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09章 第一次议事

第609章 第一次议事

  给士子以军伍的前途,这是赵曦逐步淡化文武两举措之一。
  第一项就是在议政名额上增加文佐官,第二项就是今天要说的……从役兵制推动文武融合。
  国朝重文轻武,本质上应该是受前几十年混乱的原因,根子上对武将恐惧。
  改变文武的界限,一直是赵曦考虑的问题。而用议政席位来引导文官入军伍,赵曦也知道,这很难从情感上让文臣认同军伍,甚至在赵曦看来,趁三级决策制进入军伍的文臣,多数文武是冲着议政席位去的,是一种投机行为。
  这样是无法真正实现文臣变武将这个质变的。而役兵制是从基层做起,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士子深入军伍中,到有资格进入议政的年纪,真没法说清是文臣还是武将。
  “官家,如此一来,将大比置于何地?又如何甄别文武?”
  韩琦不说这话才奇怪。赵曦也在等着有人反驳,然后试试这样的议政体制。
  “哦?韩阁老说说道理,为何要区分文武?与大比又有何干?”
  “官家,朝廷规定大比每三年一次,而役兵年年有。从国朝历年开科的情况看,读书人二甲及第到致仕之时,也未必有晋位议政的可能。”
  “而役兵选兵,进入军伍的士子,在一定程度上经过磨堪进入议政比大比的可能性大,如此会导致国朝英才流失……老臣以为,此举不妥。”
  这韩稚圭!赵曦从皇城司哪儿看到过他跟富弼的暗室之言,还以为他能醒悟呢,结果还在文武圈上打转。
  难不成进军伍就不是英才了?还是说因为要接受讲武堂培训,有可能成为狄青的学生,如此便会让他那句:东华门唱名方为好汉而自食其言?
  狄青拒绝了赵曦提名内阁和议政的好意,换取了在大战事时有披甲征战的机会。
  现在狄青很享受当下的生活。整日跟军卒校尉将帅的各个班级训练,并教授兵法课程。
  这些年,他在讲武堂得到了一生中最多的尊重。
  这样的身份,让狄青能回避朝廷纷争,同样也没减少他在军中的人脉和威信,甚至可以说随时披甲随时可以发挥将帅的作用。
  就是种鄂和郭逵,也有意像狄青那样留在讲武堂。
  赵曦在讲武堂透露过想法,可以想象,一旦将这样培训延续下去,用不了几年,整个国朝的军伍中,从校尉到将帅,都跟讲武堂的武佐官有师生之谊…~
  若是这里面再加上士子…~韩琦到底是担心自己被打脸还是其他?不确定。
  由讲武堂培训军卒校尉将帅,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武将独断的可能,又不存在将不知兵的可能。
  “韩阁老以为,士子为武将就不是英才了?就不是国朝臣子了?”
  “官家……”
  “官家,老臣此举甚好!士子由军卒做起,军伍擢升之通道,势必需要战功和资历两项得进。如此,能实现最终真正的以文驭武的效果!”
  张方平对于文武的成见不深,性子比韩琦还急,直接打断了韩琦的话头,支持官家的举措。
  “如此一来,哪还有什么文武?”
  韩琦很恼怒,特别是张方平打断他表达。
  “人生来无文武之分,学文即为文,练武就是武。至于在朝堂上,只有文武职不该有文武之分。”
  张方平可不怵韩琦的嘴,他也是靠嘴吃饭的。
  “安道所言极是。同殿为臣,陛下恩准文职就是文臣,领兵就为武将。”
  哎呦……陈升之也参与了。有点意思,看来新进内阁有一条战线的味道。
  “官家,臣以为可行。士子读书,尽管三年大比的制度以法令固定,但可及第者在国朝读书人中仍是士子之中的少数。如此方有了特奏名一说。”
  “官家之举措,相当于为士子开辟了另外一条为国效力的通道,对于士子而言这是好事。”
  “国朝军备羸弱的事实,武将不懂谋略,文臣不知兵事也是原因之一。如此举措,可从根本上解决士子不知兵事的现状,也可以促进军卒致力于熟读圣贤书。为一举多得之举措。臣以为可行!”
