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

  宁家一家三口人,一起动手种菜。
  他们家屋后倒是有一块空地,宅子里也有两柄铁锹,两把镰刀,两把砍柴刀,甚至还有些基本的锅碗瓢盆,桌凳等日常用品,估计是盖宅子时遗留下来的。不然,他们来之后,还得置办这些东西农用具,这些东西可不便宜呢。
  他们就用两柄铁锹去挖地。由柱子当主力,反正他有的是力气。
  宁二和老爷子在一边做示范行为,柱子学着他俩的样子,很快就挖了约两分的地出来了。
  三人忙活了个把时辰,把地全部整平,再撒上了菜籽儿,浇了一遍水。因为丑姑说过只要一点点菜籽就可以,手头上可以分几次种。所以,宁二又小心的把剩下的菜籽儿收起来了。
  种完菜,宁二又想起一件重要事,以后他们得在这里讨生活,也得象别人一样种田。
  “你出去打听一下,看这里的田地是怎么买的。咱们还剩六两多银子,如果三两银子就可以买一亩田,咱们就先买两亩,也得开始学着种田了。两亩地,可以解决我们三口人小半年的粮食了。剩下的再打点野物来贴补,不然,光靠打猎,也不一定能养得我们三口呢。”
  “好的。我出去看看。可是要全买地了,咱们连买种子的银子都没了。手头上总得留点银子吧?”老爷子又问。
  “种子的钱,咱们得自己挣出来。”宁二答。
  如果银子多点,他觉得他们三口人,起码也得买四亩田,收的粮食才够一年吃。可是实在是太穷了。宁家村的人,还以为他多少有点银子防身。肯定没有人会想到,他总共才六两多的身家了。
  这么一想,宁二就觉得自己当初不该病那么久的,把银子都祸害了。如果能剩下二十两,他们的日子都会很好过。
  “二爷,三两银子的田,只怕是薄田,能不能养得出三两百斤粮食都不好说呢。”老爷子说。
  “恩,不管了,我们得学会种田,以后再慢慢打算。”宁二说。
  他这也是看到丑姑家后面那半亩高粱田,才起的念头。那也是薄田,还是吴猎户一担一担泥土挑起来的呢,可他看那些高粱长得还很好的。
  就是薄田,才好拿来试手啊。真弄到良田,他还怕自己浪费了呢。而且良田,肯定不止三五两一亩,也买不起。
  第12章 穷人
  第三日,丑姑早早就准备好了,带上大弟依旧去前几天遇到宁二他们的路口,果然没多久就见到他们来了。
  这回宁二有了些准备,带上了镰刀与砍柴刀。他是想学着丑姑,出来一次,就算没有猎物,柴草都要打一担回去的思想。他们家也一样会缺柴草。
  这回柱子也认得丑姑姐弟两了,老远就呵呵大笑着,叫明儿呢。
  明儿大声回应着,两人象朋友似的,很是热情,惹得丑姑与宁二都好笑不已。
  四个人依旧往老路上走去,这不过是几天的功夫,野草就疯长起来,当时丑姑清理出来的一条小路,又差点儿就被淹没了。
  四个人,这次干脆花了点精力,把路弄干净了些,以免得下次来,还得干这活儿。
  宁二割草的动作很别扭,他以前没干过,就连明儿都比他干的好,弄得他尴尬不已。好在这也不是什么多高深的活儿,他很快就学会了,就是砍了一会儿,就气喘起来了。
  “算了,你还是歇着吧,这点儿活,我们很快就干完了。”丑姑实在不忍见这个苍白的少年,如此受累。
  宁二脸上有薄汗,露出了红晕,不好意思的说:“我这个身子也太破了,不知道几时才能养得好啊。”
  他身体受了损,再加上也心深又重,要不是现在想开了些,说不定就会影响寿数呢。
  “慢慢来,你每天散散步,快走几圈,把身子锻炼好了,再来干活。”丑姑说。就他这个破身子,还想干活呢,只怕跑步都做不到,只能快步。
  这边基本无人来,山鸡类似的野物确实不少,再加上又有了上次的经验,柱子这次搞到了四只山鸡,大家还寻找到了一窝十来个野鸡蛋。
  柱子和明儿都兴奋的满脸通红,开心不已。他俩觉得这次收获很大了。但宁二却皱着眉,心里有些失望。因为四只鸡,就够他们两家人吃而已,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可拿出去换粮食。那十来个蛋就更别提了。除了自己吃,别人根本就不会要。
