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少帝成长计划> 第295章 大风起兮

第295章 大风起兮

  汉正武元年冬十一月丁亥(二十四),大将军颍阴侯灌婴,率北军六千余将士班师回朝。
  直到此时,历时长达半年的齐悼惠王诸子诸子之乱,才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面对长安中央,关东诸侯中最强大的齐国,一败涂地!
  齐悼惠王刘肥十三子,嫡子三人之中,哀王刘襄、东牟侯刘兴居去年亡故,朱虚侯刘章,则死在了被押解前往长安的路上。
  庶子十人之中,在历史上的吴楚之乱中,更随吴王刘濞起兵的悼惠九子:济南王刘辟光、悼惠十一子:胶西王刘卬、悼惠十二子:淄川王刘贤、悼惠十三子:胶东王刘雄渠,以及历史上绝嗣的悼惠十子:淄川懿王刘志,都在战败之后‘畏罪自尽’。
  悼惠庶长子刘罢军为柴武所俘获、八子刘将闾投降于梁中尉薄昭;刘宁国、刘信都、刘安等悼惠庶子,也都在之后,灌婴大军针对荥阳-敖仓战线的肃清过程中,被次序俘虏。
  二十万余万大军尽数葬送;悼惠诸子尽数被俘;就连齐王刘则本人,也死在了荥阳保卫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天之内。
  至此,关东宗亲诸侯对汉室中央愈发不恭的局势,早于历史上二十余年,而被遏制势头。
  将汉室宗亲诸侯彻底瓦解的《推恩策》,也比历史上早了将近五十年,出现在了汉室。
  而此刻,刘弘便在还未就国,却已正式接受移封诏命的梁王刘恒的陪同下,出现在长安城北的洛城门外,等候灌婴大军的到来。
  但除了叔侄二人之外,还有一人,正满脸心虚的躬立于御驾之外,刘弘身后约五步处。
  见刘弘丝毫不在意身后之人,就连那人的拜喏都置若罔闻,刘恒几经纠结,终是稍一拜:“陛下。”
  “今南越王佗遣使,乃言复臣长安事;值此之季,陛下或当遣使回信,以安南越啊?”
  听着刘恒的劝说,刘弘面上淡然依旧,暗地里,却是浮起阵阵冷笑。
  此刻在刘弘身后五步处,拱手躬立着的人,正是汉初有名的外交家:太中大夫陆贾。
  陆贾,楚国人氏,早在高皇帝尚潜龙之时,就常随高皇帝刘邦左右。
  在后来的秦末混战中,陆贾便以游说者的身份,行走于天下,为刘邦的事业,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历史上,陆贾的高光时刻,也恰恰是在诸侯大臣共诛诸吕前后。
  早先,陈平和周勃本不和——周勃出身行伍,而陈平善于策谋;高皇帝底定天下,遍封功臣,周勃累战功获封为绛侯,食邑八千一百户,而陈平也得分曲逆侯,食邑五千户。
  虽然陈平的食邑低于周勃,但周勃自然对此不满——爷们儿拼死拼活八千一百户,陈平一个x姓家奴、反复小人,动动嘴皮子,居然也能有五千户?
  凭什么!
  再加上陈平刚投效刘邦之时,周勃同刘邦阵营的武将们,就曾因刘邦重用陈平而感到不满,从而在刘邦面前,以‘盗嫂受金’中伤过陈平。
  新仇旧恨积攒在一起,陈平和周勃虽称不上苦大仇深,却也是相看两厌。
  而陈平和周勃之间的关系,转折点就出在陆贾身上。
  孝惠皇帝刘盈驾崩,吕后彻底大权独揽,而后陈平出任丞相,周勃复为太尉。
  这时,便是陆贾找上了陈平,劝说道:国家安定时,要指望丞相;国家危险,就要依仗武将;将相和睦,则国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作为沉浮宦海数十年的人精,陈平如何不明白陆贾话里暗含的深意?
  ——要想绊倒吕氏,丞相和太尉必须联合起来!
