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动不动就吃消炎药
如果把脾气比喻为人体的“纪检委”,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就是“战士”。气虚的时候,就相当于战士“减员”“缴械”。战斗力不强,不能将敌人“全歼”,细菌、病毒就会变成“散兵游勇”,持久地流窜在身体里,这就使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了。这是气虚的女性最常见的问题,不像壮实的小伙子,起病很急、很重,但是说好了就彻底好了。气虚的女性最常见的问题是慢性盆腔炎、慢性泌尿系统感染,这种长期存在于身体里的慢性感染,其实就是一种慢性消耗,会反过来加重脾气虚的症状。而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的女人,怎么可能不衰老得早?
我有个亲戚,70岁了,身体一直不好,但折磨她最严重的就是泌尿系统感染,带病至少30年了。最开始是因为生活条件差、营养不好,所以病没好彻底。后来她只要一劳累,毛病就犯,春节前打扫房间会犯,去买菜走远了也会犯,平均每个月犯一次。去医院做“尿常规”检查,结果也经常显示是阴性,查不出细菌,但就是感觉难受,尿频、尿痛得厉害。消炎药的剂量越吃越大。
她就是典型的气虚,路不能走远,话不能说多,走远了、说多了,人就累得不行。吃饭也不能吃硬东西,炒菜的油多一点儿也消化不了,经常要在饭后加服一次健胃消食片之类的药物,否则这顿饭就会一直存留在胃里。不仅如此,到了下午,头就昏昏沉沉的,血压总是很低,很明显是气虚导致清气不能上承的结果。
她的泌尿系统感染之所以迁延成慢性,也是因为脾气虚导致的白细胞战斗无力,和细菌的战斗一直拖拉、僵持在那里。但很多女性气虚的原因可能不是泌尿系统感染,而是盆腔炎、附件炎,之前只是因为一次流产后没有充分休息,于是就落下了病根,站久了就腰疼、腰酸,而且成了每次抵抗力变差时的“突破口”,也是身体健康的“软肋”。人只要累了、忙了,都要走这一条“经”,冲破这一薄弱环节。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先天的体质弱、脾气不足,白细胞不能一个顶一个地发挥战斗力。另一方面就是吃了太多的消炎药,我们人为地给原本可以“杀敌”的战士“缴了械”。如此这般地重复几次,白细胞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了,人体再次感染时,白细胞就失去了速战速决的能力。
中医对消炎药也做过研究,发现它们虽然是西药,却具备中药里寒凉药的特性。因为它们性质寒凉,所以久用或者过用是会伤气、耗气的。气被伤了,免疫功能也就下降了,白细胞的战斗力就要随之下降,这样的话,不仅炎症消不掉,自己也越来越虚,久而久之,疾病就变成了慢性病。
所以,中医对这种气虚又有感染的人是区别对待的,有专门的方子进行治疗。中药也有消炎药,比如黄连、金银花、苦参、黄芩之类。但治疗气虚又有感染的人,首要的不是用这些,而是用补气药,而且是补脾气的要药——人参、黄芪,然后才是用消炎的金银花之类。要借人参、黄芪的补益作用“托毒外出”,就是用黄芪给疲惫的白细胞增加能量,使其恢复战斗力之后再去“杀敌”。
这种方子最早用在气虚患者的皮肤感染上,比如疖子,别人的疖子会发炎、红肿热痛,最后“矛盾”激化,出脓之后就痊愈了。但气虚病人的疖子却发不出炎来,更不会红肿热痛,因此也无法激化“矛盾”,一直拖延着,局部皮肤甚至都变得灰冷了,成了典型的慢性感染,用中医的话说,是“毒邪内陷”,这个时候只有用了补气药,比如黄芪,疖子才能先变红,再化脓、破溃后痊愈。
所以,出于爱护脾气,切忌动不动就吃消炎药。如果吃,一定要有的放矢,就是你一定要先发现了炎症才来吃。而提示炎症的指标就是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升高了,这是最基础的判断指标。去医院采点儿血,化验一下,如果白细胞的数量确实高,就理直气壮地把消炎药吃到底;如果白细胞数量不高,即便你再发热、再难受,这也不是炎症引起的,这个时候你也不要因为恨病吃药。消炎药这种射出去的“箭”是没有“敌人”可杀的,它只能回过头来直接杀伤你体内无辜的白细胞。
即便你确实有炎症,有慢性感染,比如你的泌尿系统感染、盆腔炎,甚至慢性咽炎、慢性阑尾炎总是复发,你也不要仅仅盯着消炎药了,不妨增加一点儿补脾的中药,比如黄芪。至少在服用消炎药的时候配合点儿,如黄芪15克、大枣5枚、甘草5克,每天煎1剂,早晚各吃1次,你肯定能感到很舒服,炎症也能快一点儿消退,因为黄芪这类补脾气的药是在帮你提高白细胞的战斗力。
我见过一个歌唱家,因为职业的关系,她每天都会用到嗓子,所以很早就有慢性咽炎。为此她遍寻偏方,但大多都是胖大海、金银花、藏青果之类最常用的治疗咽炎的药物,性质都是苦寒的,这些药物对她始终无效。后来,她找到一位中医,中医发现了一个细节: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从舞台上下来,她马上就要把大衣披上,稍微慢一点儿,她就会对助理发脾气。一开始人们觉得她是因为“腕儿”大、傲慢,后来才知道她是真的很怕冷,演出服的薄纱裙子,她坚持不了多久,加上她的咽炎已经“慢性”了多年。这位中医给她开的治嗓子的药物是肉桂和麦冬,与她以前用的所有药物都不同。
肉桂是大热的,我们平时吃的时候都担心上火,偏偏是这味上火药配合滋阴的麦冬,把她的慢性咽炎给治好了。再后来,连能滋阴的麦冬也去掉了,只剩下肉桂泡茶,让她一直很好地保持了嗓音。
这个例子说明,慢性疾病往往虚的多,只是这个演员找到中医时,已经从脾气虚发展成了阳虚,所以她才会那么怕冷。对待这样的慢性疾患,一定要注意补脾,用补脾药解决其慢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