  “柱子,咱们再找找,看能不能多弄点回去。”宁二说。
  柱子脸上的笑容凝固了,他有些摸不着头脑的看着宁二。他以为有吃的了,就可以回丑姑家,让她做好吃的了。
  丑姑也点点头,说:“恩,再看看,如果多几只,还可以去换点其他东西。”她猜得到,宁二也很穷。他们来打猎恐怕不纯粹是为了吃点野味。
  “就是啊,我们家快没粮食了,也没有银子。如果不能快点弄些猎物去换粮食,我们就得饿肚子了。”宁二说。
  本来这话,他是不会在外人面前说出来的。但在丑姑面前他却觉得没有瞒着的必要。因为他从丑姑的表情上,就知道,她猜得到自己家没银子,很穷。
  丑姑在心里叹了口气,没想到宁二家境到了如此地步,说:“和我们家一样。”
  “就是啊,咱们两家都是穷困户。”宁二感叹道,没想到自己有朝一日,这些话还只能对一个小村姑说。
  几个又转了一会儿,柱子去摸了几个鸟窝,搞了一些小鸟蛋回来了,当然了这也是个收获,可以吃的东西对大家来说都是好的。可是,这也完全不抵事啊。
  “怎么办?”宁二苦恼的说。
  丑姑就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办,刚才一阵动静闹得大,这会儿附近已经不可能再找到山鸡什么了。但弄到手猎物也确实少了些。
  “这样吧,拿三只先去换点粮食,也可以应付十天半月了。剩下的一只吃掉。明天再来。”丑姑提了个建议。
  三只山鸡,大约值五六十个大钱,这里的粗粮价格便宜,是四到五个大钱一斤,四十个大钱就可以换十斤八斤粗粮回来了,够一家三口吃几天了。
  宁二在心里盘算了一下,问道:“丑姑,你知道一只山鸡能换多少粮食吗?”
  “粗粮大约能换个一升吧。我们在村子里是这样换的。”丑姑答。
  其实呢,吴猎户在村子里换的可没有这么多,最多就是一平升,实际上升也有大小,满满一升米就是约四斤重。平平的,甚至还浅了些,根本就都没有装到平的地步这样的一升,最多不过三斤半。
  村子里的人都要占一点便宜的。如果换算成斤来说,大约村里的人占了一斤到半斤的便宜去了。而一升总共也才四斤而已,况且很多人不是拿米来换的,拿豆子类的,就更加不值当了。所以丑姑的爹就说过,村子里的人都很喜欢占便宜。
  “那就请你帮我把这三只山鸡拿去换粮食吧,三升差点都可以。剩下的一只鸡还是老规矩,你帮着烧好了,咱们带走一半,一半留给你们吃,另外这些蛋分大半给你们。以后弄到的山鸡多,再多分些给你们。”宁二有些抱歉的说。他本来是想给丑姑一只山鸡的,但是他们自己也要吃,就只能分一半了。
  “行啊。那咱们就先回去吧。”丑姑同意了。
  正好她也可以探探价。她得先给村子里的人定下规矩,不能象吴猎户那样让人占便宜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那些人也不一定会好意思占个孩子的便宜了。
  不过,丑姑还是很精明的拉上了姜奶奶,第一次嘛,还是得有人撑腰。姜奶奶守寡带大儿子,已经很不易了,再后来儿子媳妇死了,她又带大孙子,所以她性子十分泼辣,刚强。村子里可没有人敢惹她。
  果然在姜奶奶的目光下,大家就算想占点便宜,也不好意思了,拿出来的粮食,都是米和高粱等物,不再是大豆,豌豆这些杂粮了,而且都是规规矩矩该给一满升就是一满升。
  姜奶奶还说:“可怜见的孩子们,家里没有粮,好不容易弄到几只山鸡,也舍不得吃。天知道,孩子多馋肉了。”
  这样一说,有些人脸上就挂不住了,是啊,谁不知道吴猎户没了,家里没人干活了啊。可是人家三个孩子,却没有找村子里的麻烦,还自己在硬撑着,别说看在吴猎户往常那么好的对大家的情份上。就是看着同村人的份上,大家也该伸手帮一下。
  于是,就有人你拿三两个鸡蛋,她拿半碗豆子等物过来给丑姑,当然了也有人象没事人似的,快步离开了。
  丑姑收了人家的好处,却也记下了这几个人。等以后好还人家的人情。这种困难时候,能伸手帮你一把的人,当然得记住这个恩情了啊。
