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唐玄宗> 第31节

第31节

  刘幽求道:“是了,要小心这帮宫人,不可给临淄王添乱。”
  相王府此时灯火通明,夜来宫中大乱,街道上又有一队一队的士兵往来穿梭,相王李旦当然知道发生了大事。
  天色微明之后,李旦的几个儿子陆续过来,唯独不见李隆基。李旦问长子李成器道:“三郎呢?”
  李成器答道:“儿子曾派人入三郎府中邀其过来,然府中人说三郎昨日傍晚时就出外未归。”
  “出外未归?莫非昨晚的事儿与三郎有干系?”
  “禀父王,儿子心里也有疑惑。三郎这一段与一帮朋友来往甚密,且与几个万骑果毅交往甚多。昨晚的事儿,说不定真与三郎有干系。刚才我派人出去打探,外面传言昨夜宫中大乱,乃临淄王率领万骑将士杀了韦太后等人所致。”
  李旦沉吟道:“哦,看来果然是三郎办的事儿。他哪儿来的胆子,竟然做出如此惊天之事?”
  李成器道:“是啊,他事先不向父王禀报,也不与我们几个兄弟商议,就自顾自去干了。若果然杀了韦太后还好,若事败反受其祸,我们一家岂不是跟着遭殃?”
  李旦叹道:“唉,他就是果然杀了韦太后,这事儿过程实在凶险万分啊!大郎,我们一家在如此短的时辰里,竟然不自觉地到鬼门关走了一回。大郎,你赶快带人出去把三郎找回来,我要问个清楚。”
  李成器答应一声向外走,几个弟弟见状也要求同去,李旦挥手同意。
  恰在这时,李隆基到门首下马,兄弟几人在大门处碰了个照面。李成器见之大喜,说道:“三弟,父王正让我们去寻你呢。你这一夜跑到什么地方了?让大家实在牵挂。”
  李隆基拱手道:“大哥,事关重大,我们先一同入室,待小弟详细向父王禀报。”
  李隆基见了李旦,“扑通”一声跪在其面前,叩首道:“父王,孩儿不孝。昨夜孩儿带人夜战禁宫,已诛了韦太后及安乐公主等人,此事未事先向父王禀报,请父王降罪。”
  李旦心里一沉,心想此子果然做下了大事。李成器几人面面相觑,心中震骇无比。
  李旦叹了一声,说道:“唉,果然如此。三郎,你起来说话。既然事儿已做出来了,我们且商议一下下步行止。”
  李隆基再叩首,然后起身。
  李旦又问道:“三郎,现在宫中形势如何?”
  李隆基道:“宫中形势已经安定,现在万骑将士已紧闭城门,搜杀韦氏、武氏之党。孩儿估计,天亮后此举即可大致完成。”
  “那韦氏果然死了?”
  “不错,韦太后、安乐公主以及韦温等掌控军中的韦家子弟,已然被诛。另韦太后的党羽上官婉儿、贺娄氏、柴氏、第五英儿也被乱军所杀。”
  李旦虽性格恬淡,闻言也不禁震惊万分。如何一夜之间,这些鲜活的人忽然成为了地下之鬼?而指挥这次行动的,正是眼前这个平时话语不多的三儿子。即使到了这个时候,李旦还感觉李隆基做不出这样的事儿。
  李隆基转头对李成器等人说道:“大哥,众位兄弟,原谅我事先未与你们商议,其实这件事情变起仓促,兵部有一个侍郎叫崔日用,你们此前可能也听过他的名字。此人一直跟随宗楚客,这一次忽然良心发现,前两天他单独找我,密告说韦太后欲革唐命,宗楚客首先要不利于父王和太平公主。我无可奈何间,只好放手一搏。”他又转向李旦道,“父王,儿子事先不向您禀报,其实缘于这样的考虑,起事毕竟把握不大,万一事败,则独罪我身,说什么也不敢攀上父王和众位兄弟。”
  李旦闻言没有吭声,李成器在侧说道:“三弟把事儿想得太简单了,你若有事儿,父王和我们能逃脱开吗?”
