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皇恩隆著
龙武卫的骑兵护卫着李隆基和太子李亨的龙撵走在最前面,紧跟着的就是王忠嗣。
在王忠嗣身后,一名身材魁梧的金甲校尉手中举着一个高大的绣着“王”字的明黄大旗,骑马紧跟其后。
大旗猎猎,颜色鲜明。这也是一种殊荣,黄色乃是皇家御用颜色,李隆基特命人专门为王忠嗣制作了一面黄旗,供入城巡游之用。
百官肃立两旁,让王忠嗣和诸位将官的队伍先过去。沈锋胯下坐骑踏在猩红的地毯上,跟着队伍缓缓入城,也在享受着这种令人精神亢奋的仪式感。
明德门内就是朱雀大街,又称天街。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中轴大道,宽达数十丈,也是唯一一条贯穿长安城的街道。朱雀大街直达皇城入口朱雀门,再往后就是宫城入口承天门,将整个长安城分成东西两部分,东边为万年县,西边为长安县。
万年长安,天子所望。
朱雀大街全是用青石板铺地,已经用净水冲洗了一遍,马蹄踏在上面发出“啼嗒”的清脆声响。
王忠嗣领着将官缓缓走在朱雀大街上,街道两旁全都站满了民众,看着得胜而归的大军凯旋,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王忠嗣只领着十几名战功卓著的军官入城,其他的兵士只走到朱雀大街的一半,然后分成两列折返,再从长安城的东西门出城,大军仍旧驻扎在城外。
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乃是皇帝居所,内有太极宫、兴庆宫、太子东宫,再往北还有名闻天下的大明宫。此时的玄宗李隆基就住在大明宫内。
皇城在宫城之南,大唐都城各衙门官署均聚集在此,也是整个大唐帝国的行政中枢。
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为商贾百姓居所,长安城一百一十坊分布其中。
沈锋走在这座梦幻都市的中心大道上,耳边听着无数民众的欢呼声,整个人都沉醉其中。若是没错穿越过来,终其一生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
在这大唐盛世,我要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沈锋心道。
就在朱雀大街旁安业坊的一栋三层建筑最顶层,一个唐装打扮,相貌看起来是胡汉混血的年轻女子孑然而立,身后站着两名身材魁梧的胡人,也是一身便装。这女子的目光透过窗户,始终紧紧的盯着那面王字黄旗,面色冰冷。
“他们回来了。”女子冷冷说道。
身后两名胡人的目光也瞬间变得阴冷无比,带着仇恨,也带着杀意。
大明宫,含元殿。
王忠嗣站在大殿正中,丹陛之下。百官分列两侧,太子李亨站在左侧官员之首,站在左侧官员之首的乃是一个身材微胖的文官。
这文官身穿紫色衮冕服,青衣纁裳,绣有九章纹,佩戴金鱼袋,腰间的玉带上镶嵌着金丝。此人面带笑意,神色温和,可嘴角和眉梢似乎带着一丝僵硬。此人就是当朝一品,身居宰辅之位的李林甫。
李林甫的目光停在王忠嗣的身上,温和的笑容之中带着一丝诡谲的气息。
李隆基端坐丹陛龙塌之上,神色和悦,目光炯炯。太子李亨躬身肃立,时不时的也将目光投向王忠嗣。
在李隆基的龙榻之旁,一个身材微胖面色白皙的宦官手持拂尘躬身而立,目光垂在地面之上,没有看任何人。
李隆基拿起一个朱漆匣子,递给了这名宦官。
“高公公,宣旨吧。”李隆基道,这宦官正是高力士。
高力士恭恭敬敬的拿过圣旨,双手捧起,然后缓缓展开。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王忠嗣为清源县公,领河西节度使。赐紫金衮冕服一具,紫金鱼袋一口,金五百两,帛五千匹,钦此。”
话音落下,满堂皆惊。
第一个封赏,封王忠嗣为清源县公,使得他位列公侯,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爵位,却也只是个虚职。
第二个封赏才是最令朝臣们惊叹的。此时王忠嗣已经身领河东、陇右、朔方三镇节度使了,皇帝竟然又让他加任了一个河西节度使。要知道现今天下总共才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王忠嗣一人兼任了四个,大唐有五分之三的兵马在其麾下。
王忠嗣虽然是李隆基的义子,却也并非皇亲国戚,以一个外臣的身份坐到如此高位,手握此等实权,实在是天下第一人。皇帝宠信之隆,实在令人惊叹。
李林甫脸上的笑意不减,眼睛微微眨了一下,嘴角抽动。
高力士一直跟在李隆基身边,见过大世面,神色不惊。就见他缓缓的宣读完圣旨后又十分恭敬的对折起来,走下丹陛,亲手将圣旨交到王忠嗣手上。
“臣叩谢圣上天眷隆恩!”王忠嗣跪下叩谢。
”爱卿平身。“李隆基神色和悦的说道。
高力士从匣子中拿出了第二份圣旨,缓缓宣读。李隆基又是封赏了哥舒翰郭子仪等将官,俱是加官进爵,对归降的吐蕃将领沙彦陀也是赏赐丰厚,让他继续在王忠嗣帐下为左郎将,统兵作战。
第二份圣旨宣读完毕之后,李隆基的目光扫向堂下众臣,开口说道:”李延风何在?“
李延风急忙出列叩拜:“臣在!”
李隆基微微一笑,神色甚是温和:“爱卿平身。”
李延风站起身来,就听李隆基接着说道:“延州城一战,李将军以数千军马力抗突厥五万大军,已是身立大功,朕并未加以封赏,实在是有愧卿家了。”
李延风神色动容,急忙说道:“圣上莫要此言,臣实在愧不敢当!”
一听李隆基这样说话,一旁的李林甫神色微变。要知道当时正是在他的极力劝阻之下,李隆基才会对李延风不封不赏。李延风是太子的人,他当然不想让太子的羽翼强大起来。
可现在李隆基这般说话,就像是一个耳光打在了他的脸上。
沈锋在一旁也将目光投向了李林甫,他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就看他神色会有何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