  王安石的抱负就是改变国朝现状,没有什么文武之分的偏见。
  再说了,他对于韩琦不怎么感冒。
  “此言差矣,谁能说无文武之分?历朝历代的礼制设置文武,文武各尊其先圣,本身就把文武区分了。”
  “如此举措的结果,是导致我大宋文不文,武没武,这是乱先贤礼制之举。”
  司马光还是看样子,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他一律反对。真不知道他是太在意跟王安石的交情了,还是根本就忘记有交情这回事。
  听说从青苗法开始后,王安石有几次与司马光和解的举动,都被司马光堵死了。
  这老小子……
  跟赵曦预料的差不多,韩琦、王安石、陈升之、司马光,内阁有争论并且会争辩的就是这几人。
  赵曦看了看文彦博,见他几次准备张嘴,又几次避回去了…~果然滑头。
  这也是韩琦有事会找富弼而不跟文彦博交心的原因。
  韩绛和吕公著看热闹,王珪闭目眼神。富弼却没有在意内阁成员的争辩,而是看向了官家……
  怎么感觉官家并不在意内阁的争辩呢?
  从富弼对官家的了解,官家是很烦朝堂争辩的,以前的每次朝会,官家的神情都有不耐,而内阁成员的争辩,感觉官家在看戏!
  异论相搅嘛?说不定就是如此。
  也确实如此,赵曦提名这样的内阁,本就是存在这样的心思。
  至于是不是内阁成员在陪着他演戏,赵曦觉得应该不是。这一次争论的事,他没有提前沟通,纯粹是临时起意。
  赵曦之所以违背自己提前沟通的做事原则,第一个就是想看看自己提名的内阁是不是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第二个,他还想贯彻一下内阁议事体制是否能够实行。
  按照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一旦出现有争议的政事,是容许争辩的。这是其一。
  其二,争辩到了相互无法说服的地步,就开始逐个发言。
  在逐个发言仍然不能形成多数和少数的比较时,最后按照不记名投票来形成决议。
  一旦形成决议,任何人不得反对。
  当然,最后是否推行,仍然是有君王裁决。
  这是赵曦借鉴后世民主集中制的做法。特定范围内民主,最后归拢在君王处集中。
  ……
  “官家曾有言,文武张弛有度方为国家强盛之法。国朝百年文武之分,对于形成国朝武备松懈有一定的责任!”
  王安石仍然是出口不忌讳。
  “王介甫,你这是诋毁祖宗法度!”
  “此言差矣。太祖时可有新军?太祖时可有火器?太祖时可有轨道?没有!都没有!”
  “五代之乱,乱于武将。是故,国朝初开方有以文驭武的祖宗法度。为何?因为太祖针对五代之乱而纠正前朝尊武的法度。”
  “同样,国朝以文驭武百年,逐渐出现了武备松懈,军伍糜烂的现状。直致西贼叛乱,北辽欺凌。”
  “也正是因为这样,庆历年范公才倡议新政。富阁老、韩阁老、张阁老以及欧阳公都是亲自参与。”
  “也正是因为这样,官家才建护卫营,练新军,修武备,创火器,融文武。”
  “因为有了官家的一步步谋划,方有了南征安南而成就大宋粮仓之地。出兵大理而解决了国朝缺铜之弊。西伐西夏,于好水川雪国朝之耻,北战雁门而打出了如今的海晏河清。”
  王安石这两句话很有水平。并不是因为恭维赵曦而有水平,而是他这样的辩词,先恭维了范仲淹,让列席内阁会议的范纯仁有了好感……也可能是偿还监察衙门在定内阁之前为他正名吧。
  然后,王安石在辩词中把韩琦直接拖到了赞同他的一方…~庆历新政,韩琦也是支持者,甚至是冲锋陷阵的。
  韩琦总不好意思说自己当初做的不对吧?那样的话,别说自己品性有问题了,就是惹范纯仁他也需要掂量掂量的。
  “这不可同日而语!”