  李隆基点头说道:“大哥说得对,我把事儿想得太简单了。总算天佑我们,否则我的罪过就大了。”
  别看李旦平时谦逊为怀,内心其实如明镜一般。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心里却在想着一件事儿:韦家和武家势力此次一扫殆尽,李重茂毕竟年幼,以后监国的担子就要落在自己肩上了。他知道,李隆基之所以如此卖力,其心思就是这样想的。他又问道:“三郎不用多说了,你当机立断将大事办成,由此延续了我李家祚业,实为大功一件,也为至孝。我问你,下一步你想做什么?”
  李隆基道:“昨晚万骑将士之所以奋勇诛逆,缘于他们不忍韦太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先帝,皆渴望父王出来主持大政。儿子以为,父王应该顺应民意,及早出山。”
  李旦摇手道:“不可。韦氏虽死,那少帝重茂犹在,再抬我的名号,实为不妥。”
  按照李隆基的本意,自己此次冒着掉脑袋的危险拼杀胜出,当然将父亲推上皇位最为理想。然他毕竟是一位思虑缜密之人,知道在此混乱之际人心不稳,若贸然拿下少帝肯定会有变数,所以他愿意让自己的父亲以辅政的面貌出现,如此最为稳妥。看到父亲摇手不许,李隆基急忙劝道:“父王说得对,我们还要拥护辅佐少帝。当初先帝的遗制曾写有父王辅政的字样,只因韦氏的阻挠因而未行。现在韦氏已死,少帝在那里六神无主,正是父王辅政的好时机。”
  李旦道:“少帝昨晚无恙否?”
  李隆基答道:“宫中大乱之前,儿子即让陈玄礼带人保卫东宫,所以少帝现在毫发无损,请父王勿念。父王,儿子以为,您现在应该赶往东宫,对少帝抚慰一番,待天明之后,您可带少帝登上安福门,在那里接见群臣和庶民百姓,如此可安民心。”
  在场的人十分明白,李旦此次前往辅佐李重茂,意义十分重大。换句话说,此前实际掌握权柄的韦太后已烟消云散,从今日起,此权柄要换成李旦来执掌。
  李成器见父亲在那里不吭声,遂躬身禀道:“父王,三弟之言发乎至诚,就请早点成行吧。为策万全,儿子带领府丁跟随父王,以为护卫。”
  李隆基喜道:“大哥和兄弟们护卫父王,确为万全之策。我事情忙乱,分身乏术,父王只有仰仗你们的保护了。”他又对外大喊一声,“李宜德,进来。”
  李宜德快步入内,躬身听令。
  李隆基道:“李宜德,你可带领三百万骑兵士,听从我大哥指挥,以全力护卫相王。”
  李宜德躬身接令,又怯怯问道:“小人若随宋王,主人身边无人,如何是好?”
  李隆基道:“不妨,王毛仲那里应该事儿不多了,你可派人把他唤来。”然后又转对李成器道,“大哥,事不宜迟,你们现在就可护卫父王前往东宫。天明以后,我在安福门前迎候你们。”
  李成器点头答应。
  太平公主自从得知宫中生变后,即抖擞精神,从府中派出许多人出去打探,消息也就一拨拨地传入进来。
  “三更之时,葛福顺与陈玄礼在营中杀了高嵩、韦播、韦濯、韦捷四人,李仙凫占据玄武门与之相应。”
  “临淄王李隆基出现在玄武门前,他带领一帮人入了玄武门。”
  “宫内鼓噪声起,不知里面的详情。”
  太平公主闻听了这些情况,心内已大致明白了其中的大概。她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一迭声催促下人再去探听,并令人唤薛崇简和王师虔过来。
  太平公主怒问二人道:“三郎今晚举事,你们事先难道未得一些讯息吗?”
