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棋局(四)

  捧起一把冷水扑在脸上,带着些许刺痛的触感让眼睛的酸涩感和久久盘踞在脑袋里的困乏委顿减退些许,强忍着打哈欠的欲望,匆匆忙忙用毛巾在脸上胡乱擦了几下后,密涅瓦开始正式的梳洗化妆工作。
  直到十六岁之前,类似的事情都是由专职侍女来完成的。可如今已经不是王政时代,在共和国,王公贵族只是一种身份标签,没有特权也没有领地,除了拿来炫耀曾经显赫的家世,实际意义有限。贵为王女的密涅瓦如今既不是女王,也不是摄政,而是共和国参议院议长。虽是国家元首且握有行政权力,但在三权分立的共和国,国家元首只是权力制衡铁三角中的一端,“一言而决”早已成了过去。
  共和国的权力三角分别是参议院、众议院和共和国最高法院。众议院拥有立法权、弹劾议长的权力、否定议长提名的大法官的权利;参议院拥有行政权、对众议员通过的法律的否决权,对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权;最高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可宣布议长签署的法律或众议院通过的法律违宪无效;
  这套制度的本意是杜绝王族或军方随意插手国政,重演****将整个国家拖进万劫不复之境地的悲剧。吃够了“武夫当国”、“举国一致”苦头的查理曼王国遗民们决心通过拆分权力,通过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和隔绝军人参与政治的管道来避免任何让军方或王族再次一家独大的机会。失去了干预财政预算的权力,现役军人再也不能成为部门首长干预政治,王族也因为失去了立法权和司法解释权,进而杜绝了随意调控国家政策的可能性。仅从“避免某一方掌握绝对的权力后带着整个国家暴走”这个立意来说,共和国这一套参考了帝国却迥异于帝国的制度算是相当成功。
  话是这么说,可凡事有利必有弊,在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避免军国化方面,共和国的制度无可挑剔。可一说到理性和效率……似乎就很难找出亮点了。
  权力分散与相互制衡——说的好听是回避过于集中带来的各种弊端,说的不好听,那就是把本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讨论、检讨、验证、平衡、利益分配、司法诉讼、投票表决……等等繁琐(有时候甚至是完全不必要的)的事情上。名义上是为了确保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实际上就是每一方都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而反复扯皮、推诿、下绊子……而且在部门权力之争外,尚有各党派团体为了自身利益和追逐权力参与其中,这就进一步增加了混乱,让行政效率进一步降低。
  其实帝国和旧查理曼王国也有类似的问题,光指责共和国内耗未免有些不公平。但旧王国有黎塞留首相总揽全局,帝国则是有皇帝坐镇,在他们管控之下,下面的妖魔鬼怪们不管怎么闹都翻不了天。而在共和国,所有人既是裁判又是选手,可想而知会乱成什么样。
  平时也就算了,但遇上重大事项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就只会感受到无力、麻烦、焦虑。
  过去五天里,密涅瓦每天都不得不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每天不但要参加参议院、众议员各种各样的质询和听证,更要面对诸国使节没完没了的诘难,最后还要承受帝国无形的压力——帝国的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编队沿着共和国的领海线展开,既不开战也不谈判,就这么来回巡逻临检。不管是共和国试图出海的船只还是别国试图接近共和国的船只都会遭受临检,交代完船籍、成员、载运货物内容,航行目的地之后,从哪里来还回哪里去。说白了,就是武力封锁。
  对共和国来说,帝国的行径不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物资短缺,还意味着严重的羞辱。眼前这一幕无疑会让他们想起三年前亚尔夫海姆对查理曼的封锁,帝国军舰在家门口耀武扬威更是会严重刺激举国上下的民族情感。被激怒国民又会进一步要求政府对帝国展现强硬姿态,拒绝任何形式的示弱。
