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檀郎> 第68节

第68节

  我看着公子,不知他意欲何为。
  只见他看着小童,神色平和。看他们吃完,又吩咐店主人再加三盘。
  店主人露出诧异之色,三个小童也看着他,目光狐疑不定。
  “公子是善人,小人这就去取来。”店主人满面堆笑,往后厨而去。
  公子回头,向小童们问道:“你三人姓什么?家住何处?父母何在?”
  小童们面面相觑,一个年纪大些的壮起胆来,用浓重的荆州口音道:“我等都姓于,我叫于宝,二弟于侨,三弟于植,南郡人,父母都死了。”
  公子问:“怎来了豫州?”
  “祖父母带来的。”他说。
  “祖父母何在?”
  “上月也死了。”
  公子眉间一动。
  少顷,他问:“你们平日便乞讨为生?”
  于宝点头。
  公子神色沉下。
  他将钱囊拿出来,交给他:“拿去吧。”
  于宝目光闪了闪,与旁边的两人对视片刻,将钱囊接过。接着,三人齐刷刷向公子跪下,嘴里一边说着“恩公福如东海波寿如南山石”一边要行三叩九拜大礼。
  公子伸手虚扶,道,“不必多礼,去吧。”
  小童们起身,又鞠躬再谢,向外面跑去。走到门前时,于宝忽而回头来看了看。
  看着他们的身影消失在外面,公子皱着眉,长叹一声:“民生多艰。”
  “公子还是想想自己。”我也叹一声,指指他的腰上,“公子的玉佩不见了。”
  公子看一看腰间,愣住。
  林勋就在外面,要拿住人并不难。
  我跑出门口,朝他喊了一声,林勋和两个侍卫即刻将那三个小童拦住了。
  他们虽看着瘦弱,却颇有些江湖本事,躲人时像泥鳅一般灵巧。不过到底是孩童,且桓府的侍卫也不是好对付的,未过多时,就被抓了起来。
  公子走到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瞪着眼,气喘吁吁。
  钱囊和玉佩已经被搜了出来,林勋拿在手里,向公子问道:“公子,如何处置?”
  公子看着那几个孩童,面无表情。
  “为何偷窃?”他问。
  于宝涨红了脸,不说话,将头扭向一边。
  我问:“你三人,背后主使是谁?”
  听得这话,三人的眼神动了动。
  于宝狐疑地瞥我一眼:“甚主使,我家中就三兄弟,主使就是我。”
  我颔首,道:“如此,便休怪我等不客气。”
  三人一声不吭,于宝绷着脸,另外两个年纪小的则紧紧闭起眼睛。
  大概以为我要动粗,公子皱眉,低声道:“霓生,不必……”
  我对他摇了摇头,对林勋道:“老林,启程之后,可将他们放了。”
  老林亦诧异,问:“为何?”
  “他们不过是小童,拿了也无用。”我说,“走之前,莫忘了将那茶棚主人捉起来送官,再将茶棚烧了。”
  此言出来,三人面色大变。
  “你……你这毒竖!”于宝骂道,“你不得好死!”
  我看着他,一笑:“如此说来,我未曾猜错,那茶棚主人才是主使。”
  于宝愣住,瞪着我,说不出话。
  如我所料,那茶棚主人与这三个兄弟是一伙。
  被林勋拿来之后,茶棚主人声泪俱下,说他们也是无法。他叫杜之洋,是三兄弟的舅父,家人相继死去之后,只剩下他们舅甥三人相依为命。杜之洋原本在荆州时,也做过茶棚买卖,手艺甚好,如今到了豫州,他见日日乞食也不是办法,便想着重拾旧行当。但他身无分文,只得去借贷。无奈他们是流民,钱甚是难借,好不容易借到,利钱也奇高。杜之洋起早摸黑,茶棚生意也不错,但还是捉襟见肘,难以还清。眼看着要走投无路,舅甥四人便只好想出了这行乞偷窃之策。
  杜之洋也不算糊涂,知道要在本地立足,乡人定然不能惹,所以兄弟三人一向只盯着过路的外乡人行窃。不过公子虽然也符合这规矩,但他一看就不是凡人,杜之洋唯恐惹麻烦,其实并不想下手。他用笤帚驱赶兄弟三人,就是在打暗号。不料公子竟阻止了他,让三个兄弟上前。公子出手阔绰,且身上的衣饰华贵,兄弟三人一时起了贪念,没有忍住。他们原想着公子这样毫无防备的人,定然会后知后觉,待得发现,他们早已跑远躲了起来,兴许也会像先前偷过的人那样不了了之。没想到,公子这么快就反应过来,还有手下,一下将他们逮住。
  公子听了杜之洋的话,沉吟。
  “如此,也算情有可原。”公子道,“至于属实与否,我自会派人查问。”
  杜之洋点头如捣蒜,忙道:“小人若敢有半句谎言,天打雷劈!”
