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四章 顾虑
这天下午,刘和正在府中与几个木匠和铁匠比划着如何改进现有的农具直辕犁,为了表述直观一些,刘和还让人从城外农庄借来了两具直辕犁。
汉代已经开始广泛的使用耕犁,不过这时候农夫使用的犁都是长直辕犁,因此耕地时回头转弯不灵活,起土也很费力,效率却不是很高。
刘和的前生是在农村长大,后来好不容易考进一所二流的示范学院,所以他对于后世农村当中普遍使用的曲辕犁有着深刻的印象。学历史专业的刘和还记得曲辕犁是在唐代形成并且普遍的推广运用,然后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
曲辕犁和直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的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部位安装了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得小而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艹作更为灵活,也能大大节省人力和畜力。
能够节省人力和畜力,也就意味着同样一头耕牛和一个农夫,在使用了曲辕犁之后每天可以多耕出一倍甚至两倍的土地,而且被耕的土地因为翻土较深,所以便于施肥和藏墒,对于农产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乱世,光有军队还不行,你还得有充足的粮食供养军队才行。不然都去人吃人,把人吃光了,谁来种粮?因为粮食关乎生死存亡,所以刘和对于如何提高农业产量极其重视,若论重视的程度,甚至不亚于他即将进行的炼钢技术改良。
在地盘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单位土地的粮产量无疑是获取更多粮食的正确途径,而刘和恰恰又多少知道一些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的办法,比如改进农具,比如修缮水利,比如合理使用农家肥,比如选取良种进行人工培育。
刘和前生不是发明家爱某生,也不是农业科学家袁某平,他只是一个小时候呆在偏远农村长大的土孩子,所以只能凭借脑海中的一些记忆和印象,对这些木匠和铁匠们提出一些设计方面的思路和建议。
虽然知道的不多,但很多时候聪明的工匠只是缺少一个思维中的“小火花”,而刘和就是那个喜欢到处“放火”的家伙!
当刘和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出印象中的曲辕犁外形图时,立即就有两个工匠眼睛发亮,似乎受到了启发。
一个工匠开口说:“大人,从图样来看,如果将直辕改为曲辕,难度并不太大,关键的难题在于如何在行进过程中随时都能调节变化犁铧的深浅,调整犁铧的方向。”
另外一个工匠补充说道:“除了这个难题,如何保证犁盘的牢固耐用也是问题。”
刘和听了他们的疑惑,点头说:“你们能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已经大致理解了我的要求。具体如何设计曲辕犁,我也没有更多的建议,但我可以提醒你们,如今农夫所用的直辕犁,主要部件都是以木材为主,仅有犁铧一处是用了生铁,你们千万不要被材料限制了手脚,不妨考虑在一些需要转动调节的灵活部位使用坚固耐磨的铁材。”
“你们不要有什么顾虑,尽管放心大胆的进行改造和设计,所需的各种材料,都有我来提供,不管最后成果如何,我都会给你们管饭和发放工钱!”
几个工匠听了刘和这番风趣的话语,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刘和不以为意,继续说:“不过呢,谁若是能够设计出符合我要求的曲辕犁,我不仅赏赐他百亩良田,而且还提拔他做官,允许他的子女进入学堂读书,今后吃穿不愁,一生无忧!”
随着刘和开出的奖赏条件越来越重,几个工匠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有人甚至已经忍不住想要赶紧动手了。
刘和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抛下最后一句话:“人多力量大,如果你们能够一起合力将曲辕犁尽快的研制出来,你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同样的奖励,而且还是加倍的!”
原本还想着各干各的几个工匠,听了刘和这话,相互之间你看我,我看你,似乎都在衡量着利弊得失。
中国古代不乏各种能工巧匠,甚至有些人可以制作出巧夺天工的作品,但却严重缺少一种叫做“技术共享”的精神,以至于到了后来,很多先进的技术出现了断代和失传,最终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遗憾。
什么“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媳”,什么“传内不传外,传嫡不传庶”,什么“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清一色的狭隘自私思想,耽误了多少能工巧匠,徒子徒孙!
当然了,刘和想要改变盛行在手工艺人群当中的这种技术封闭防范思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得了。不过难也罢,易也好,刘和心里好歹惦记着这个问题,而且还不动声色的开始了尝试,这就很好嘛!
对工匠们交待完毕之后,刘和正欲前往太傅卫队营一趟,却见东门军司马骑着马一脸喜色的赶了过来。
“启禀公子,城外来了一队手持大戟的士兵,声称来自冀州,特来投奔于您!”
刘和闻言,喜上眉梢。“嗯,这个张郃办事还挺利索的,赶在训练团正式开训之前将人给我送来了!”
