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苏义的策略

  第382章 苏义的策略
  苏义果然听了后若有所思,他今日提出意见后,得了邵教谕的的赞扬,甚至邵教谕也只拿走了他唯一的试卷,正如姐姐姐夫说的,指不定这试卷交到了知县大人的手中,这一路上从县学回来,他虽然低调的没有与其他同窗讨论,但他内心还是有点儿得意的。
  苏义不但想到了哨塔一事,他还有一些完善的计划,山林之地除了装哨塔,还有一些巡逻的山民,他算了一下,县衙里能用到的闲兵不多,还得维护梅岭县最基本的秩序,想来知县大人也正烦恼着这用人的紧张中。
  如果找齐各地里正,每隔一段时间就安排村里的年青人上山砍柴,借机在山里头行走,既能迷惑打过来的吴越国人,也能更好的守住这些山头,让大家伙的早点有些防备。
  除了这些,自然各地还得找些避难之处,一但山头烧起了烟火,是不是还能连上余城、项城的山头,每隔一定的距离,就能收到消息,然后传到了黄将军那儿,也不至于找人快马加鞭赶去报信。
  毕竟走官道,就算是快马加鞭,也不及各处山头传递消息来得更快。
  至于百姓们当中,在黄将军不是能立即营救之时,他们发现吴越国已经打过来了,百姓便能躲入事先找好的山洞里,或者去海上的某岛,既不能让对方抓走了壮丁,也还能带走值钱之物。
  如此吴越国打过来也只能看到一个空壳,待黄将军收复保昌郡,百姓又可以回来了。
  苏义暗自这么的想着,却也听进去了姐夫的话,不要锋茫必露,姐姐也说了,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行,所以这一事,只要邵教谕和知县大人知道便好,至于县学里的同窗,还是少知道为妙,他以后要更加的低调才是。
  第二日夜里,赵朋远和时烨便带了几个管事的往古道村去了,他们打算在古道村的老院子里挖出几个藏粮藏钱之地。
  反正时间还长,他们也做得隐密,倒也不用担心。
  而苏义去了县学,没两日,赵知县便单独召见了他和邵教谕,苏义便将后续自己这两日整理的思路说了。
  坐在主座上的赵知县原本只见苏义的提议好奇,毕竟建哨塔却又是一件极为费银子的工程,哪知听了苏义的完整提议后,他竟然睁大了眼睛,忍不住拍掌叫好。
  赵知县正苦于自己的政迹平平,这不,苏才子就给他送政迹的来了,这一套计划下来,先不说他梅岭县建哨塔的银子,这可是牵连整个保昌郡的,由于保昌郡靠近吴越国的边关重地,他若是将此建议向阮知州大人上书,就算这事之后还得费上几年才能完成,但他的提议可却是精妙绝伦,功迹仍然有他的一半。
  于是赵知县一高兴,收下了苏义书写的完整计划,改日修修改改,加上自己的言词,便能呈给阮知州过目,若是上头同意了,这些筹建的银两都不必从梅岭县的帐簿上出,还得由朝廷里出。
  为此赵知县还留下两人一同吃饭。
  能与赵知县坐在一个桌上吃饭,那可是多大的荣耀,邵教谕心里也是舒坦,时夫子今年又送出两位秀才,得意的紧,可他只要拥有一个苏义便能抵他不知多少学生。
  如今知县大人对他自然也会另眼相看了。
  苏义一脸安静的陪着吃完饭,他谨记着姐姐和姐夫的话,绝不能争强好胜,绝不能锋茫必露,有什么便由邵教谕说事便是,他只要保持沉默。
  从县衙里出来,邵教谕拍了拍苏义的肩,赞赏道:“义儿不错,话不多,懂进退,今日这些事,你也不必向外头说了,至于这些提议,更是如此,万一被奸细听了去,就更不妙了。”
  苏义岂会不知道,姐夫还给他分析过,只要他提供出完整的一套计划,想来赵知县就会当成自己的政迹。姐夫早已经叮嘱他,他反正是个白丁,又不在官场,这种事自然只能当成一种考试,不要另想。
  眼下邵教谕这么说了,苏义立即点头应承,邵教谕果然安心多了,于是两人往县学里去。
  那些同窗看到苏义和教谕大人一起回来的,纷纷好奇,有人猜测不断,苏义自从那次试题被邵教谕表扬后,邵教谕对苏义却是另眼相看,出门也只带上他了。
  着实令不少人眼红,也让不少人羡慕,更是让他们好奇,当时苏义写的是什么提议,事后不少才子回去问了家中的长辈,又与一些交好的举人商量过此事,都没有更好的建议,他们身处边关重地,三面环海,有陆路出去,一条去往中原,一条去往沿海一带到广州。
  他们有不少海上之道,可是一般百姓岂能及时的上船,也没有这么多的船给他们上的。
  所以吴越国要是打过来了,他们除了匆匆跑山里躲一下,也没有别的好去处,也无法改变这个结局。
  不过有不少举人老爷还是想到一些招数的,告诉了这些秀才,这些招数当中,最有用的便是与吴越国行商的商人去办,吴越国没有大离这么大,他们只相当于一个岭南的大小。
  所以只要这些商人不畏风险,一心为了大离,与吴越国的两大姓氏做生意,比如吴家和李家两家,如今吴家坐大,就扶起李家便是,改日李家做大再扶起吴家,反正不管如此,使吴越国人内斗,是他们最终的方法。
  这种提议有几个,说的方法虽有不同,主旨却是一样的,只要让对方内斗,毕竟听说这吴越国的先太子废了是一件很奇怪的事,而新立太子起战事起得突兀又快速,他们就不相信这个中没有问题。
  于是也有秀才将自己知道的消息私下里来找邵教谕,以此也能像苏义一样与邵教谕走得近。
  哪知邵教谕收下他们的建议,却没有了下文,这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也不知教谕大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