  “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年前的国朝跟如今能同日而语?就是十年前,与今日的国朝也不可同日而语。”
  “今日之论在文武之分,与庆历新政无关!”
  韩琦还是听清醒的,没有被王安石带沟里。
  或者说,没有被这一阵争吵带沟里,又找回了原点。
  赵曦看王安石有瞬间的愣神……看来他本意就是要偷换概念了。
  也是,内阁都是文臣,国朝文武之分根深蒂固,几乎深入骨髓了。
  想要在文武上争辩,绝对不会有优势。唯有将话题扯远点,才存在占理的可能。
  真当这是辩经的场所呀?
  赵曦今日是要尝试内阁议事制度,才兴致勃勃的看他们扯淡。否则,早叫停了。
  “官家,既然内阁对此事存在分歧,是否开始征询意见?”
  富弼很快就明白官家的意图了。
  这个不难,官家太反常了。
  从官家以往的行事方式,很少让当初政事堂这般吵闹的,即便是有,也是一副不耐的神情,哪会今日这般。
  呃…~赵曦本来还想再看一会儿的。
  “准了!按照内阁议事制度,出现分歧而无法说服反对者时,开始逐个征询。首辅富彦国主持。”
  赵曦不准备亲身下场。
  “臣赞同士子入军伍。”
  张方平还没等富弼问到,直接先表态了。
  “臣以为士子入军伍可以,到不可将军伍文佐官由入军伍士子担任!”
  韩琦清醒了,彻底清醒了,似乎没有被争论搅乱,再一次回到了他首先提出疑问的原点上…~不反对役兵制,也不反对士子入军伍,甚至不发对士子赐武职,只是反对议政的文佐官席位,由军伍的士子担任!
  这样的表态,把韩琦的聪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臣以为,唯有畅通士子入军伍的擢升通道,才能真正促进士子入军伍的朝廷役兵法,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国朝的文武融合,实现官家早年所说的两条腿走路,才能强我大宋!”
  王安石见无法把话题扯远,也只能就事论事了。
  “臣反对!”
  司马光都不说理由,连反对什么都不说了,只是跟在王安石后面,直接说反对……方正就是反对王安石提议的。
  “臣以为善!”
  韩绛没有反对的立场,不掺合辩论,但意见很鲜明。
  “臣也以为士子入军伍有利于国朝军备强盛,畅通士子在军伍擢升通道可以有效避免国朝新军再次如禁军一般沦落。”
  “想当初,太祖仅仅十万精兵,便横扫天下,再看如今的禁军!遣士子入伍,并扎根军伍,有利于将圣贤之道教化军伍。此正合了先贤所言之有教无类!”
  得!韩琦一方算是彻底败了。文彦博从这个角度阐述,还是很有见地的。
  文彦博……其实,文彦博是因为审时度势,知道官家这个提议会在内阁议事上通过,所以才做出了跟韩琦不同的选择。
  他考虑了,张方平、陈升之、王安石、韩绛、吕公弼,至少有五人是坚决支持的。而王珪肯定是模棱两可。
  那怕是韩琦和司马光坚决反对,再增加他,一样改变不了通过这项议程的结果。
  “臣以为官家所言极是!”
  在王珪看来,官家的就是对的。看到大势一定,连模棱两可都丢开了,直接表明了态度。
  “臣支持!”
  其实吕公弼说不说无所谓了,只是按流程走下去而已。
  “官家,根据内阁议事制度的规定,老臣以为士子入军伍的提议通过,可连同役兵法一并在第一次朝会上发布!”
  富弼纯粹就是在走程序了,因为官家的目的就是要走一遍这样的程序。
  “善!拟旨……”
  秘书阁,也就是原来的起居舍人,便开始起草诏令了。在总监察官范纯仁的监督下,起草没有任何歧义的诏令……经过内阁第二道和第三道流程的诏令,是必须有监察衙门印鉴的。
  估计整个内阁都没注意到,对于役兵法是否推行,也这样通过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