刘和于是改变行程,带着人前往城门口亲自迎接大戟士入城。
按理说,以刘和如今的身份,其实不必亲自前去迎接一群大头兵,只要派个身边的人代表一下就行,但他为了提高这群大戟士在马城的地位,所以特意前去迎接。
这些士兵毕竟是从冀州赶来的,来了幽州之后就是人生地不熟,刘和要是不给他们撑腰,今后的训练还怎么搞?
刘惠站在城门附近,仔细观察着进出城的人们,结果发现无论是要进城的,还是准备出城的,大家似乎都很着急,生怕耽误了时间。刘惠再仔细看这些人脸上的细微表情,又发现大家虽然着急,但却没有紧张慌乱的表情,反倒是一个个喜上眉梢,充满期待的样子。
一个商贩打扮的人正对驾车的车夫嘀咕:“你可千万要小心一些,这车上装的是我从附近各庄收上来的鸡蛋,一筐筐的都要送到训练团里去,若是出了差池,那帮军爷可要骂娘的!”
车夫有些不解地问:“这训练团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这几曰我足足见到好几辆牛车往里面送肉送菜,还有往里面送各种木料、绳索和布料,也没见城内驻军增兵呀?”
商贩摇头,表示不知。“我哪里知道这些,反正训练团的后勤官找到我的铺子里来,跟我定下这笔大买卖,让我今后每隔五天就往营内送鸡蛋,所以你这辆牛车我就长租了,以后可要卖力一些!”
刘惠饶有兴致地听着这两个急于进城的主雇之间对话,对于他们口中反复冒出的“训练团”也是觉得好奇。
刘和在护卫们的簇拥下来到城门口时,进出的百姓都很自觉的让出了一条通道,并没有出现卫兵拿着皮鞭驱赶百姓的一幕。
“大伙都让一让啦!大公子要出城!”人群中有人自发地喊。
正在排队等候的那个送鸡蛋的商贩听到这话,急忙对赶车的车夫说道:“快些将牛车往边上靠一靠,莫要挡了大公子的道路!”
一直默不作声的刘惠,循着声音向前看去,便见到一位精神抖擞的年轻公子端坐在一匹雄健的黑马背上,正抱拳向周围主动让路的百姓致谢。
在东门军司马的引导下,刘和很快来到了大戟士站立等待的地方。
刘和不是近视眼,在一出城的时候就看到了不远处那几十支林立的长戟,以及长戟下站在最前面的那位中年文士。
刘和心想:这人怎么跟大戟士凑在一起?没听说张郃手下有什么文士啊!
心中存着疑惑,刘和翻身下马,在卫兵们的保护下朝中年文士走来。
“不知这位先生如何称呼?”刘和首先开口询问。
大戟士中担任这次北上领队的队率嘴快答道:“启禀公子,这是刘子惠先生,曾经做过冀州治中,这次特来马城为公子效力。”
“咦,怎么又是一个姓刘的本家?”刘和心中自语,面上却是一副大为吃惊的表情。
“草民刘惠,见过公子!”不等刘和行礼,刘惠主动先行一礼。
“子惠先生不可如此!”刘和急忙扶起躬身的刘惠,然后郑重地还礼,口中说道:“子惠先生能来马城,实乃小子的荣幸!”
一番客套过后,刘和领着刘惠和五十名大戟士入城。
因为摸不清刘惠的来路,刘和便在路上寻个借口,说要安顿五十名从冀州来的士卒,先请刘惠随两名卫兵去了自己的府宅,而刘和则是带着大戟士去了戟字营。
训练团开训在即,马城作为射字营和戟字营的驻地,一应的各项准备已经就绪,作为训练教头前来马城的大戟士们进入营内之后,便被刘和妥善安顿下来。
刘和让人将城门口那名答话的队率喊来,仔细询问有关刘惠的事情。
这名队率在冀州从军多年,对于刘惠与韩馥的事情耳熟能详,于是一五一十地向刘和报告。
刘和听完之后,面露犹豫之色,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不该将刘惠这个送上门来的人才挽留在马城。
刘和若是留下了刘惠,这事传到韩馥的耳朵里头,韩馥会怎么想?我韩馥弃之不用的人,你刘和却待若上宾,这不是明摆着打我的脸么?
韩馥虽然懦弱庸碌,可现在还不能倒台,更不能跟幽州发生冲突。刘和还指望着让韩馥继续在冀州牵制着公孙瓒和袁绍,替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战略空间和发展时间呢!
刘和若是不收留刘惠,这事情传出去也不太好听。以刘惠在冀州的名望,人家这么有才能的人前来投效,你刘和都不收留,还谈什么求贤若渴、敬贤爱才?
一时之间,刘和第一次为要不要收留一个人才而犯起了愁。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