  最终,陈平听从了陆贾的劝说,趁着周勃大肆半寿之时,献上了五百金的厚礼祝寿,以此示好。
  周勃自也是看懂了陈平的意思,转念一想:再怎么讨厌,人家也是丞相了;继续龌龊下去,终归没什么好处。
  本着‘多个敌人不如多个朋友’的想法,周勃便自此放下嫌隙,接受陈平的好意,并逐渐于陈平交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弘倒也不必过于苛责陆贾——毕竟撇开弑君不算,诛吕,还勉强属于正义。
  但问题的关键,出在陆贾的另外一个斜杠身份上。
  ——南越问题专家!
  早在高皇帝底定汉室国祚,并发现赵佗割据岭南,自号‘南越王’之后,陆贾便曾第一次代表汉室出使,劝说赵佗臣服汉室。
  在历史上,文帝登基之后,同样是陆贾前往南越,劝说‘老朋友’赵佗在名义上臣服汉室,不要让汉室难做。
  而无论是劝说陈平和周勃‘将相和’,还是游说赵佗俯首称臣,陆贾都得到了相当不菲的财富。
  ——陈平和周勃重归于好之后,曾以‘饮食费’的名义。赠送陆贾奴婢百,马车五十,钱五百万!
  在第一次出使南越之时,陆贾也曾接受赵佗以千金相赠,并在赵佗的挽留下,于南越宴饮数月。
  问题,也恰恰出在了这里——陆贾此人,极度贪财!
  早在悼惠诸子乱起,刘弘因担忧丰沛,而令周灶征越大军北上,驻守丰沛之时,周灶留下的南方,就已经被淮南王刘长,及刘长所率领的淮南国兵五万余接手。
  在函谷关外,长安中央军同齐地叛军杀得天昏地暗时,汉室版图的极南,也进行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战争——淮南王刘长,以帝伯之身,奉天子之命,以讨伐擅自称帝之乱臣赵佗!
  不出刘弘所料:刘长并没有从长沙,亦或是庐江郡进攻,而是先至南越以东的闽越,而后才开始进攻南越。
  这样一来,南越所依仗的地形优势,即南方五岭所形成的屏障,自此失去其防御作用。
  没有了天险,南越士卒仅凭着手中,那继承自前秦遗卒的爸爸剑、爷爷弓,在淮南国兵面前,可谓是一败涂地。
  ——在战况最顺利之时,刘长麾下大军前锋,甚至距离南越都城番禺不足五百里!
  按照这个趋势,虽说打下南越有点难,但将南越与闽越阻断,甚至逼迫赵佗请求成为长沙那样的内藩,原本是很有机会的。
  结果可倒好,赵佗几千块金饼砸下去,陆贾全撂了···
  什么‘汉室还无法灭亡南越’啦~什么‘推恩策一行,淮南必退军’啦~都被陆贾透露给了赵佗。
  结果赵佗老脸一翻,遣使来朝:之前是我糊涂了,还请陛下宽宏,允许我再次成为汉室的南越王···
  然后,就是陆贾今天若无其事的来到刘弘面前,请求出使南越···
  ——要不是有省御卫在长安耳听六路,监视各方人马,刘弘差点都要把陆贾当成一个好人了!
  放在后世,陆贾这样的行为,妥妥的‘叛国滋敌’!
  即便陆贾没有通敌叛国的意图,但起码也是有‘养寇自重’之类的意图,想躺在南越问题上吃一辈子的。
  所以当刘弘知道,赵佗派来的使者在朝见之前,先去见了陆贾一面的那一刻,‘陆贾’这个人名,就已经被刘弘记上了刘氏世代传承的小本本上。
  至于陆贾在历史上的‘谦谦君子之态’‘伐交伐谋之能’的形象,在刘弘心中,也已经彻底变成了‘见利忘义之腐儒’!
  没错,这位汉初最杰出的外交家陆贾,也同样是儒家出身。
  但气归气,将个人情绪瞥到一旁,南越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汉室无力武统南越,就足以使得南越重新成为‘名誉诸侯’之事,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既然如此,刘弘就还是要派个人过去,让赵佗安生几年。
  而除了陆贾这个有叛国嫌疑的‘外交砖家’,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能完成这样的使命了。
  ——如果派其他人去,赵佗心里肯定会低估:来的怎么不是寡人的好兄弟陆贾?
