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言情>工业教父> 第264章 调试

第264章 调试

  专业力工的优秀表现之后,就又到了董师傅的环节,拧螺丝。
  拧螺丝,绝对是最考验钳工水平的技术之一。之前也说过很多次,钳工除了万能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拆和装。
  尤其是正安装这种“二手”设备的时候,就算是有了扭力扳手也没用。主要是被拆过一次的螺丝和螺母,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原来的磅数最多只能用于参考,实操根本不能用。
  董师傅用的扳手还有其他工具,都是从德国和设备一起运回来的。一拿出来,可是让大伙好一顿眼馋。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德国的工具好是世界公认的,两个词概括就是耐用和精准。
  就像锤子和扳手这样的工具,钢口足够好才能耐用。这一点上,咱们国产货的确是有先天不足。
  老技工中有这么一个说法。一把锤子用十年,国产的一年换个锤头,德国的一年换个锤把。董师傅自己就有一支从他父亲那辈传下来的锤子,真的是换过几次锤把,但锤头依然用到现在。
  扳手是更吃材料硬度和韧性的工具,必须得有一个趁手才行。
  看董师傅拧螺丝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所有细微的变化都在手上,这是很难凭眼睛看出来的。
  只有当所有工作做完,对这个基座检测的时候才会显示出来。
  就一个字,平。
  无论用现在任何一种工具测试,都是无误差的水平。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后面的工作还要更加复杂。在基座之上,一个个部件都回归原位,但又是简单的回归原位就可以了。
  经过一次装拆之后,螺纹和紧密连接的部件都会有一定程度磨损和轻微变形。当然这些都很轻微。
  但还是那个问题,对于一个精密加工设备来说,这些误差都是会被累积,并反应在最终加工的零件上。
  董师傅拿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这两套设备拆解之前的各项数据。这上面的单位可不是毫米,而是更小一级的丝,是需要用千分尺来量的。
  超出的要根据情况修正,不够的要想办法修补。总之就是操着扳手和铁锤,干着绣花的活。所以这个速度是根本快不了的。
  而且活也不光是董师傅一个人在做,347所这边的几位最老资格的技工,现在都是董师傅的助手。无论什么样的加工要求他们都能满足。唯一的障碍就是的材料。
  数控机床上面有很多零件都是特种合金,不少都是国内找不到的。因为担心磨损的谨慎态度,自加工的零件都是要经过反复对照和测量之后,才会安装到设备上。
  困难一定是有的,但只要愿意动脑子,办法总还是会有的。装好自己那台电子计算机之后,胡杨来到无尘车间,正好几个领导也都在这边。
  他们站在门口附近,没有打扰正在专心工作的董师傅。看到胡杨也来了,几个人小声的聊了几句。
  胡杨说了一下自己这边的工作进度。安装已经完成,现在就在搞稳压电源。这个东西难度不大,试验、调整、定型到量产,估计十天应该是够了。
  至于的董师傅这边,几个懂行的领导都用了“叹为观止”这个形容词。一部分是赞叹这台设备,更多则是称赞董师傅的手艺和态度。
  不过按照今天的进度,一天内是搞不定这台数控机床的。
  而实际上第一台数控机床的重新组装用了整整三天时间。原本其他几位师傅还想趁热打铁,但胡杨却让他们休息一天再继续。
  除了心疼这些老师傅们的身体,还有一个没说出口的原因。胡杨认为他们有点太乐观了,不是有了一次经验之后就会更加顺利。不是说经验没有用,而是作用很有限。
  这两台虽然都是三轴联动数控机床,但其实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虽然不能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肯定不会像他们预估的那样一天就能搞定。
  事实也证明胡杨的想法,这第二台数控机床同样也用了三天才重装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前一台没有的。拖慢工作进度的主要原因,还是零件加工的速度。
  不过这两台设备安装调试好之后,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这两台就是专门加工零件的设备,剩下的只需要解决原料和编程的问题。
