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唐玄宗> 第42节

第42节

  李旦的这番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朝散罢,各方人士一边揣测着皇上的真实心意,一边抓紧行动。
  萧至忠的动作最大,他首先将王师虔召来,令他快马将自己写就的锦书传于太平公主;然后又分别把崔湜、窦怀贞、卢藏用、岑羲等人召来,嘱他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单独面见皇帝,力阻其退位的想法;最后,萧至忠叫来侍御史和逢尧,嘱他访以圣贤大义上奏书一道,从儒家学说角度阐述皇帝不能退位的道理。
  第二日,太平公主的回信送到萧至忠之手,其展开一看,就见公主盛赞萧至忠的处置之道,另让萧至忠派出数人入坊间,散布皇帝之所以退位,缘于太子紧紧相逼,以营造太子不遵孝道的气氛。
  太平公主说道,若皇帝执意退位,她将在最后关头返回京城,力阻皇帝此意。李隆基回东宫后,也一直苦苦思索父皇此举的真实含义。他实在想不通,就离开东宫前往兴庆坊,欲找大哥讨个主意。
  李隆基见到李成器,当即说道:“大哥,父皇今日欲退位,你事先知闻吗?”
  李成器摇头,他今日在朝会中未发一言,也在那里猜测父皇的真实心意。
  “父皇前些时曾对我说过将所有政事交由我处分,我当时就推辞了。父皇今日事先不向我们透个讯儿,突然之间就要退位,弄得我手足无措。大哥,我们一起入宫面见父皇,要好好劝说他一番。”
  李成器又摇摇头,说道:“三弟,我们不用去,这会儿父皇身边劝说的人儿又少了?”
  李成器又道:“三弟,我刚才想清楚了。其实父皇欲退位,没有其他原因,还是他的淡泊性子使然。这一段时间你出面监国,父皇那里少了许多烦乱事儿,让父皇感受到了好处。他这次许是想清静到底,干脆把皇位传于你,从此一劳永逸。”
  李隆基此前摸不透父皇的心思,缘于他想得太多。譬如他曾经冒出此举为父亲试探自己的念头,纯粹是以己之心度父亲之腹。这个世界很奇怪,简单的人往往把复杂的事儿想得简单,而复杂的人又把简单的事儿想得过于复杂,由此影响其对事儿的正确判断。李隆基比李成器灵动许多,然在此事的认识上,李隆基如坠云雾中,反不如李成器那样轻易就识出了父亲的心思。
  李隆基叹道:“大哥,父皇实在糊涂得紧呀。其即位不到一年时间,天下未稳,现在如何是时机呢?再说了,我又有何功德和能耐居之呢?大哥,我这些日子也有些烦乱,觉得当太子也是一个苦差使,我也不想再做了,这个太子之位本来就是大哥的。”
  李成器道:“唉,又说胡话了。太子之位与我无涉,你今后不可再提此话。你当太子感到烦乱,若换了我们几人,恐怕一天都难以做下去。三弟,你不可胡思乱想,我帮你出一个主意。依我看来,父皇这次突然有此念头,然经众人一齐劝阻,估计他也许不会再提了。你速速上奏一道,力劝父皇不可退位,则此事就完结了。”
  李隆基闻言,衷心谢道:“大哥指点迷津,让我茅塞顿开,我这就回宫,马上按大哥说的办。”
  李成器笑道:“你不用谢我,我不过与父皇相处日久,比你多能体察父皇的心意而已。依我估计,父皇此波虽平,然他的退位心思终不能完全放下,说不定过了一段时日,他又要旧话重提。三郎,果真到了那个时候,你若坚执推托,终为不美。我劝你呀,从现在就做好准备,别到时措手不及。”
  李隆基闻言,张嘴欲拒,被李成器抢下话头:“你不要说了。父皇是如此性儿,我们兄弟皆助力于你,你就不要推托了。你回吧,抓紧办你的事儿。”
  李隆基只好长揖及地,辞别而去。
  李隆基回到东宫,立刻召来东宫左庶子李景伯,他自己口述一番,令李景伯当即草拟奏书。
