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414章 说得过去

第414章 说得过去

  南征军已经把大理的叛乱平息了,剩下就是清扫余孽的收尾工作。
  吕惠卿把战报告诉了段思廉,意思很明白:你们该回去了。
  这白吃白喝的半年多了,别再赖着我大宋了。
  虽然养这些闲人对朝廷增加不了多大开销,可现在的国朝真不能一直把大理王室留下。
  这跟官家费老大劲,转很多弯让段思廉继续做大理王是一样的……国朝的国力是有提升,可还不足以对抗辽夏,还需要韬光养晦,不让辽夏看到国朝的野心。
  这是吕惠卿的理解,也确实是赵曦的目的。
  若真有灭掉辽夏的实力,赵曦绝不会耗费这般心思。既然打下大理了,直接把段氏王室养在汴梁即可。
  这样做,无非是想让辽夏多少放松些警惕。
  大理什么样,估计辽夏也没当回事,国朝这般处理,想必他们对国朝的评估不会有多少变化。这是赵曦真正的目的。
  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段思廉来拜见赵曦……别看他是个王,不管是不是流亡,国朝都是当使臣待的。这是规矩,国朝的规矩。
  所以,即便段思廉在汴梁半年多,真正能见上国皇帝陛下的时间很少。
  连上这次辞行,也就三次。
  中间有一次,段思廉因想借兵求见来着,结果连政事堂都没通过。
  这一次倒是相当隆重,比当初逃亡过来时隆重多了。
  这感觉,真的让段思廉有点要回去做王的感觉了。也确实是,他真的要回去做王了,真正的大理王,不是别高氏杨氏随意掇弄的大理王。
  送别大理王,自然是按照藩属国王的礼节送别,跟他流亡不流亡无关。
  赵曦给段思廉营造这样的气氛,就是让他得有那个王的感觉。当然,也能让参与送别的段贵妃欢喜不是……
  “诚谢上国皇帝陛下此仪,小王此去定当永生臣属大宋,并将此意传承后世子孙。大理世世代代将以宋国为宗主……”
  哎呦,还真有大理王的感觉了。嘿嘿,等你到了大理,才会发现真实的情况。
  小样吧,这辞行的话语,好像此生不再来汴梁了……小子,用不了多久,你还会来汴梁,并终生在此颐养天年。
  赵曦不会让段思廉最终以俘虏的身份来汴梁,到最后,段思廉应该感激他赵曦,会知道赵曦对他有多好。
  当然,这次回去,免不了咒骂,那又怎样?还是得求到朝廷来。
  段思廉在这时候辞行,政事堂相公对吕惠卿有很大的意见。
  太仓促了,朝廷还没来得及商量派驻文官的事,段思廉就辞行了,这让朝廷的谋划似乎只完成了一半,或者更少。
  相公们从来不信武将能左右了大理的国事,也就是说,没有配属文臣,大理将还是原来的大理。
  这一次朝廷南征,好像根本就没捞着好处。
  看看官家,再看看吕惠卿,都明白了,这是段思廉钻了空子。拿到矿城借兵的手令后,这段思廉居然来了个突然袭击。
  又是一次半拉子谋划!
  相公们不知道大理这时候已经没有士人了,也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管国朝士林怎样看大理的士子,赵曦都不想让他们知道南征军斩杀大理士子的事。
  都是文臣,都是士子,所谓的圣贤一脉,谁知道这些文臣会不会有兔死狐悲的觉悟。
  这种事,就这么着吧。
  想必到时候段思廉求到朝廷,再借文臣时,也不敢提南征军斩杀了大理所有文人的事。
  那是战事,是战乱时期,段思廉逃亡了,并不清楚具体情况,也说不出具体情况来。
  又是要求人,再指责国朝?他没那个胆。
  这也是赵曦要钻的空子。
  整个过程中,最大的漏洞应该是范缜,赵曦没有要求吕公著怎么做,但吕公著并没有让他失望。
  范缜从吕公著接到密令的第二天,就开始负责转运俘虏的事…~他是转运使,真正的南征军后勤转运由工坊城负责,他安置俘虏也是应有之理。
  这时候估计还在广南吧?或者在成都府。
  反正范缜对打打杀杀的也烦,对大理那山山林林的更烦。有安置俘虏的借口,正好不用到战场。
  各取所需,整件事下来,各种巧合,确实让赵曦的谋划天衣无缝了。
  “诸位相公,着令吏部统计一下七品以下的官员吧,以恩荫、特奏名出生,暂时无差遣的为主。”
  段思廉走了,有些事赵曦得让朝廷早做准备。
  让及第的进士去大理,估计很难。让六品以上的官员去大理?那就更难了。
  所以,派驻到大理的文臣,还得从特定人群中确定呀。
  “官家,段思廉并未向朝廷借文臣……”
  富弼的感觉很不好,特别是被段思廉钻了空子的感觉。
  还有就是,没有了借文臣的结果,他女婿冯京在段王府的辛苦,就相当于白费了。
  “辞行时不借,不代表回去后还不借。在汴梁生活半年,见识了国朝的文华,又有冯当世当面教授,吕吉甫旁敲侧击,国朝文华应该在段思廉心中有所萌芽。”
  “再说了,段思廉不是还见识了一次花魁诗文盛会吗?”
  “战事一了,他首先考虑能不能压的住现在大理的场子,首先考虑他段氏王室的安危,所以才要借兵。”
  “当矿城兵为他段氏王室树立了威信,他就会对比大理和国朝两者文华上的区别,又有借兵为参照,段思廉若不傻,肯定会请求借人的。”
  这是扯淡,赵曦心里明白是扯淡,可这话也确实是很好的借口,说的合情合理,关键是戳中了文人心中的点。
  在文人看来,无文臣不成国。
  还有就是,对于这一次朝廷的重事,武将圆满了,彻底平息了大理的叛乱,并且造成了大理借兵的结果。
  他们文臣呢?除了吕公著是主帅以外,还有什么能拿出来显摆的?
  本来这次是真正的文韬武略,最终的结果却没文臣什么事,这让文官团体,包括诸位相公很尴尬。
  而官家的这些话,这时候各位相公们听着,都觉得特有道理。
  那怕是富弼韩琦文彦博,不太相信这理由,也不得不承认官家说的在理。
  国朝文华影响深远,这确实是他们想看到的,也是他们认同的。
  感化段思廉,并且让段思廉最终借文臣,似乎也说得过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