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其他类型>城姬三国> 第508章 当头一棒

第508章 当头一棒

  以金陵府为首的各大中心城市,给了其他诸侯辖下的学考考生,第一道“下马威”。
  用的不是刀枪剑戟,而是繁华与豪迈。
  繁华的是城市,豪迈的是楚民的精气神……
  因为有硬盘的“先知”功能,各大中心城市在规划之初,就在竭力避免布局小气的问题。
  像是后世的世界各大中心城市,往往最先发展起来的,过时也最快——毕竟在城市建立之初,布局上并没有想到日后还能有数十倍的人口涌入、还能有那么多的车辆。
  比如最早的地铁,在19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在伦敦出现,实际上……如果不是最初将道路建的太拥挤,根本不需要这么早就费力修地铁!
  而像是城市排水设施、保障设施,以及工坊排污设施之类的,更是得以在设计之初,就跨时代的及时加入,算是省下了好大一笔“学费”。
  自来水厂什么的,暂时还修不出,大型真气机现在依旧是稀缺资源,也腾不出更多的“手”来修更多的民生工程,不过……却有简易的替代品。
  ……
  “咦?这是何物?水从何来?”刘巴好奇的看着路边一名少年,正在蹬着脚踏板,令面前水管里涌出水来。
  没错,现在金陵虽然没有真正的自来水厂,不过在三环之内,却铺就了铁与水泥的水管,引上游江水流入,之后在各个聚居区和工坊中,引出水管、安装手动水泵。
  居民区平均三户就有一水泵管,可以自行泵水使用,而在工坊区,甚至有些大量用水、本身还不临水的工坊,会自行加装小型的真气水泵。
  在金陵已经很常见,不过……对于外人来说,看起来就有些新奇!
  一旁的曹丕,有些担心刘巴丢人,于是将他拉到一边,小声解释了几句。
  刘巴其实是荆州人,之前没有在荆州出仕,不过在蔡夫人、刘琮母子深明大义,献州楚国的时候,刘巴十分罕见的北上投了曹操。
  毕竟楚王不是楚币,后者人人喜欢,前者……终归还是有人不喜欢的。
  在没有白兔效应的历史上,刘巴就是曹操的铁粉,在刘备带走荆州班底的时候,刘巴就投了曹,后来在刘备占据荆南之后,刘巴因为无法返回的北方,为了躲避刘备,还在交州流亡了一阵子,后来在诸葛亮盛荐下才加入蜀汉。
  而如今在城姬世界,刘巴更加“坚决”,在荆州投楚的时候,年仅十三岁的刘巴,便独自投往北方,当时汉廷还没有收回许县一带,刘巴由此入魏。
  现在的刘巴,也不过十七岁,在一众外来的考生中,算是比较年轻的——楚国本地考生,大多集中在十五到二十岁,不过外来的考生,年纪都偏大一些。
  毕竟对于楚国本地的考生来说,这机会很普通,年年都有,除非隔着好几个道,要长途报考,否则食宿费用也没有多么夸张,而对于外来的考生来说,这可是了解楚国技艺的机会,使命感与成本都更大,故而来得都是更有把握之人。
  整个楚国今年首批试点三十所大学,共计可招生万人——相对于现代大学来说,规模小得有些山寨感,不过……毕竟现在只是起步阶段。
  然而整个楚国,本土就有三万八千多人参与学考!
  其他各方诸侯,仅魏国就来了三百多人,算上其他汉廷诸侯辖下,以及辽东、交州学子,一共近五百人,这些还只是官面上派来的,至于私下里独自来到楚国的,也有上千人。
  一千五百人不出意外的话,录取率应该在千人以上,倒不是楚国朝廷给了他们什么优待,而是……毕竟没有些把握的话,也不会大老远过来,还要跨境登记、验明身份才能参加学考!
  唯一有优待的,是亶州、夷州总督府特遣的几十人,以及五溪部、山越部的几十人。
  这些年夷州、亶州也给金陵和会稽的各个县学送了不少孩子,这些孩子都可谓是“经历巨变”——儿时还在新石器时代,而少年时就要学习铁器时代的知识,争取在青年时就要掌握真气时代的技艺,再回到家乡进行建设!
