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言情>工业教父> 第492章 八零年代(完结)

第492章 八零年代(完结)

  1988年的秋天,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对撞成功。这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性成就。国家最高领导人都亲临现场。各大报纸更是铺天盖地的报道相关内容。国内对于高科技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就在这个大背景下,华夏科技这个以科技为名的集团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就在这个时期,华夏科技集团也拿出了若干项重要的科技技术突破。
  华夏科技在科研方面主要有两大块:材料领域和其他。
  材料领域包括合金、碳纤维、特种陶瓷、稀土材料等等。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谱系,同时也是现代工业领域的地基。材料科技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了上层建筑的高度。
  科研成果并不是短期内就能得到的。这些成果都是几年的积累之后,才在几年得到了阶段性的成果。如果不是赶上了这个时机,胡杨可能还会捂上一阵子。
  风头和利益都不是胡杨最优先考虑的,对工业大环境的正面作用以及正面的影响才是他最优先考虑的条件。
  上面有人帮忙造势,加上这些成果也都的确非常过硬。于是顺理成章的,华夏科技名声传到了更多的圈子里。
  赵援朝和柏青,作为华夏科技集团的门面人物站在台前。赵援朝负责科研之外的所有运营工作,柏青负责人才培养,科研则是胡杨直接管理的范围。而他们所有人的所有重大决定,都必须通过集团cfo李亿峰。这就是华夏科技集团最高层的组织架构。这肯定不是最科学合理严谨的,却是现阶段效率最高的。
  胡杨作为华夏科技的董事长,只是在非常低调的集团成立仪式上,低调的露了下脸。再之后就几乎没有再出现在公众面前。就连安东港工程结束时,胡杨也仅仅出现了几个小时。
  感谢这个网络和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胡杨才能这么容易的消失在大众眼中。而没太普及的监控,也让胡杨有更多“隐身”的环境。
  胡杨需要这种环境。从华夏科技集团成立开始,他作为集团的创始人就必然会成为很多国际组织的目标人物。
  一九八零年代还剩下最后的不到二十个月,留给胡杨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集团的成立对于胡杨的整体计划是有正面意义的。整合资产拆分剥离能够提高集团的核心凝聚力。
  这些剥离的实体并不会被舍弃,而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转变经营模式。部分会开放股权,还有些则会重新整合成立新的公司和集团。这些企业都有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作用。
  华夏科技在东北深耕的这几年,已经逐渐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生产发展模式。
  安东港在扩建之后,让辽宁地区对日韩出口成本大大降低,直接带动了对口日韩的进出口贸易。而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水路运输网络,也同样解决了的公路网络运输的欠缺的问题。
  运输成本降低,让我们生产或者代工的产品拥有了价格方面的竞争力。而这个利好的消息已经带动安东港周边,以及水路运输可以覆盖的区域,很快就冒出了许多出口型的企业。
  现代工业领域随着细分的逐步强化,任何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上下游若干家企业的联动。这些企业的出现,必然会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华夏科技集团的特种钢材、特种水泥、高精度零件加工,都为整个地区的工业领域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工业技术辅助。尤其是在胡杨亲自从德国拆回整套五轴联动数控加工车间之后,整个东北的工业的精度都向前迈了一大步。
  有了高精度的零件,就有高精度的设备,如果再有先进的材料,自然就会生产出附加值的产品。这就是华夏科技始终致力于基础领域的用意。基础的提升能够带动整个工业领域的提升。
  也只有在这些方面努力,才有机会盘活东北原有的工业基础。而与此同时,借着国家对于这个老工业基地扶持,东北也在努力的改革。鼓励企业减负增效,鼓励私营企业,鼓励创业等等。
  工业在努力的变革求生,东北的农业同样也在进行着改变。经过两年的尝试,大规模机械耕作的农场模式已经积累的很多经验。华夏科技集团下属的农场基本都已经进入正轨。这些农场的产量方面都表现的不错,而将产量平均分配在人头上之后,结果更是喜人。
  而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相对的,就是小地块以及大棚的精耕细作。后者无论单位亩产,还是单位耕地的经济效益都是非常可观的。
  工人的和农民的收入都能上去,东北整体上也就会变得更好。八十年代的东北,平均受教育程度是全国最高的。这里是有机会再次振兴的。
  非洲的灰谷矿业公司是华夏科技集团最新的子公司。新公司上马后却并没有立刻大刀阔斧的进行投资建设,反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当地的基础建设。比如公路,住宅还有医院和学校这类民生设施。具体到矿业相关的工作,有且只有勘探工作在进行,对于开采完全没有动作。
  不是胡杨不想,而是现在还不到时候。天时地利人和都还没有到。
  采矿并不难,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不是问题。且不说这里有大量的露天矿,本身开采难度就很低。就算是开采难度大,但以这里的高品位矿石而言,多付出点代价也是值得的。
  真正的问题是,要如何把矿石运回去。
  铁矿石不是普通的商品或者资源。铁矿石是具有战略价值,是真正的“钢需”品。对一个告诉发展的国家来说,钢材的需求不仅数量巨大而且非常的急迫。所以除了在技术领域我们会被卡脖子之外,铁矿石进口也同样会被卡脖子。
  而胡杨在非洲成立的矿业公司,很大程度上就能让我们不会被卡得那么死。即便不能彻底解开,也至少能争取到一丝喘息的机会。所以可以预见的,灰谷矿业必然会成为某些人敌视的目标。
  所以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第一步,就是好好经营这块地方。方法包括大量的基础建设、改善与当地人的关系、清理盗猎者和敌对武装、改善周边环境等等。
  在几内亚主持工作的是项凌江和刚刚新婚不久的馒头。没错,馒头终究还是躲不过驻守非洲的命运。
  胡杨虽然嘴上表示了遗憾和同情,但其实他心底里是非常乐于见到这个安排的。因为馒头不是一个人来非洲的。他的那些同事们,极大的缓解了胡杨这边人手的短缺问题。让胡杨不必将所有老兵都调到非洲来。
  这些节省下来的人手,当然不会在沈阳赋闲。他们在经过修整之后,被派往了东南亚。简友德现在也需要支援。
  简友德现在的对手,就是泰国除了王室和军方之外最大的地产开发商。如果简友德赢了,那他就可以取而代之。如果他输了,那胡杨就会带齐全部人马再杀过去。换而言之,简友德必须要取代这个对手。
  胡杨不能接受失败!
  这件事的重要性,甚至还要略高于他们正在几内亚做的事情。同样会对国内整体经济格局产生影响。是个超过十年长远计划!
  大家都很忙,胡杨自己当然也不可能闲着。他亲自领导科研部门,全力投入八十万吨大乙烯项目的科研攻关。
  作为今年最紧迫的科研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胡杨全都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终于,在1989年年底,八十万吨大乙烯项目的最后一个难关被攻破。不到两年的时间,华夏科技就把乙烯的制备能力,直接从十万吨级提升到了八十万吨的水平。感觉上,似乎并没有那么困难的样子。但其实这个结果是,完全是因为胡杨不计成本投入的结果。
  赶在一九八零年代结束之前,华夏科技正式提交了八十万吨乙烯制备设备的设计施工方案。
  经过上级有关部门审核之后,八十万吨大乙烯项目正式进入实际建设阶段。
  在进入九零年代的钟声敲响前夕,胡杨和华夏科技的主要工作重心就全部投向了北方那个,已经犹如风中残烛般的超级大国。
  (第一部分:八零年代 完,敬请期待九零年代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