  这道奏书写得十分情真意切,李隆基不仅推辞皇位,甚至连监国也要让掉。更有甚者,李隆基还要把太子之位还给李成器,并请召太平公主还京城。
  李成器对父亲的看法是非常准确的,有句话叫“知子者莫如父”,用在李成器身上,则可为“知父者莫如长子”。李旦经过多拨人的轮番劝说,又阅了李隆基的奏书,觉得自己不可拂了众人之意,就勉为其难把皇帝继续干下去。
  李旦认真回应了李隆基的奏书,四月十二日,李旦颁布一道制书,其内容为:
  一、太子要求让位给宋王李成器,此仁义之心可以褒奖,然坚决不许;至于太子推辞监国,更是不许。
  二、“政事皆取皇太子处分,若军马刑政、五品以上除授,政事与皇太子商量,然后奏闻。”李隆基由此扩大了权限。
  三、皇太子仁孝,请求召太平公主返回京师,特准。
  如此,李旦自己无端搅起的一场风波算是收场了。
  李旦的制书颁布之后,京城流言铺天盖地,矛头直指皇太子李隆基。
  “皇太子面貌虽诚,然内心奸诈阴暗,其处心积虑谋求皇位。知道吗?他杀了韦太后之后,本来想自己登上皇位,然惧怕天下不服,才把相王推上皇位以为障目。现在他觉得自己翅膀硬了,这不,又逼着他的父皇让位。”
  “不对吧,我听说皇上素爱清静,不愿烦乱,所以主动提出退位呀。”
  “你的这些话,肯定是太子之人散布出来的。哼,主动退位?皇帝好好在位,他为何在盛年之时就要退下呢?换作是你,你愿意退吗?”
  “嘿嘿,你就会拿我开心,我庶民一个,怎么能当皇帝?”
  “哼,谁人不想当皇帝?只是你没有这个命罢了。知道吗?太平公主好好待在京城,为何被赶出京外?”
  “不知道。”
  “皇帝生性淡泊,公主却明白事理。太子觉得公主碍眼,就想着法儿把公主赶走了。”
  “听说公主又回京了。”
  “那是当然。太子做出此事后,终究心中有愧,又不堪正直之人的指责,只好上奏皇帝将公主召回。他不做如此亏心事儿,怎会如此殷勤?”
  “你说的还算有理。太子既然敢逼公主,那么想尽法儿逼迫皇帝退位,也在情理之中。”许多人就被如此说服,至于其他诋毁李隆基的流言更加不堪。
  李隆基当然听到了这些流言,他明白这些流言的策源地在哪里。看来姑姑就是不在京城,一样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又一次感受到了姑姑的能耐。
  这日李隆基在东宫里呆坐,高力士看到他那郁闷的样子,就轻轻上前问道:“殿下大约为外面那些流言发愁吧?”
  近几个月来,李隆基感受到高力士非为寻常太监,此人明理有识,举止有节,且与内外官皆有瓜葛,闲暇时候就与其说话多了起来。渐渐地,李隆基觉得身边有这样一个太监为伴,两人谈谈说说,能让自己轻松许多,说话就少了许多顾忌。
  李隆基摇摇头,叹道:“是啊,这些流言实在让人厌烦。其无根无基,就是想找人争辩,又能找谁说去?”
  高力士道:“这几日宫里也是流言四起,小人将宫内宫外流言对照,发现其内容并无二致。看来这流言起处,大约还是始于一处的。”
  “嗯,看来你果然留心。流言虽多,无非有人瞧着我当太子不舒服。你说得不错,别看流言四起,似为民意,其背后也就是有那么几个人在卖力散布。”
  “殿下既然明晓内里,其实不用为之烦恼。别看这些流言来势汹汹,你若不理它,它就会渐渐消退乃至消散。”高力士得李隆基赏识的原因之一,就是此人不会刨根问底如谋士一般出主意,他会恰到好处收住话头,极为妥帖地熨慰李隆基的心灵使之归于平静。
  李隆基颔首同意高力士的说法。
  高力士又道:“殿下近段时候整日里忙于公务,难得今日有空闲的时候。外人皆赞殿下毬艺高超,然小人未曾目睹,殿下不如约上王崇晔等人到北苑毬场上玩上一回如何?”
