姓氏。
  老独眼儿不久之前才提了个哨总,虽然职位卑微好歹也算是个军官了。但那些相熟已久的老兵们却不拿他当军官,依旧象以前那样老子亲娘的满口粗言秽语。
  军伍当中多是粗鄙的汉子,随口笑骂几句也是常有的事情。
  那些值守的老兵很不情愿的爬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打着呵欠,懒散的沿着河堤巡视了一圈儿,很快就又跑回来,聚坐在篝火之旁聊闲天儿。
  “老独眼儿,我听说上面在和对面……”一个老兵朝着河对岸的大旗军军营方向指了指:“在商量投降的事儿,到底有没有这个风声?”
  “胡说八道什么?”老独眼儿哨总下意识的看了看身旁的新兵桑德子,满脸严肃的说道:“当一天吃一天粮,别总是乱嚼舌头根子说这些个没有油盐的淡话,若是被鞑子兵听了去……被八旗兵听了去,是要掉脑袋的……”
  那个老兵笑嘻嘻的说道:“桑德子是我的族侄,不是外人。咱们几十个人在一个锅子搅马勺都十几年了,你要是听到什么风声,就提前告诉兄弟们,免得耽误了兄弟们的性命……”
  值守的哨兵多是常年征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和老独眼儿一起出生入死十多年,交情非同一般,要不然也不会直接问起这么隐秘的问题。
  既然这个新兵不是外人,老独眼儿哨总也就放心了,一屁股坐在篝火旁边的马鞍子上,故意压低了嗓音,用很神秘的语气说道:“京里出大事了,你们怕是还不知道吧?”
  “瞧你这絮絮叨叨的娘儿们嘴脸,有话就说有屁就放,京城里边哪天不出大事?”
  对于这些远在泗州征战的新附军而言,京城比另外一个世界还要遥远,根本就懒得关心。
  “多尔衮死了!”
  听到这句话,对京城的消息毫不关心的老兵们顿时就警醒起来,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的议论着:“多尔衮死了?真的么?”
  老独眼儿哨总说道:“千真万确。”
  “怎么死的?”
  “据说是外出狩猎的时候从马上跌落,一下子就给跌死了……”
  “狗屁!”老兵们完全不相信这个说法,而是言之凿凿的说道:“我敢拿这个月的饷钱和你打赌,多尔衮一定不是好死,定然是被太后给杀了。”
  “嗯,肯定是这样!跌死了?糊弄鬼呢吧?连鬼都不信。一定是给太后给……”那个老兵横掌在刀,在自己的脖子里虚虚一划,做出个杀人的姿势。
  其他的老兵纷纷点头,附和了这个说法,并且引申开来:“太后和摄政王的事儿……乱着呢。多尔衮想掌权,太后为了儿子的皇位,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平日里,还能相安无事,好的都能钻一个被窝了,一旦撕破了脸皮,就要了姘头的命,可真是”
  “多尔衮钻太后的被窝?你看见了?”
  “虽然我没有看见,男女之间还能有什么好事不成?”
  宫闱里头的花边新闻从来就是底层小人物最津津乐道的事情,而且多尔衮和太后之间的“绯闻”早已有了些捕风捉影的传言。自打《永福秘事》这本书横空出世之后,顿时轰传天下,弄的沸沸扬扬妇孺皆知。
  这些个大头兵们,一个个的脸上全都带着暧昧的坏笑,说的兴高采烈吐沫星子四下飞溅,按照自己的设想说着摄政王和太后勾搭成奸的种种细节,不怀好意的猜测着顺治小皇帝到底是谁的种儿……
  连千里之外的底层士兵都不相信多尔衮是跌死的,阿济格、豪格等清廷会作何感想这还用说吗?
  “阿济格已经过了黄河,正不顾一切的往京城赶。豪格到了山西,也在望京城方向跑,这大清眼瞅着就要乱起来了……”
  多尔衮死的不明不白,阿济格当然会借机闹事,毫不理会朝廷的旨意,打着“为摄政王服丧”的幌子,分明就是想回去接替摄政王的位子,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从来就和多尔衮不对付的豪格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己给自己找了个“进京辅政”的借口,也要带着兵回去。
  两大主力全到往回跑,这淮扬之地的局面也就可想而知了。
  南边的史德威已经打红了眼,一定要手刃洪承畴,扬州军和佟图赖的汉军这一对老对头已激战四日,打的惊天动地难分难解。
  西线战场上的大旗军锐不可当,两日下徐州,一战就击杀了近两千泗州守军,打的四周清军魂飞胆落,不得不把镶红旗的两千多辫子兵调上来稳一稳局面。
  刚刚增援上来不久的新附军夹在当中,早已有了自己的盘算,竟然秘密派遣使者和大旗军“和谈”。
  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所谓的“和谈”,当然就是投降。
  这种事情,泗州守军早已轻车熟路,当初多铎汹汹而来的时候他们就不战而降了,这一次只不过是故技重施而已。
  反正已经投降过一回,再投降回去也算不了什么。
  之所以迟迟没有谈出一个准备的结果,就是因为双方的价码还没有谈拢。
  但是,对于底层的士兵而言,这是一个天大的秘密。
  “老独眼儿,到底有没有投降这回事儿?你就痛痛快快的给兄弟们一个准信不行吗?”
  “投降?投什么降?胡说八道!”老独眼非常严肃的否认了这个事情,紧接着又对自己手下这些心腹小声说道:“是战是和又岂是咱们爷们儿这样的小角色能够知道的?只是兄弟们一定要多留几个心眼儿,到时候别犯傻,耽误了自家吃饭的家伙那就是蠢蛋儿了……”
  这句话一说出口,那些个奸猾似鬼的老兵痞子顿时心领神会:向大旗军投降这事千真万确,至少老独眼儿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要不然不会说出这样的话语。
  “再有两天就要轮岗了吧?”老独眼儿哨总说道:“别总是想那些有的没的,更不许胡说八道,好好的守完你们的哨,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胡乱走动,明白了没有?”
  这样的话语,或许新兵桑德子还不能完全领会,但那些老兵油子们却心中雪亮。这句话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投降的事儿就在这两天之内了,在这两天的时间里,这一波人绝对不接受任何调动,只服从老独眼儿的命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