  那些少见的材料只能慢慢来,而编程就是胡杨现在要面对的问题了。
  胡杨预计这项工程需要两到四周时间。时间跨度这么大就说明,胡杨对这件事并不是非常有底。不是说做不了,但时间真的不好预计。
  而在胡杨完整编程之前,这两台设备并不能进行复杂的三轴联动,只能当成一般的高精度手工机床来用。
  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可以通过直接在操作台上输入数据的方式,进行前后和上下两个轴向的精确移动。
  胡杨的编程工作只有他一个人能做,谁也帮不上忙。具体工作量无法估计的,按可以肯定是非常大的。虽然不需要从零开始的开发一套走刀控制程序,但也不是上一次只是找错修改那么简单。
  首先,这两台设备的操控系统是并不完整的。而且有一部分是有加密的。首先要破解加密的部分,然后补全不完整的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优化走刀路径的算法。
  如果其他人来做,最难的部分就是最后的优化算法。算法就是一系列公式的集合,这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东西。不过对胡杨来说,这却是最简单的部分。他的脑子里就有现成的算法。
  还是那个问题。胡杨脑子里的东西都太超前,与当下脱节太大。每次想要从脑里拿出东西用,都必须首先解决这中间脱节的部分。
  两台数控机床重装完成之后,稳压电源也已经做好了。虽然从大型车辆上拆下来的蓄电池依然不太让人满意,但至少能达到使用最低标准。
  数控机床也需要使用稳压电源,只是相比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本身自带防电涌和稳压的装置,只是性能的可靠性上并没有办法证明。
  胡杨搬了一台计算机到车间,都是无尘车间其实没什么差别。
  工作虽然只能是胡杨一个人完成,但这个车间里可不是只有他自己。这设备现在可已经是347所的了,以后也是他们用的。当然要趁现在从头学习维护和使用才行。
  虽然编程方面几个技术员很难立刻就弄懂。但至少是一个开始,总好过什么不懂。他们在这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胡杨完全不离开计算机前,所有一切都有人代劳。而他只需要专注于屏幕上那些别人暂时都看不懂的字符串。
  有句话叫: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这与外界隔绝专心做一件事的环境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三周就过去了。
  数控机床终于完成了所有测试和调校。不敢说达到全新机的水平,至少八成还是有的。而在加工精度方面,两台机床的表现也是令人满意的。总算没有浪费大家的一番努力。
  而在复杂零件加工方面,因为有胡杨的先进算法支持,表现更是超出所有人预期。复杂曲面的加工方面,甚至是超过国际上同类设备平均水平的。
  这个结果是经过反复比对之后得出的。可着实让347所上下都兴奋了一把。
  原本只是想看到前面车的尾灯,现在却一下子和人家并排行驶了,这能不高兴吗?
  设备的硬件和软件都弄好了,下一步自然就是立刻投入生产。347所是有科研任务的,早就攒一大批继续制造的零件,就等这两台设备投入生产了。
  到了这个时候,胡杨依然不能休息,因为如何把想要加工零件的数据,输入数控机床并生成走到路径,这还是一个需要胡杨带着他们几个“学员”做上几次。
  早期的数控机床,是需要人在输入数据之前就做很多准备和计算的。一个要加工的零件要拆成若干个工作面,然后让数控机床以工作面为单位,按照设定顺序进行加工。
  这和后期电脑程序大幅进步之后的模式是不同的。有很多工作是需要人脑来做的。而电脑运算速度大幅提高之后,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只需要在电脑上用软件建出零件的三维模型,然后设定好加工材料的物理属性。
  程序会自动运算出加工路径,刀头转速,还有换刀的计划。
  而作为操作人员,只需要把需要被加工的材料固定好就行了。剩下的都交给电脑程序来自动完成。然后在结束之后把加工好的零件取出来。
  胡杨拿到零件设计图之后,第一步就是带着这些未来的操作人员,开始拆解零件的结构,把一个复杂零件拆成若干个可以加工的工作面。
  再具体到每一个工作面都要根据实际要求不同,确定需要使用的刀头和更换刀头的次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