  李隆基摇头不许,并警告道:“高力士,今后不许你引我兴玩乐之事。我现为太子,若动辄玩乐,定会有人说我不务正业、玩物丧志。再说了,我此前为郡王时,可以与刘幽求、王崇晔等人来往甚密。然我现为太子,他们为朝廷官员,若再往来频密,定会有人说我欲建朋党,且如此会冷了一些官员之心。”
  高力士躬身谢道:“小人知罪了。”
  李隆基立起身来,说道:“这样吧,如今外面为暮春时节,我们轻车简从到郊外转悠一圈,正好观看外面的春色。”
  高力士急忙出门准备。
  安乐公主死后,其私有的定昆池由朝廷充公收回。李旦鉴于赵履温修建此池时曾惹下无穷民怨,遂下令将定昆池向民众开放,任庶民百姓自由出入游赏。于是,这里又成为长安近郊的一处好景致。
  李隆基仅带同高力士一起出城,两人换上了寻常书生装扮,各骑一匹大马,然后出了延平门向西南方向行去。他们信马由缰,浏览着沿途的春色,李隆基的心胸也渐渐舒展开来。
  长安近郊一马平川,春风吹绿了原野上的树丛和庄稼,沟渠以及汊湾里的碧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高耸入云的白杨树抖动着闪光的枝叶,枝条飘拂的柳树似乎想把树身掩映在低矮的荆棘丛里,整齐的田垄里的麦苗儿已窜高了许多。李隆基眼观麦苗儿,心中忽有所感,驻马说道:“哦,麦苗儿想是该抽穗儿了吧?想不到长得如此快。”
  高力士为岭南之人,不识麦苗之事,笑道:“殿下兴致很好,不妨吟咏一回。”
  李隆基摇头道:“罢了,我久不吟诗,竟然有些生疏了。我们走吧,记得前面不远即为定昆池,自去岁其开园之时来过一回之后再未来过,我们看看去。”
  主仆二人骑马到了定昆池,李隆基入门后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高力士,嘱咐他找地方拴马,自己信步到池中转悠。
  这里的游人不多,偌大的池中显得有些过于寂静。远边池西首,可以看到有三两个渔人在那里张网捕鱼。李隆基心想,定昆池开放之后,估计来这里捞鱼的人肯定不少,这样日日捕捞,鱼儿肯定不多了。
  李隆基漫步走上池畔的假山,从这里可以观看池中心那座华岳山的全貌。阳光已然西斜,将华岳山的阴影投入到池水之中,池中有一群野鸭在那里戏水,它们搅动涟漪,使池水有了一丝欢快的生机。李隆基观之竟至凝神,眼神有些迷茫起来。
  姑姑又回到京中,以李隆基对其的认识,知道姑姑若认准了事儿,就会一条道儿走到底,绝不会因亲情而扰其心智。她现在将自己视为敌手,那是无法更改之事。
  自己将如何应之呢?现在看来,自己若一味示之以柔弱,姑姑却不领情,观近日流言之来势,姑姑不想让自己为太子的想法昭然若揭。事情很明显,自己若不当太子,姑姑自会偃旗息鼓;只要自己一日在太子之位,那么姑姑绝不甘休。由是观之,太子之位是姑姑心中症结所在。
  李隆基相信,姑姑回京之后,其招数定会花样翻新,攻击自己的手段将更为凌厉。
  李隆基有时候也想,干脆再搞一次事变,把姑姑囚禁起来,如此就一劳永逸解决了问题。毕竟,禁军一直由自己牢牢控制,自己随便带上数百人就可把姑姑及其爪牙一网打尽。然这个念头仅在其脑海中一闪而过,他知道,当初起事诛灭韦氏时,该举动顺乎民心,符合大势,自己若举兵杀向姑姑,肯定成为千夫所指。
  如要避免这个矛盾,唯剩一个办法,就是李隆基真的辞去太子之位。
  然李隆基决计不会走这条路,别看他数度向父皇退让,这个太子之位嘛,那是绝对不能丢的。
  李隆基明白自己有了这种选择,决定了自己将与姑姑争斗下去。至于如何玩法,也只好边走边看了。这一时刻,李隆基忽然感到人世间的许多无奈,其实很多你是无法逃避的,唯有面对。他思念至此,口中忽然咏出贾谊《鸟赋》中的句子:
  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则消息兮,安有常则?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
  其吟完数句,然后长叹一声。这时,就听身后有人朗声道:“兄台如此伤春寂寥,大约有许多心事了?”