  夷州、亶州也一直在已经归心的群体中,择选聪颖机智之人,送到楚国本土进行教育。
  五溪人和山越人的城居、乡居比例不断提升,现在已经超过八成,留在山林中的已经很少,并且持续减少,不过……识字率、和掌握的工艺水平,依旧过于落后。
  真的要比的话,这些在数年前,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蒙童,怎么可能是对手?现在基本将能读写汉字,并且脑子活泛一些的,都已经叫来……
  当下也不是讲公平的时候,尽可能的增加并均衡各地发展速度,才是楚国的目的。
  不均衡的发展,将埋下巨大隐患,甚至令城市化的进度倒退。
  为了更好的促进融合,这共计上百名特殊考生,基本必然会入学——所考的也都是当地所需要的专业,并且……不需要特地签订协议也明白,毕业后他们必定要回到家乡建设中,否则怕是要被嫌弃。
  至于其他偏僻之地,也会陆续纳入扶持计划,不过……现在毕竟才一千多万人口,并没有每个“角落”都有人聚居,在边边角角的基本就是之前对汉文化,都接受极少的山越和五溪人。
  直接在其中遴选菁英,教导楚学,也算是极佳的同化手段。
  这样算下来的话,楚国本土的三万八千考生,录取率在四分之一左右……
  不过考虑到各大学也在完善中,并且还是五年制,算上未来将新开设的大学,五年后在校总学员,将达到七万至十万人。
  以“真气时代”的生产力而言,楚国的识字率、读写率偏低,但是以汉末而论,楚国的“扫盲”已经堪称恐怖。
  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楚国的识字率接近三成——这是指仅以“识字”而论,也就是能看懂常用字、会写包括自己名字在内有限几个字的人。
  很多所谓的富户、屠户、商人、基层将领等等,其实都在这一层级,同样这一层级内部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只能看懂账本和常用信息、有的能看懂邸报、有的能看懂话本、有的能看懂真正的文章……
  楚国面对民间的邸报,尽量都是白话文。
  大部分的匠学,理论上也只需要这种水准的“识字”就可以完成学业。
  其中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约摸在识字之中占五分之一,也就是八十到一百万人……
  今后十年,虽然将是识字率、扫盲率的爆发期,但是以目前的大学数量,以及将大量开设的匠学,足以满足需求。
  这还是得益于从将军府时代,就开始起步的蒙学——白图可还是有蒙学宗师buff的人,从将军府时代开始,就一直在引导蒙学展开,楚国建立之后就更是列入地方官员考核指标。
  换成是十年前的话,因为城市化程度更低,普通农户做到“基础识字”的意义也更小,汉人的识字率在一成以下,且其中真正掌握读写能力的,也只占一成左右。
  现在其他诸侯治下……
  比例其实同样大了一些,毕竟识字的基本上都还在识字并传承后人,而不识字的,已经死了许多,全靠分母减少在提升!
  不过也只有楚国,属于真正爆发式的增长,毕竟以比例来说,如果没有楚国,现在荆扬两州人口而论,掌握读写能力,应该不超过二十万,然而楚国却五倍于此。
  换而言之,掌握读写能力的“人才”中,七成是原本应该无缘于此的平民,还有一成则是因为外地世家豪族的迁入——这部分人的识字率、读写掌握率都极高,会拉大比例。
  而平民中诞生的,掌握读写能力的这部分人,基本都集中在十三到二十岁,甚至……有四分之一是女性!
  十九世纪初的法国,男性识字率大概在一半左右,女性在四分之一左右——注意是“识字”。
  如果仅计算二十岁以下的人口的识字率和读写率,楚国其实也并不逊色。
  只是总体而言,就要弱不少,毕竟基础薄弱!
  不过哪怕如此,对这些外来的考生,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最初的时候,因为在安排的大型客栈中,还有不少外地来的楚国生员,这些楚外的考生,一来是为了探探楚国考生的底,二来也是为了扩展下人际关系,大多都主动交流。
  然而不交流不知道,这一交流,发现这些楚国生员,许多都……
  “你是颍川来的?俺知道,俺爹说了,你们那读书人很多!”
  “喏,俺娘腌的咸梅子,你拿去尝尝。”
  “我叫王金,黄金的金……有钱的黄金、不是造反的黄巾,字丰收,你叫啥?”
  “你别和他多说!你别看他丰收丰收的,家里就是个奸商,上次给我家砌墙,还用二手砖……”
  “你有意思不?跟着外人面你提这些干啥?你娘生病,我没给你送老母鸡吗!”
  ……
  楚国诸生大多很热情,不过诸如此类毫无营养、土里土气的对话,占了绝大多数!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楚外来的年轻才俊,还暗自鄙夷,不过随着遇到的楚国生员越来越多,这些楚外的年轻才俊,心也越来越沉……
  这“当头一棒”,似乎……比“下马威”更势大力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