  “太中大夫且归府,静候诏谕便是。”
  不冷不淡的交代一声,刘弘便将目光撒向灞桥外,那逐渐出现在天际线的凯旋雄师。
  ※※※※※※※※※※※※※※※※※※※※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当灌婴领衔的北军将士出现在灞桥外,洛城门内,便缓缓走出一队唱诗童子。
  看着原本欣喜的百姓短暂一呆滞,而后陷入彻底的狂欢,刘弘得意的点了点头。
  高祖皇帝唱诗班,算是汉室规格最高,而花费又最小的犒赏规格了。
  ——高皇帝刘邦,出身于平民之户;早在刘邦于丰沛做流氓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儿歌、儿诗。
  到登基之后,刘邦好歹也算阔气了,自然也没放下这个小爱好:召集童男童女上百于宫中,给自己唱歌听。
  而高皇帝唱诗班最常唱诵的,就是刘邦亲作的那首楚腔:大风歌。
  在刘邦死后,这个传统也没有被取消——没过几年,奉常就会遴选适龄儿童,组建新的唱诗班,在刘邦的高庙日夜吟唱。
  现如今,奉命出征,镇压悼惠王诸子叛乱的关中子弟兵凯旋而归,刘弘自然是要做出一番姿态,来彰显关中子弟兵,在汉天子心中的地位。
  而大风歌的内容,也能勉强和凯旋之师搭上一层关系——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自也能翻译成:威加海内的壮士,锦帽貂裘还了乡。
  在童子吟唱声中缓缓来到灞桥前,绝大多数北军将士的头都高高昂起,脸上写满了自豪。
  那一双双深可见底的鼻孔,仿佛是在告诉前来围观的长安百姓:这,就是北军丈夫的待遇!
  看着自己的子弟兵雄赳赳、气昂昂的走来,围观的长安百姓脸上,也都无一不带上了自豪,和嫉羡。
  “大丈夫当如是哉!”
  也有不少壮年男子,见身旁的小崽崽满是崇拜的踮起脚尖,不由怜爱的将爱子抱到脖颈之上,不忘怜爱的教导道:“且看,入军为卒,便是这般风光!”
  听闻父亲的教诲,无数小崽崽在这一刻发下誓言,立下志向:有朝一日,一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汉卒!
  有羡慕的,自然也有纯粹自豪的人了。
  城外的人群中,包括何政在内的数百位老者,看着远方整齐的阵列,不由做作的捋着胡须,看似云淡风轻的‘自语’着:“好小子,果然没有辜负吾之期许!”
  嘴上如是说着,但那数百老者脸上,早已被按捺不住的自豪和喜悦所充斥;脸庞上的褶皱,在那抑制不住的笑容拉扯下,显得更为皱巴。
  便是在这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凯旋将士阵列最前端的灌婴,却是一副面呈若水的表情。
  “大风歌···”
  作为汉室开国老臣中资历最老的人之一,灌婴心里实在太清楚,大风歌的‘创作背景’了。
  高皇帝十二年初,冬十月,淮南王英布(黥布)举旗造反,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为了镇压淮南王叛乱,高皇帝刘邦,踏上了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征程。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英明神武的高皇帝大败谋反的英布,但导致高皇帝轰然倒塌的那支流矢,也恰恰是在这一次战争中,刺入了刘邦的身体。
  班师回长安的路上,大军经过刘邦的龙兴之所:丰沛,刘邦照例召集了丰沛百姓,以及昔日好友、长辈,大摆酒宴十数日。
  而大风歌,便是在酒宴最后那几日,高皇帝刘邦在席间所作。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一切,都仿佛如同往日一样美好:高皇帝依旧那么给力,依旧那么骚包的在乡亲们面前显摆。
  但大风歌的最后一句,却是将当时在场的灌婴、郦商,乃至于周勃、樊哙等武将,从十数日的狂饮中惊醒!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谁是猛士?
  又是哪个猛士,接受了刘邦‘守四方’的命令,而没能完成?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自然是随刘邦建功立业,而后分封为诸侯,却谋逆叛乱的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韩王信等异姓诸侯。
  但如今,汉室除长沙王一脉之外,已再无异姓而王者;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听到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灌婴下意识一惊,旋即陷入忧虑之中。
  “莫非,是要老夫告老还乡?”