  三只鸡在村子里转了一圈,搞回了三升多粗粮,还有十来个鸡蛋。丑姑拿出三只鸡蛋感谢姜奶奶。
  姜奶奶推了,说:“唉,你们自己拿回去吃吧。我们家自己养了鸡,有蛋吃。”她哪里好意思要丑姑的东西,实在是因为自己家也那么穷,不然多少也得分点粮食给他们姐弟几人吃。
  她还在发愁,今年的秋收该怎么办呢?往年有吴猎户帮忙,不出几天就全部收割了,还帮他家全部拉回了家。姜家也不过是两亩水田,三亩旱田而已,水田算是良田,产量也高些,但要交税收。旱田是薄田,收成少,税收相对来说也少。
  可是每户人家还得其他的税,虽然姜家就一个男丁还未成年不用交丁税,但却还得交户税,也就是说一户人家不管有多少口,还得交个户头的税钱。
  就是丑姑家,今年还得交这个户头税呢,虽然他们家完全没有成年男人,也没有劳动力,尽是一群孩子,但有这个户头存在,他们家就得交税。只不过这种情况下,这个税交得很少而已。
  但实际上,所有的田产交完税,剩下的除了留种子之外,基本没有哪户人家的粮是够一家人一年的嚼用。田多点的人家,也不过是能多吃一两个月而已,大部分人家,一年里能有八个月可以吃个大半饱就不错了。有的人家,甚至一年下来,除了刚收粮和过年时,能吃几顿饱饭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半饿着肚子的。
  所以这一村子,都是穷人,农闲时,勤快的人就会打柴去买,又或者出去打鱼,想方设法的贴补家用。再不济也有人打草鞋和草绳,也可以换点小钱,又或者有手艺好的可以做些小玩意儿,女人家可以做点小绣活,等等。所以这一年到头来,也没见到有什么人闲着。因为闲着就意味着饿肚子。
  象吴猎户家这样放开肚皮吃的情况,在村子里也是唯一的一份,所以人们才会眼红,才喜欢占他们家的便宜。吴猎户也明知这种情况,只能任大家占这个便宜。
  看到丑姑拿回来的粮食,宁二松了口气,能换到粮食就行,三升也够他们家吃几天了。不过那些鸡蛋与零碎的粮食,是别人送给丑姑的,丑姑也直说了,宁二连忙说:“这是你得的,我们不能要。我们得的这些粮食,也是你帮助换的,我分一点给你们。”
  于是,宁二又倒了一碗粮食给丑姑了。丑姑收下了,但分野鸡蛋与鸟蛋的时候,她就没要了,说:“村子里人给我十来个鸡蛋了。我们有蛋吃了,这些你们拿回去吃。”
  接着,丑姑开始收拾剩下的那只鸡。这只鸡是四只鸡中最肥的一只,就算如此,但因为只有一只鸡,油水也不够上次的多,她也没好意思盛些油起来。不过,这次她去摘了个大冬瓜回来炖鸡。
  他们家园子里的菜虽然多,但豆角类的,她还打算晒些干豆角,泡些酸豆角,所以这几天倒是没有摘豆角来吃了。这冬瓜一个很大,足有六七斤,因为家里没什么油,她平时都懒得摘冬瓜回来吃。
  这下子,她狠心切了一半下来,放进鸡里一起炖。虽然鸡少了,但多加点冬瓜,也可以炖一大锅,两家人分着吃,也能沾点肉。
  鸡肉炖烂了,冬瓜也早就炖好了,一大锅味道还不错。丑姑依旧盛了一大半给宁二,特的多寻了几块鸡肉放进去。
  宁二不肯,坚持和她平分,说:“这次的鸡肉本来就少了,全给我们了,你们还吃什么。我爱吃冬瓜,多给我们一些冬瓜吧。”
  丑姑知道他的好意,但也不能太占便宜了,于是,又捡了两块鸡肉放回锅里,加了一锅铲冬瓜在钵子里。
  宁二很有些不好意思,说:“过两天再来,下回一定分给你一只鸡。”不是他小气,实在是没有多余的可以给丑姑,家里真的要断粮了。
  原本柱子阿爷是要拿银子去买米粮的,但因为宁二要买田,老爷子也觉得没有田不行,光靠那六两多银子,一家三口,也最多还能撑一年。到时候,没田没地的又没银子,一家人难不成眼睁睁的饿死。所以老爷子也同意先买田,三个人干活,多少也能有些收成。
  宁二是个秀才,虽然他不可能再科举了,但也没有掳了他秀才的名头,所以宁家是不用交税的。
  不然,宁二只得愁死了。他们家算是三个丁呢,(他暂时还算不成丁)但柱子爷孙两人可却得算成丁了,虽然他俩是宁二的下人,真要算起来。他们爱无论是户头税还是人丁税,还是徭役税都得比别人家多。好在还有秀才这个名号,不用交这些税。
