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言情>枫城旧事> 第131章 活下来了

第131章 活下来了

  张清之扶着刘桂新回到病房,伺候着她躺下来。
  邻床的老太太轻声问:“孩子呢?怎么弄了?”
  张清之说:“刚做了手术,挺好,应该没事了。”
  老太太问:“什么毛病?说了没?”
  张清之说:“幽门梗堵,胃和肠子不通。”
  老太太啧了啧嘴:“哎哟,怎么就摊上这毛病了。弄好啦?可遭了罪喽这孩子。”
  张清之点点头,给刘桂新掖了掖被角,叹了口气。
  这个年代的人对医疗费用还没什么概念,福利嘛,都是厂子国家承担了,反而对个人感受很重视,得了什么病第一反应就是遭罪了,而不是要花多少钱。
  职工是不花钱的,直系家属理论上是半价,事实上像孩子这种大部分也都是厂子支付了。再说这个年代的医药费用本身就便宜,医院的理念是治病救人,还不是挣钱。
  这会儿咱们是和老毛子学习,搞福利社会。
  ……
  天气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终于开始转暖了,大街上的积雪开始消融。
  虽然整个世界都弄的湿淋淋的,但人们的心情很好,雪化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春寒料峭。东北的春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季节,虽然温度在爬升,但融雪吸收了空气里大量的热度,人体感受反而更冷。
  所谓春捂秋冻,春天的冷是侵到了骨头里的,特别伤身体,需要捂厚点儿。
  转眼时间就到了四月中旬。
  小家伙一切还好,大夫说恢复的很好,手术很成功。
  因为是胃部手术,孩子不能进食,只能靠点滴营养素活着,明显的瘦了下去,小脸上那一点儿肉也没了,体重降到了五斤多,看上去就像一个小骷髅一样。
  但是终归是活下来了。
  刘桂新脸上也重新见到了笑容。这个月子坐的她心力憔悴,因为连续的淋雨,肩膀开始隐隐做痛。
  四月十六号,张清之回厂上班,刘桂新一个人留在医院里照顾孩子。
  四月底,辽东这边开始真正进入春天,阳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风也不再是那么冷冽,大部分人已经脱掉了棉袄棉裤换上了毛衣毛裤,看上去轻薄了不少。
  大街上已经能够远远的分辩出男人和女人了。
  树木已经返绿,抽出淡淡的芽苞,城市里已经没有了雪的影子。这个时候也是城里最丑的时候,没有了雪的覆盖,一切都显露出来。
  草还没有生长,到处一片枯败,掩埋在积雪里的垃圾随着风洒的到处都是,很多地方都是一片泥泞。
  小孩子是最快乐的,环境对他们没有私毫的影响,开始成群结队的跑出来撒欢。
  城里各处墙壁上的标语开始进行一年一度的翻新,立在楼顶房头的大字也需要重新刷漆,熬过了一个冬天明显破旧下来的红旗也要更换。
  这会儿最繁忙的就是各个单位的美工,标语需要重新写,高大的宣传牌需要重新画过,不能有一点儿失误。
  刘桂新没事儿就会抱着孩子,在病房的窗口晒晒太阳,看着楼下的人架着简单的架子写字画画插红旗,大喇叭的广播也变得欢快起来,更多的放起了歌曲。
  大半个月,她的奶水已经彻底干涸了,断了,这个只吃了几天母乳的孩子,即便幸运的活了下来,也再也吃不到妈妈的奶水了。
  而在这个年代,纵是大人再舍得,贫瘠的物资结构也注定无法补充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刘桂新在小碗里舀了三匙奶粉,用开水冲开,搅了搅,感觉有点儿浓,又添了点开水。
  孩子已经可以吃点儿东西了,但是她怎么努力奶水也是没了。
  从医院买了袋奶粉,一块三毛钱,金星奶粉,还有光明的要贵一点儿,刘桂新没舍得。左大夫给说了好几样东西说可以替代母乳:麦乳精,炼乳,奶粉,牛奶。
  牛奶在医院没法订,麦乳精和炼乳太贵买不起,或者说实在是舍不得钱买,最后还是选择了奶粉。
  这个年代还没有包装好的鲜奶,都是从就近的奶场订购鲜奶。
  用璃璃瓶装着,一毛钱一瓶,每天会有专门的送奶工人骑着三轮车到处送。人家只需要每天把喝完的瓶子放在门外的奶箱里,送奶工人会收走旧瓶,放进装满鲜奶的新瓶。
  不用刷洗,奶场会在灌装前进行统一的清毒清洗。
  奶箱即没有盖也不能锁,也不用耽心,没有人偷拿。这是个纯朴的让后世人不敢置信的年代。
  麦乳精和炼乳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了,辽东这边市面上都是上海咖啡厂生产的。
  在这个年代上海产就代表着最好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都属于这个年代的奢侈品,‘高昂’的价格不是这个时候老百姓家里能承受得起的,一般就是年节的时候送礼用。而且还不是家家都送得起,更不是家家都舍得送。
  这个时代的奶粉全部是全脂粉,人缺油缺脂啊。
  国家对奶粉的分级起始于七十年代末,成功在八十年代初,八一年,黑龙江乳业研制,在73年这会儿市面上都是一样的全脂产品。
  左一刀告诉刘桂新,奶粉不能冲的太浓,孩子吸收不了,要尽量冲淡点。
  刘桂新还买了一点儿饼干,用热水泡透了喂孩子一点儿,想着这个是面制品,应该比奶粉顶饿些。
  这个年代的饼干如果放到后世,不要钱估计也不会有人吃,但在这个时候,属于高档东西,一年也舍不得给孩子买几次。大人是根本不会去碰的,舍不得。
  也没有奶瓶,就是用羹瓷儿舀着,慢慢一点一点的喂着孩子,看着他吃一点儿就开始耽心会不会吐。手术真的成功了,不吐了。
  当孩子第一次拉出耙耙,刘桂新高兴的哭起来。连孩子肚皮上扭曲的那一大条蜈蚣瞅着都顺眼了许多。
  孩子的身体很弱,恢复的也慢,一直到进了五月,左一刀才肯定的对刘桂新说:“好了,没事了,这孩子也是命大,回去喂食什么的注点意就行了。尽量喂稀一点。”
  刘桂新抱着孩子给左一刀深深的鞠了一躬,眼泪抑制不住的涌出来,哽咽着说不出话。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