  二人面面相觑,看到太平公主火气很大,只好一齐摇摇头,不敢接腔。太平公主指点着二人道:“你们二人是一对饭桶,我巴巴地让你们与三郎交往,难道仅是让你们与三郎一齐饮酒聊天,遇到关键事情就不见你们踪影了吗?”
  薛崇简道:“母亲息怒。三郎这一段确是闭门不出,甚至连寻常宴饮也不参与。他不召唤我们,那是无法之事。”
  太平公主怒道:“哼,若按你们所言,那三郎实在是乖得很了。他如此乖觉,怎么可以办成如此大事?他闭门不出,总不成这些人不用召唤,就可自律完成,且不用彼此联络,总而言之,你们二人就是一对木头,赶快滚,别在这里碍我的眼。”
  他们看到太平公主火气很大,甚至过于往日生气的时候,一时不敢接腔。现在听说让他们滚,不啻接到了大赦令,急忙躬身快步离开。
  这时,出外搜信儿的人又陆续回来,他们带来了新的讯息。
  “传言说,韦太后、上官婉儿、第五英儿皆在宫中被杀。”
  “韦温一家上下百口尽被屠戮。”
  “安乐公主在宅中被杀,武延秀逃至肃章门,被守门兵士斩下首级。”
  太平公主得闻这些信儿,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浮现出李隆基常对自己微笑的面庞,心想此人心机之深,手段之辣,此次彰显无余。自己此前虽对他有些不经意的警惕,然都是一忽儿的事儿,没有上升为正确认识。
  想起那次李隆基主动登门,席间太平公主曾问起他准备得若何,李隆基用不咸不淡的言语却之,甚至表现出了畏惧之意。太平公主想起这幕场景,不禁出奇愤怒,这小子当时肯定已在暗中紧锣密鼓准备,却表现出一副毫不经意的神色,这小子当时在糊弄自己啊!
  经历了似水流年的磨炼,太平公主早就不会让情绪控制自己的思虑,她转而判断起眼前的大势。
  韦氏和武氏的势力从此彻底滑落,手绾兵权的李隆基势必推出相王李旦走上前台,这种情势眼前没有任何人能够逆转。自己有着多年的朝野影响,并且有着相对丰富的朝中人脉资源,看似堪与四哥比肩,然实在已落在下风。因为,自己只有支持四哥上位方为明智选择,虎视眈眈手绾兵权的李隆基不允许自己有另外一种选择。
  那一时刻,太平公主心间油然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其中多是因李隆基而成。这其中,有对李隆基稚嫩的不屑,有对自己能力的自诩,还有一丝太平公主不肯承认的惧意,毕竟,这样一个稚嫩的人儿办出如此老辣之事,那是不可能挥之即去的。
  天色越来越亮,朝霞的浓彩渐渐染红了窗棂以及庭院。太平公主走出门外,召唤那些探事下人道:“你们再去探明,可与宫中之人联络,重点问清宫内下一步有何大动静。”
  下人们衔命而去。
  当太阳升起一竿子的时候,讯息来了:“东宫有讯息说,相王已入东宫小半个时辰。相王正劝说圣上,让他登安福门抚慰百官及百姓。”
  太平公主闻言,一面让下人们备车,一面转身回室内梳妆穿衣。她想好了主意,自己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往安福门。
  安福门居于宫城南面,出门后有一广场,南行下台级后即是各衙署办公地点。寻常时候这里不允许闲杂人靠近,遇到节日及大酺期间,皇帝往往在城楼上观瞻,此时允许庶民百姓聚于安福门下,以示皇帝与民同乐的意思。
  昨晚宫中大乱,街上的骑马兵士你来我往,天亮之后,气氛稍稍缓和起来。大凡京中百姓最爱探听消息,一些好事之人看到出门性命无虞,纷纷走出户外探听究竟。他们到了皇城门前,看到并无兵丁阻拦,于是越过朝廷办事衙署,纷纷来到安福门前聚齐,他们在那里探头探脑,互相询问,渐渐地在门前集有数千人。
  这日的空中有些云层遮掩,使太阳光不能直射,城中也就不十分炽热。数千人挤在这个略显狭小的广场上,于是免了灼热的麻烦。
  人群中忽然有了一阵骚动,就听有人喊道:“皇帝来了。”人们皆屏息观看,就见城楼上有了一帮人。安福门建造之时就注意了皇帝观瞻的功能,城楼建得不十分高耸,人们立于下面广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人的面部特征以及表情。
  李隆基站立楼台前端,凝望下面黑压压的人头,气凝丹田,大声说道:“诸位百姓,韦太后毒杀先帝,图谋不轨,已然被诛。今日圣上登楼宣布此事,望百姓勿惊。”
  台下顿时嗡声一片,看来韦太后在京中百姓的口碑太差,人群中很快有人喊道:“杀得好哇。”继而汇成整齐的声浪:“圣上圣明,杀得好!”