  带着疑惑,灌婴终于来到刘弘地面前,当着长安百姓之面缓缓跪拜下来。
  “大将军颍阴侯臣婴,参见陛下。”
  叩拜过后,灌婴直起上半身,对刘弘再一拱手。
  “臣,幸不辱命!”
  随着灌婴一声掷地有声的拜喏,远处围观的百姓,也不由自发的呼嚎而起。
  “大将军威武!”
  “颍阴侯神勇!”
  “大汉万胜!!!”
  随着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天空,整个天地间,就仿佛只剩下一个声音:大汉万胜!
  却见刘弘微不可见的一皱眉,旋即亲切的将灌婴从地上扶起。
  “颍阴侯功勋卓著,力挫谋逆之乱臣贼子,朕心甚慰。”
  言罢,刘弘便拉过灌婴的手臂,向着御辇走去。
  “大军凯旋,朕令奉常拟以迎师之礼,颍阴侯何不随朕同至北阙,以睹锐士之风采?”
  ·
  “唔~”
  待刘弘和灌婴的身影出现在北阙之上,整个长安城,顿时被一阵庄重的嚎叫声所占据。
  而后,便是作为代表的北军将士,次第从横城门而入,顺着华阳街,径直向未央宫北宫墙的方向走去。
  但看着远处的将士一点点靠近,灌婴的面色顿时一紧,旋即孤疑起来。
  宫墙之上,也响起那婉转厚重的秦腔:祭辞。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维予一人某敬拜皇天之祜。”
  “薄薄之土,承天之神;兴甘风雨,庶卉百物;莫不茂者,既安且宁;维予一人某敬拜下土之灵···”
  在这哀伤的吟诵声中,灌婴终于看清,那列队进入长安城,来到未央宫北宫墙的北军将士手上,拿着的是什么。
  那一个个方形的木盒,以及木盒上盖着的白布···
  ——那,是此次悼惠王诸子叛乱之中,阵亡于沙场之上的将士遗骸!
  随着进入长安城的将士越来越多,那熟悉的秦腔祭辞,也逐渐响彻整座长安城。
  无数百姓不自觉的张开嘴,随着那厚重婉转的旋律,轻唱着那祭奠亡魂的祭辞,以表达自己的哀伤。
  甚至有不少人,如后世天安门外观看升旗仪式的爱国之人一样,留下了悲壮的泪水···
  “此,皆吾汉祚之阵亡英烈,吾汉室之英雄也!”
  待那数千个盛有将士遗骸的木盒,被北军将士托举着来到未央宫外,刘弘那青涩的嗓音,让响彻天地间的秦腔祭辞嗡时一止!
  而后,便是刘弘那孑然而立的身影,出现在长安城百姓,北军将士,以及满朝文武面前。
  在这万众瞩目之下,刘弘缓缓举起双手,在身前合为揖,又缓缓弯下腰,向宫墙外沉沉一拜。
  直起身,刘弘的面庞之上,便自然地带上了那流不尽的泪水。
  “吾汉家之丈夫,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
  “今朕以眇眇之身,以临天下元元,战战兢兢,以获保宗庙。”
  “——英烈之心,万不可寒;之后,亦不可贫贱!”
  “诏命:凡死王事之英烈,皆追进爵三级;其家中父母双亲,于年节赐酒肉、布帛,年五十以上之烈属,赐几杖!”
  “功臣义士之后,入上林苑以组幼军;待国朝有后,储君获立,另为太子亲军矣!”
  说着,刘弘便满目悲伤的回过头,那高昂的嗓音,却丝毫看不出难过的痕迹。
  “兹尔颍阴侯婴,任之以为皇帝太傅,教朕以兵家之事!”
  “待来日,朕当亲执三尺剑,提兵北上,以逃天地之不臣,以全吾汉家英烈之遗志!”
  言罢,刘弘面无波澜的望向目瞪口呆的灌婴,自然地伸出手。
  “既班师回朝,亦不复为大将军,颍阴侯或当以兵符相献,以全君臣之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