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骏卿论国事,忧心寻亮星
“哦?嗯,是有些议论,他们在议论国共合作的事,你这麽问,一定是有事要发生了。对了,你说说,国民党和共产党,还有你们的北洋政府到底有何区别?
我在山上那段时间实在是错过了太多时局的东西,现在竟变成了一问三不知的闲人了,快和我说说吧。”童卿卿看秦骏一副严肃的模样,也跟着认真起来,回忆着这几日听到的各种议论,不禁好奇的问道。
“卿卿,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为了人民自由奋斗,为了振兴祖国,保卫我中华民族不受外族侵扰,在国际上获得自己的政治地位,拥有话语权,不被其他国家随意欺凌。
而算起来这两个政党和北洋军阀最大的区别在于,北洋军阀并没有给人民民主的生存空间。 虽然北洋政府开始也宣称给人民以民主,并先后出台的五部宪法都以“三权分立”为基本原则。
但袁世凯掌权后,立刻解散国会、撤销国务院,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最后还是规定总**揽一切权力,且可无限连任这种独裁的执政方式,完全背离了开始的初衷,
扼杀了民主的萌芽。
袁世凯死后,紧随其后的军阀混战更成了各派系争夺政权的方式,而中央政府也成了地方军阀角逐的舞台,民主自然而然成为空谈。
而外交上,由于北洋政府的构成极为特殊,使整个中国并未真正摆脱封建势力的掌控,反而由于外国势力的入侵,整个社会处在半封建和半殖民地中。
外交政策自然也不甚明朗,根据世界局势的瞬息万变,从袁世凯的“联合英美对抗日俄” ,到一战时的“亲日联美”,再到巴黎和会的“联美制日”,无一不在显示北洋政府所面临的政治前景,困难重重。
虽然我们相对于清廷也算是有一定的自主权,还成功的挫败过企图使西藏分裂的“西姆拉条约”和“麦
克马洪线”,但是毕竟统治界代表的利益不同,如果体制不完全改变,很难摆脱最后的厄运。”
“嗯,是呀,北洋政府在百姓心中颇有微词,这些年的军阀混战令百姓苦不堪言,流离失所,早已激起民愤了,他们对“二七大罢工”的血腥镇压更是令很多人彻底心死,不再对这种军阀组成的只以自己利益为重的政府抱有希望了。
国民党,我倒是知道些的,因为之前认识一些了解的人,知道他们有三民主义,知道国民党相比北洋政府来说更重视人民利益,更知道人民疾苦,只是这共产党?我倒是最近才知道的,还不甚清楚,你知道的多吗? ”童卿卿想到报社里最近的议论,“共产党”三字频频被他们提及,于是疑惑的问道。
“哦,共产党呀,我们也确实收到了他们的新消息,他们已经在六月份制定了联合国民党的政策,似乎有意拉拢国民党,但其他的我就不是很了解了。
说实话,我也不是很了解,只知道这个党的立党之本应该是来源于苏联吧。应该是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一部分爱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就将它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中国广泛传播,这就最后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
1919年的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的加速剂,他们是前年,1921年才成立的。比1912年由同盟会和其他四个小党组成的国民党晚许多,国民党可是1894年就建立了国民党的早期组织同盟会的。
我还知道他们号称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先锋队,以社会主义事业作为领导核心,还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益。
呵呵,这些都是我们从下面人手里收回的他们宣传的小册子上讲的。看我背得不错吧,哈哈。”秦骏在和童卿卿讲解两大政党和北洋政府的不同时,内心也在对比选择着两个党派和现任政府之间的优势。于是,同卿卿说的异常认真,但是调皮的个性依旧没变,在这个时刻也不忘玩笑两句逗卿卿开心。
“嗯,那听起来他们的出现也并不突兀,而是时代的产物,政局的必然。想想从鸦片战争到如今,我们如何也难以摆脱掉封建和殖民的两顶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帽子。
那听起来这个共产党似乎和以前与封建统治和外国势力为了民族生存、百姓利益而斗争的太平天国,有些像又不同。具体我也说不上来,好像他们的章程更加学术理论化,也有苏联的实践做靠山,听上去一定是个富有朝气,年轻而提倡民主的政党。”
童卿卿听秦骏说着,仰望着天空,寻找着那最亮的一颗星,似在寻找救国之道般若有所思的说着。
“呵呵,你说的也没错,大体看上去是有些像,但是太平天国那叫农民战争,由农民领导,这就如同国民党的早期组织在辛亥革命中都由资产阶级领导一样,他们的领导者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意义肯定也不同,当然是不一样的。”
秦骏朝童卿卿耳边打了个帅气的响指,将她从浩瀚的星空中拉回现在讨论的话题之中,笑着同她解释道两者的区别。童卿卿回过神来,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一手支着头,歪着脑袋看似随意,却很专注的倾听起来。
“哦,是这样,现在明白多了。骏,我总感觉北洋政府这种政体不可能长久,如果,我是说如果将来要变天的话,你会不会有新的转变,会如何选择呢?”
童卿卿不是头脑愚顽之人,对政治有高度敏感的领悟力,听完秦骏的话,也听出了他话语中的无奈,惆怅,于是自然而然想到秦骏将来必然面对的政治抉择,不由的望着他担忧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