  李隆基愕然而顾,就见身后站立一名身着白色布衫之人。此人三十有余,肤色白净,身材中等,一张国字脸,眼大且亮,望之即为书生模样。然其布衫虽整洁,毕竟有些旧了,腰间还不起眼地缀有两处补丁,一双六合靴显然穿了许久,上面蒙有尘土不说,其靴帮处磨损严重。李隆基仅此一眼,断定此人为落拓书生身份,其转身后换颜一笑,答道:“兄台踯躅独行,又觅此幽静之地,其心绪大约与我相同。”
  那书生摇头笑道:“不然。观兄台衣衫既新又净,当是乘车马而来,定然衣食无忧。我却赶牛在池外吃草,为生计而奔波,我们的心绪能相同吗?”
  李隆基认定此人为书生身份,听到其在放牧,心中大为奇怪,问道:“赶牛?你既然放牧,难道将牛撇在一边,自己独入池中赏景不成?牛儿跑了怎么办?”
  那人笑道:“不妨。寒舍离此不远,所谓老马识途,我这老牛吃饱了,自会慢悠悠自行返于舍下。”
  李隆基听到此人说出老马识途的典故,愈发明白此人为书生身份,遂对此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道:“敢问兄台台甫?”
  “敝姓王,名琚。兄台名讳呢?”
  李隆基听到此人的名字,忆起普润曾向自己推荐过名为王琚之人,心想莫非凑巧遇到了此人吗?遂答道:“敝姓李,名瞒。”
  却说普润被号为镇国大禅师,又被加为三品之身,由此地位相当尊崇。其将宝昌寺土地扩大了一倍,寺内殿堂又重新翻盖一遍,宝昌寺成为京城中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普润除了在寺中讲禅之外,依旧到官宦之家穿行。不过他现在所入之家更为显贵,如李隆基所居的东宫就是他去的地方。
  普润这日向李隆基言道,他在寺中结识一位名叫王琚之人。此人明天文经纬,普润与之一番晤谈后,觉得此人虽年仅三十,然智识谋略犹胜于自己。普润认为王琚可以为用,因向李隆基推荐。
  李隆基却对王琚没有上心,不过他的记忆力甚好,就记下了王琚的名字。
  李隆基有心试探,遂问道:“兄台名为王琚,鄙人在京中似乎听过这个名字。听说这个王琚曾向驸马都尉王同皎建言,密谋刺杀武三思。不料事情败露,王同皎等人被杀,这个王琚却不知所踪。不知此王琚与彼王琚有干系吗?”
  王同皎娶了唐中宗李显的三女儿定安公主为妻,贵为驸马都尉,日子过得很惬意。然他某一日宅中收留了朋友一家,由此惹下了祸端。王同皎的这个友人名叫宋之逊,是宋之问的胞弟。宋氏兄弟因献媚张氏兄弟皆被贬岭南,宋之逊带领一家到了东都洛阳不愿再往前走,就藏于王同皎家中。
  是时武三思已然勾搭上韦皇后和上官婉儿,正在琢磨扳倒张柬之等“五王”的法子。定安公主非韦后所生,由此就疏离了一层,王同皎又是一位直性子之人,见了亲戚朋友,往往切齿痛骂武三思,连带着对韦后也有不逊之言。
  宋之逊在帘外悄悄听之,为了取媚武三思,遂决定出卖朋友,派出儿子向武三思密告,说王同皎与一帮人密谋欲刺杀武三思,这帮人中就有王琚的名字。
  武三思闻讯,遂与韦皇后商议将王同皎屈打成招,将王同皎及其密友皆斩首,独王琚逃逸。武三思此后以此为引子,诬陷张柬之等人也参与了密谋,一举将“五王”贬官并逐个追杀。
  王琚微笑道:“兄台久在京城,当知王驸马一案系武三思攀诬而成。鄙人听说,圣上即位后已恢复王驸马后人之爵位,则王驸马之冤已被昭雪。”
  王琚说得不错,李旦即位后,王同皎一案随同张柬之等人恢复爵位后,被一同平反。
  李隆基也笑道:“是啊,好像有这一档子事儿。我虽在京城,平时不问外事,所以不甚了解个中详细。由此来看,你果然就是那位王琚了。这么多年,你一直躲在这里吗?”