  李隆基在台上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大家噤声,然后又说道:“好了,请大家从中让开一条通道,圣上要在这里接受百官朝见。这些官儿们有人甘当韦太后的爪牙,有的人还算勤谨,他们究竟如何?请百姓们静观圣上如何发落。”
  百姓们得知马上有热闹可看,不用兵士阻隔,很快乖觉地从中间闪出一丈多宽的通道。此路一直延伸至台阶前,便于百官们前来觐见。
  一名老者很快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待人们看清了他的面貌,人群中的咒骂声就升腾了起来。此人身材颀长,身体微向前倾,正是“猿马”赵履温。
  人群中有人喊了起来:“陛下,这名老儿是韦太后的狗腿子,应该斩杀。”
  赵履温这些年强夺许多人的地亩和房宅,一些人至今无家可归,沦为流民,他的作为实在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现在一面在通道里躲避人们的咒骂和唾沫,一面加快脚步赶快走到楼台下方,意欲磕头求饶。事先他得知昨晚事变的讯息,明白今后彻底成了李家的天下,自己以前紧随韦太后肯定被李氏宗族不喜,那么现在及早前来表现出一副好态度,也许可以争取来几分原谅。
  李隆基看到下面如捣蒜般叩头不绝的赵履温,沉声问道:“赵履温,你为虎作伥祸害百姓,知罪吗?”
  赵履温抬头向上,正想开口辩解,就觉得后颈处先是一凉,继而一阵剧痛,他“啊”的一声倒在地上。李隆基定睛一看,只见一人满嘴是血,满脸狰狞之色,显是刚刚在赵履温身上咬下一口肉来,他在那里狠狠咀嚼数口,一仰头将碎肉咽入肚中,然后仰天大笑道:“今日生食此贼之肉,快哉!快哉!”