  第13章 变化
  宁二和柱子今天也算是收获不错,除了带回三升多粮食,还有些蛋,再加上丑姑给他的一个大冬瓜,及一钵子熟菜。
  老爷子很是开心,说:“谢天谢地,这样出去一回,能搞回些粮食,咱们不用怕被饿死了。”
  宁二笑着点点头,说:“柱子还是很有本领的,今天弄到了四只鸡。我拿了三只给丑姑,让她帮我们在姜吴村换了点粮食回来。剩下的一只鸡,让她炖熟了,分了一半给他们家。”
  “应该的。这孩子真能干,下次去打猎,再送些东西给他们。”柱子阿爷说。
  “恩,我知道的。她今天还送了个大冬瓜和一些辣椒给我们。明天我们有菜吃了。”宁二又说。
  家里总是时不时的缺菜,一个大冬瓜可以吃两天了。
  “哎哟,真是多谢她了。她家的菜园子办得很好吧?”老爷子又问。
  “恩,很不错,听她说,全是她一个人干的呢。什么时候,我们家的菜园子也能象他们家的,种满了吃不完的菜就好了。”宁二羡慕的说。
  “真是个能干的小姑娘啊。咱们要和她多学学。”老爷子赞叹道。
  宁二点头,吃了饭,休息了一会儿,想起丑姑说的,多散步,把身体搞好的话。他给自己定了个计划,开始每天早晚快走,这副身子是得快点强壮起来。明年有田了,家里活儿多起来了,他也可以下地去给柱子爷孙两搭把手。不然,他一个大男人,完全指望柱子爷孙俩照顾,也不象话。眼下,他可不再是官家子弟,只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了。
  老爷子出去转了几天,最终还真的以三两一亩的价格买下了两亩薄田,离他们家也不远,别人要卖也是因为离家太远,平时大把时间花在路上了,不划算,那块田总共五亩,别人巴不得全卖给宁家。但是宁家没银子,买不下来。
  实际上这家人的五亩田一直在想卖掉,就是没有人买,毕竟离村子远了,来来回回没那么多力气跑。再加上就算是三两一亩的田,村子里也没有人能一口气买下五亩,五亩也是十五两银子呢。现在,村子里最富的人家,也不一定有十五两银子的存款啊。
  十五两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笔巨款。村里能存个三五两银子的,都算是富裕人家了。
  “我们真的只要两亩,你也知道,我们不会种田,还得现学着呢。等明年我们跟着你们学会以了,后年再买剩下的三亩。”老爷子说。他没说自己无银子,说这话别人也不会相信。虽然现实就是这样。
  那户人家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就同意了。
  “二爷,现在家里就剩下这串大钱了,要是种子还买不上呢。怎么办?”老爷子头疼的问。
  “不怕的,慢慢来。今天我们就换回三升粮食。过两天再去,说不定能换得更多了。时间长了,总也能积下来一些钱财。”宁二笑道。
  老爷子见宁二心里有成算,也就不管了。他活了这么大的年纪,真正当家作主的次数少得可怜,作为家生子,他一生中的所有人生大事,基本上都是主人家给他作的主。所以,他根本就没想过,宁二这个小主子,能赚回多少银子,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反正这个家由宁二当家作主。
  宁二倒是仔细的想过了,他买田,除了得给家里谋些生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宁家村的人知道,他们宁家虽然是大户,但也一样要下地干活,和大家一个们。他得慢慢融入大家的生活中来。
  现在,他们一家三口,在村子里的地位其实很尴尬,村子里的人并不和他们来往。大家和他们有隔阂,觉得他们肯定有银子,甚至有的人会嫉妒他们不用干活,也能吃得好穿的好。也有人私下里猜宁家人是犯了事,回乡来避祸的,不管是哪种情况,大家对他们都有很深重的防备心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