  公子没理会,却从林勋手中拿过钱囊和玉佩,看了看,少顷,将钱囊递给杜之洋。
  杜之洋怔住,望着公子,片刻,伸手接过,喃喃道:“公子,这……”
  “这些钱,这钱本是我给于宝兄弟的,尔等仍收下,想来足够还债。”公子道,“至于这玉佩,乃是我家传之物,不可予人。”
  杜之洋喜出望外,忙叩首道:“小人不敢奢求!公子大恩大德,小人铭记于心!小人阖家就算今生无以为报,来世也要做牛做马为公子驱驰!”
  公子没答话,看看他,又看看旁边站着发愣的兄弟三人,转身往车马走去。
  “这位郎君!”杜之洋拦住我,低声道,“敢问郎君,你家公子是哪家高门?”
  我看他一眼:“你打听做甚?”
  杜之洋激动道:“公子乃我家恩人,定要每日为他祷告福寿,怎可不知名氏?”
  我笑了笑,道:“我家公子最烦怪力乱神,你若感恩,日后便好好过活,莫再去做那些歪门邪道之事。”
  杜之洋面色涨红,只得唯唯应下。
  车马重新走起之时,已是午后。
  “先前你说那死了二十多万人的大战,谁胜了?”马车外,青玄骑着马,和林勋继续闲聊。
  “公孙晤胜了。”林勋说着,笑了笑:“不过刘阖比公孙晤活得久。公孙晤虽胜,却也元气大伤,不久之后即被高祖所灭。而刘阖从豫州败退之后,去了荆州,又退去了楚地,凭借南方天险和瘴气自保多年,直到十余年前才被先帝所灭。”
  青玄听着,好奇道:“说到这个刘阖,我听说他也自立为皇帝。”
  “他算得甚皇帝。”林勋道:“前朝惠皇帝逊位,将天下禅让高祖,按理说,高祖才是正经皇帝。只不过刘阖颇有些蛊惑人心的本事,说惠皇帝乃是为高祖所迫,正统仍在刘氏,也确有许多前朝旧臣去楚地投靠于他……”
  我听了一会他们说话,回想起方才之事,不禁问公子:“公子不怕那杜之洋说的谎话?”
  公子反问:“以你之见,他们可果真是流民?”
  我说:“杜之洋虽说本地方言,但荆州口音仍掩饰不住,那三个小童则全然说荆州话,应当不假。”
  公子颔首:“既是流民,定然艰辛,能帮上些也好,何苦计较是不是说了谎。”
  我看着他,心中忽而有些柔软。
  公子到底心地良善,就算明知可能被骗,也还是会忍不住出手帮助别人。当然,他不缺钱,但许多贵胄名士也不缺钱,素日里行事却计较刻薄。单是这一点,公子就能将许多人比下去。这是他的好处,也是他的短处。我不禁又忧心起来,他这般纯良之人,又总是想做一番大事,只怕日后一旦没有了桓府的庇护,他会被人算计得栽下跟头。
  想到这些,我忽然觉得有些沉重。
  我不会一直留在公子身边,尤其是如今拿到了地契,我只要再挣些金子,便可找法子赎身,离开桓府。如果某一天,我在乡间听到公子落魄的消息,会不会难过?
  这答案十分明了,我定然会。
  “你叹甚气?”忽然,公子问道。
  我回神,道:“我不曾叹气。”
  “你叹了。”
  我:“……”
  公子看着我,没有纠缠下去,却问:“霓生,你方才怎知他们是一伙?”
  我说:“我猜的。”
  “猜也须凭据。”公子道,“只是凭那杜之洋的口音?”
  我说:“不止。其一,那三兄弟自进茶棚起,一直在行乞,杜之洋却不曾来驱赶,可他们来缠公子,杜之洋便来了。”
  公子道:“许是他正忙,无暇理会。”
  我说:“他不忙,我好几次看他从后厨中探头出来。且那茶棚不大,断不会不知情。”
  公子想了想:“有理。其二呢?”
  我说:“其二,便是那三兄弟总有意无意看杜之洋,一次两次也就罢了,公子要与那兄弟三人说话之时,要给他们吃食之时,还有给钱之时,他们皆是如此。何故?便是他们须得杜之洋应许,方可往下行事。”
  公子有些惊讶。
  “我竟未曾发觉。”他有些懊恼之色。
  我笑了笑:“这不足为奇,当局者常迷于处境,往往旁观者才可窥清。”
  公子缓缓颔首,没有说话。
  他靠在隐枕上,却没有像平日那样过不久就闭目养神。他望着窗外,神色无波无澜,眉间却有几分肃然。
  我问他:“公子在想什么?”
  公子道:“在想方才那茶棚中的人说的明光道。”
  “哦?”
  “此番出来的路上,我听人提过两三次。”公子道:“霓生,你可知晓他们来历?”
  我摇头:“不知,我与公子一般,也不过道听途说提起过罢了。”
  公子颔首。
  我看着他:“公子以为,明光道是些什么人?”
  “舍粥市恩,还能是什么人。”公子道,“如前朝五斗米道,亦藉灾荒而起,聚众作乱,成席卷之势。”
  我说:“可五斗米道者,入门须纳五斗米。而这明光道不然,乃是施米。”
  “殊途同归罢了。”公子淡淡一笑,“明光道宣称真龙救世,意欲何为,自不必想。”
  </div>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