  人群顿时寂静下来,阔大的空间仅闻赵履温那凄厉的哀号声。蓦地,人群发一声喊,许多人奋力向前挤冲。李隆基见状不知所以,竟然有些呆了。
  原来人们受到那名食肉者的启发,其中许多人或自己或亲戚受到赵履温的祸害,此前发誓赌咒要生食其肉,现在大好的机会放在眼前,自然是争先恐后去用牙齿解恨。事儿很明白,赵履温的一身肉能有几许,多少人在等着呢,若去晚了肯定没机会。
  安福门下顿时有了一幅很奇异的景观,人们竞相向赵履温委身处冲击,渐渐就压成了一个很壮观的人堆。
  李隆基见状,急令下面兵士上前维持秩序,以防人员伤损。兵士们试着上前,然无论如何接近不了,也只好听之任之。
  这样过了大半个时辰,人堆才渐渐消失,人们叠压在一起又互相争抢,许多人头破血流,筋骨伤折。不过今日能够生食赵履温,实在是大快人心之事,所以,他们的脸上皆洋溢着满意的笑容。
  李旦得知赵履温被百姓生吃,脸现不忍之色,叹道:“自作孽不可活呀!他在得意之日,难道就没有想到过有今天吗?”李重茂毕竟年轻,当得知城楼下有这样的场景,虽未亲眼看到,心里实在不忍,竟然弯下腰来呕吐了数口。
  这时,太平公主赶到了。她上来后先走到李旦的身边,说道:“四哥,你现在能在重茂的身边,小妹就放心了。三郎这一次实在立了大功,我们作为长辈,应该勉之奖之啊。”
  李隆基看到姑姑前来,急忙趋前问安,并说道:“姑姑,此次事发仓促,侄儿未事先向父王和姑姑禀报,实为不孝。现在大事已定,请予责罚。”
  太平公主咯咯一笑,说道:“对呀,大事已定,我们奖赏你还来不及呢,何来责罚之说呢?三郎,姑姑今早得知你事成的时候,实在是欣喜若狂。我们李家祚业眼见在摇摇欲坠,由你拯救于危难之间,实为我家的好儿郎。”
  李隆基本想此次举事未事先向姑姑透个信儿,她肯定心中不满,见面后弄不好要说自己几句。孰料太平公主今日没有一句责怪的话,反而大加赞扬,使李隆基感到有些不安。
  太平公主岔开话头,问道:“三郎,我听下人们说,刚才百姓竟然把赵履温生吃了?”
  “是的,看来赵履温民愤极大,其场面实在残忍。”
  “此为咎由自取!三郎,我刚才夸赞你,实为衷心之言。为什么呢,从赵履温的遭遇就可以看出,韦氏他们实在不得人心,你起事来诛灭他们,就是顺乎了民意。”
  “谢姑姑夸赞。”
  太平公主侧头瞧了李重茂一眼,向李隆基那里迈了两步,压低声音道:“三郎,这里的事儿了结之后,你我还要共同努力,赶快把你父亲推上御座。”
  李隆基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恰在这时,下面又鼓噪起来,李隆基向下一看,笑道:“姑姑快瞧,下面又有两个宝贝来了。”
  下面两人一个为窦怀贞,另一个是秘书监王邕。这王邕娶了韦太后的妹妹崇国夫人为妻,也算是韦太后的至亲。他们俯伏在地叩首不已,身侧皆放着一颗血淋淋的女人脑袋。原来两人闻听事变,韦太后被诛,遂各使利刃斩下了自己的妻子之头,然后手提首级前来安福门,一面撇清自己,一面还想邀功。
  此二人虽与韦太后攀了亲戚,平时终无大恶,不过为趋炎附势之徒。李隆基问道:“窦怀贞,王邕,圣上问你们,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窦怀贞再叩首道:“临淄王,请代罪臣向圣上求情。当初韦太后将其奶妈嫁与我,我心中其实不愿,奈何慑韦太后淫威,我不得不从啊。今日杀了这老不死的,算是得偿这口恶气,罪臣唯颂圣上圣明。”
  人群中顿时爆出一阵笑声,窦怀贞所言为实,其日夕伴着一位老妪为妻,又敢怒不敢言,实在是煎熬了他。
  李隆基斥道:“你们杀了这两名妇人,算是顺应了大势。然她们毕竟是你们的妻子,如此决绝手刃,心中难道没有一丝情分吗?圣上说,念你们平时尚无大恶,赦免你们死罪,可先归家思过,静待朝廷的处罚。”
  两人闻听保下命来,不禁加额称幸。他们再叩首一回,然后抱头越过百姓的骂声和唾沫鼠窜而去。
  此后,百官陆续前来,然并未看到宗楚客的身影。作为韦太后的哼哈二将,纪处讷此时作为大使巡视河南道不在京中,宗楚客知道自己作为韦太后的嫡信之人,肯定难逃一死,于是躲避逃遁。
  李隆基还是用李重茂的名义,向百官宣布了几件事。
  第一件,由韦安石任中书令,负责主持政事堂,百官无大恶者,须谨守本职,依序办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