  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密涅瓦很能理解国民们的想法,说实话,她对帝国霸道的做派同样不满。撇开民兵冲动行事的部分不谈,帝国商船带着无线电监听设备在没有任何通报的情况下入侵共和国领海,本身就是严重侵犯共和国主权和触犯国际法的行为。扣船及移送相关人员给入境管理及国家安全机构进行调查实属无可厚非。此外事后帝国在未进行外交接触的情况下派遣军舰进行对峙和武力封锁,即便事出有因,这种行为依然是站不住脚的。从这两点来说,共和国固然有错,可帝国的处置也绝对称不上正当。
  然而国际间的秩序并不总是依循国际法和公理来维持的,大部分时候维持国际秩序的是各国实力对比和各国领导层的理性判断,前者的重要性又远远超过后者。至于实力……套用皇帝的名言——谈到实力,感情和逻辑就免谈。
  停战三年后,通过与诸国进行技术交流和物流贸易,共和国的财政正在扭亏为盈。但和一手垄断工业品贸易和贸易结算货币霸权的帝国相比,这种程度的改善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更何况为了刺激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避免给帝国干涉内政的口实,共和国政府已经在新的四年计划中明确大力投资基建和制造业。通过模仿帝国制造的各种产品,用性能和质量略逊一筹,但价格低廉的多的山寨产品来侵蚀帝国的工业品贸易体系,用紧密的经济联系建立起与诸国的同盟体系。
  这是一整套宏大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只有与诸国建立起一个各自分工的国际合作经济体系,共和国及诸国才能建立起真正紧密的联系,才算勉强有了和帝国扳一扳手腕的本钱。在此之前共和国乃至诸国列强只能夹着尾巴做人,绝不给帝国任何口实来打断进程。不管帝国怎么挑衅,怎么侵门踏户,都必须打落牙齿和血吞,直到……
  结果话才刚刚说完,就出了这么一档子事。一个处理不当,所有前期工作全部白做不说,还给了帝国一个扩军备战,再次拉大与诸国军力差距的机会。
  帝国的技术力量和工业实力就摆在那里,经过三年的整合,帝国的工业产能比亚尔夫海姆时期更加膨胀,如果此时展开军备竞赛必然会引爆战争。战火一起,不管最后结局如何,帝国第一目标必然是摧毁共和国,绝不给曾经的手下败将任何坐收渔利、咸鱼翻身的机会。
  综上所述,共和国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忍气吞声,在不伤害主权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帝国的要求。
  这很屈辱,但很合理。任何一个智商水平比猪高的政治家都能看清楚这一点。然而民众——思考问题喜欢遵循本能而非理性,绝大多数浅薄、人云亦云、热衷跟着别人起哄、喜欢在安全的地方胡说八道的共和国公民们不是看不清这一点,就是明知道问题所在,却不愿意接受和承认现实,也不在乎一切问题是否会随着他们的畅所欲言而有什么改变。
  如果是印刷业发达、网络化普及的信息爆炸时代,任何一个愿意求知的人都能获得不亚于古代先贤的知识量(是否理解是另一回事)。但在刚诞生不久的共和国,受制于社会习惯、落后的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印刷以及发行渠道等问题,普通民众还远远谈不上摆脱幼稚和愚昧,他们会本能地被华丽的词藻、慷慨激昂的演说和相貌堂堂的偶像所蛊惑,然后成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民众由于掌握的信息量远少于政客,故而两者对政治问题的认知永远不可能处于同一个次元。实际上许多共和国政治沙龙和街头演讲台上被视为至理名言天经地义的看法,拿到现实的国际关系中会显得极为可笑,而民众接受了这些人的观点再结合自身的情绪化反应,所诞生出来的就是一幕幕闹剧般的演出。
  民众必须在学习中进步,历史会用各种各样的教训告诉他们远离极端。可在此之前,民众依然会被蒙昧笼罩,他们将以自己狂热却方向错误的热情裹挟着国家一头撞向现实的冰冷高墙,在这道残酷又坚不可摧的墙壁下碰得头破血流。
  密涅瓦正确预见到了结果,并且早已拟定了解决方案,就连经由第三方和帝国接触的管道都准备好了(帝国与共和国互不承认对方的合法地位,双方不存在任何官方的外交关系),眼看着事情就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可一个周期性活动让密涅瓦与共和国政府的所有努力都打了水漂。然后眼睁睁的看着事态一点点向危险的悬崖划去却又束手无策。
  那个活动叫“大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