  王琚道:“不错,正是鄙人。兄台以为我一直躲在这里吗?哈哈,当初武三思的爪牙何其多也,我若再来京城,恐怕早就成为刀下鬼了。”
  王琚当时逃出东都洛阳,昼伏夜行,东奔到了扬州。为了谋生,其来到一名盐商家当了仆人。王琚一口京腔,举手投足处透出藏不住的优雅,盐商早就猜测其来历,他又暗中观察一段时间,愈发觉得王琚非为常人。这名盐商生意做得很大,在扬州富贾一方,他平时出外游历很多,所以在识人一节有着独到的眼光。过了半年后,这名盐商找来王琚,开门见山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王琚穷途末路,忽遇此美事,他又知盐商女儿生得美貌,自然满口答应。
  盐商拨钱为王琚造了一处宅子,令他在这里迎娶自己的女儿。王琚成婚后,不用再当仆人,帮助岳父打理生意上的事儿。数年下来,王琚展示了他那灵动的思虑、得体的话语以及娴熟的待人接物方面之能耐,使岳丈的生意又扩大了不少。盐商也向王琚承诺,再过两年,可以让王琚独立门户自行经商。
  凭岳父的帮助和自己的能耐,王琚日后也能成一富商。恰在这时,李隆基事变成功诛灭韦氏,朝廷又换了新皇帝,王琚闻之,顿时怅然所失。
  中国向来重官轻商,你就是再有钱,若无朝廷品秩,终究是白丁一个。王琚知道,新皇帝首先消散了武氏、韦氏家族,自己当时为反武之人的死党,许是机会来了。
  他向岳父谈了自己的来历,岳父当然大力支持,赠其钱物,允许其带领妻儿向京城进发。然其到了京城,惜无人引为门路,如此蹉跎近一年时间,岳父赠给的钱物也花得差不多了,只好搬出京城到郊外租地谋生。其间他削尖脑袋,甚至找到普润来碰机会,惜无结果。
  王琚简略将自己的遭遇说了几句,李隆基闻言大为感慨,说道:“兄台遭遇奇特,竟然遇到如此岳丈,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王琚笑道:“岳父若知我今日落拓样子,心中滋味定然不好。富商之女顿成农夫之妻,看来还是他当初看走了眼。”
  李隆基此时却对王琚之妻产生了兴趣,问道:“兄台之妻遭此际遇,果然无怨无悔吗?”
  “拙妻言道嫁鸡随鸡,却也没有什么悔意。”
  李隆基叹道:“看来王兄命中有神佑相助啊!你能逃脱大难,得富商青睐,以佳人为妻,确属幸运。眼前虽为困厄,终究为一时之困,许是不久就可脱厄入顺。”
  王琚拱手道:“托兄台吉言,鄙人这里深谢了。我们今日偶然相逢,说话虽未深入,然甚是投机,许是兄台就是鄙人的贵人了。兄台,现在太阳西斜,时辰已晚,这里离寒舍甚近,请兄台到寒舍一叙,由拙荆奉上粗饭解饥如何?”李隆基与王琚的一席话,也使他觉得两人有些投缘。大凡二人相见,往往几句话一说,就能决定今后交往程度的深浅。且普润曾向李隆基荐过王琚,普润识人眼光非同一般,李隆基也想继续瞧个究竟,遂答应道:“好哇,如此就叨扰了。入门处那里还有一名我的伴当,我们就同去了。”
  王琚满口答应,他们就起身离池。王琚看到高力士之后,再与其寒暄数句,心里不由得大震,他又再观李隆基的面貌,心中也就有谱了。
  王琚的居所果然简陋,除了一座四面透风的棚子外,连个院墙都没有。李隆基心道,这样的棚子在春夏秋日尚可居住,若到寒冬腊月,那如何可以?
  王琚之妻迎出门外,李隆基定睛一看,只见她虽布衣荆钗,衣服显得很洁净,一张略显菜色的脸庞上掩不住柔媚的俏丽,举手投足间显得落落大方没有畏缩之感。李隆基想到这样出身富贵之家的女子,为随王琚甘愿贫穷,心中就对她有了许多敬重。王妻与李隆基问询数句后,即反身入室奉水弄饭。
  王琚从棚内搬出一张破旧的方几,以及三张小凳,说道:“兄台,棚外更显清新一些,我们就在这里坐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