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玄幻奇幻>冲天斗神> 第二百三九节 肥料

第二百三九节 肥料

  杨天鸿之所以主动领兵进入越境,部分原因就在于此。珍灵药园需要大量肥料,这绝对不是普通粪便能够满足。死者尸体带有部分残存魂魄,在真灵药园里那种特殊环境下孕育久了,自然而然就能生成灵气。除了人类或者动物尸体,其它物质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说起来,阮陈则义也算是给了杨天鸿一些帮助。按照他的供述,只要继续往南,就是天竺国。那个国家人口数量众多,远远超过只有数百万口的越族。随便一场战争下来,就能收获几十万具尸体。在这方面,黄世仁和包子不挑食。虽说这些蛮人野人多年不洗澡身上全是汗骚味,可是只要埋在地里变成肥料,也就是一样也是营养品。
  奠边之战结束后的第四天,安州刺史曹辉带领数十名大小官员,赶到了一片狼藉的奠边城。眼前的一切,让曹辉为之震惊,继而仰天长笑,又低头嚎啕大哭。
  杨天鸿能够理解曹辉此时此刻的想法。身为在安州执政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曹辉看到了太多被越人掳走的楚人百姓惨状。这种仇恨永远不可能消除。突然之间,看到了多达数十万被杀的越人尸首,这种前后对比惊人的巨变,实在让曹辉有些难以接受。大喜之下,自然就是难以言喻的大悲。
  安抚过情绪渐渐平复的曹辉,杨天鸿把一干安州官员带到早已制成的沙盘面前,指着季平要塞,用指挥棒在季平与奠边之间画了一条线,认真严肃地说:“收获季节很快就要到了。在今年之内,必须打通季平与奠边之间的基础交通线。所有勘探工作同时展开,最迟三个月后,大规模整修道路工作必须展开。”
  一名上了年纪的官员凑过来,小心翼翼地说:“启禀侯爷,奠边乃是化外之地,更兼此战死亡了如此之多的越族蛮夷。此地已是变得不详。不如就此将其废去,全军回归季平,不知侯爷意下如何?”
  杨天鸿转过身,似笑非笑看着这位官员,淡淡地说:“你是让本候放弃奠边吗?”
  官员低下头,一时间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回答,顿时陷入惶恐和沉默。
  “越人虽然粗鲁野蛮,可是在选择居住地方面,的确有独到之处。”
  杨天鸿不想与之计较,他转过身,指着沙盘上的周边地形,认真地说:“奠边周围都是丘陵,即便是在盛夏,气温也可以保持凉爽。这里有河流经过,灌溉取水很是方便。金银矿脉是这里最大的收入来源。可惜,越人经营实在不得法,矿石冶炼浪费太多。你们看看这里,全是平原,土壤肥沃,适合大规模移民。我大楚从去年以来就遭受大旱,北方灾民多达数百万计。若非磐石关至安州之间道路艰难,陛下一定会要求我们调运粮草北上,支援国内。”
  曹辉抬起眼睛,用垂询的目光注视着杨天鸿:“侯爷的意思是,扩大安州的领地范围,把奠边这块地方也吞进来?”
  “难道不可以吗?”
  杨天鸿反问:“奠边富饶,能够成为越人除河内之外的最繁华城市,不是没有道理。这种地方若是放在我大楚内地,必定会被无数权贵争抢。季平要塞仍在修建,越人想要再次入侵大楚,只能是经由奠边这条线路。多一道屏障,安州也就更加安全。何况,若是在奠边这里扎下根子,日后本候率军进攻越人领地,补给和物资运送也会方便得多。”
  一席话,说得众人频频点头。
  “侯爷说得对,奠边这块地方,至少可以养活上百万人。若是我大楚北方灾民尽数转移到此,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其实道路整修也不是什么难事。侯爷在款项方面从无折扣,百姓们若是知道咱们占领了奠边,还斩杀了数十万越族蛮夷,恐怕人人都会奋勇争先,主动前来修路。”
  “奠边这块地方真的很不错,光是金矿和银矿,就足以维持财税。若是按照季平那边的标准打造成要塞……啧啧啧啧!哪怕再多的越人胆敢过来,一样也是死路一条。”
  看见众人议论纷纷,杨天鸿趁热打铁。他铺开地图,接上沙盘末端没有显示出来的天竺国部分,指着那一大片尚未标注的空白区域,笑着说:“诸位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我楚国强盛,可是碍于诸国纷争,北有齐国,西有魏国,东面则是大海,唯有向南,才能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富。若是诸位有心,本候必定会带领你们博取一场富贵。日后在儿孙面前说起,也是足以自傲。至于史书上,也必定能够留下诸位的名字。”
  ……
  奠边大捷的消息,随同鸿翎急报传入了楚国京城,传入了皇宫。
  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勤政殿,顺明帝坐在龙椅上,翻来覆去看着手中的急报,脸上全是惊喜和感慨。
  “朕就知道把杨天鸿封为安州节度使是一步好棋。这才过了半年时间,他就为朕解决了越人蛮夷的问题。还在安州南面获得了一大块土地。哈哈哈哈!”
  说着,顺明帝连声唤过内侍总管东方空,按照鸿翎急报上所说的距离和文字,在地图上找到了奠边的位置。
  安州地广人稀,光是一个奠边,就占地面积多达数百里。从地图上看,若是把奠边划入安州范围,已经相当于楚国五分之一的面积。也难怪,杨天鸿此次率部出击,就是为了夺取奠边城,牢牢占住这块地方。
  顺明帝看着地图,像个孩子一样乐不可支:“这相当于为我大楚平添了好几个州,平添了好几个州啊!”
  东方空在旁边连连点头,仍然还是颇为公允地插进话来:“陛下此言甚是。只不过,奠边那块地方虽大,却终究不是我大楚的子民所在。毅勇候在捷报里说得清清楚楚,还请陛下尽快调拨人手,将北方灾民尽数转运过去。否则,就算是打下了再多的越人城池,也是空无一用。”
  话是真正说到了点子上,顺明帝发热的头脑也逐渐冷静下来。他转过身,不再去看那张地图,陷入了沉思。
  得到一块土地,与真正产生效益之间,有着天壤之别。楚国去年大旱至今,危害已经真正显现出来。晋州以北,所有地方颗粒无收。禾苗在地里变成了枯草,无数良田变得干裂。即便是一等一的水浇地,收成最多只有往年的十之二、三。至于别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绝收。尽管朝廷紧急下拨了大量赈灾银子,也打开了常平仓,可是面对多达数百万的灾民,仍然显得杯水车薪。
  兵部尚书李绍明曾经上过折子,请求出动大军,押运灾民和粮草,从北方徐徐往南,一路迁往安州。
  这其实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建议。早在去年的时候,抚州那边就传来消息,说是有大量难民在抚州码头上船,运往安州就食。因为数量不多,前后也就是几万人,顺明帝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也就没有过问。
  抚州是文媛公主的封地。那里的知府乃是新科进士担任。顺明帝并不知道,从抚州转运至安州的灾民已经多达数十万,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事情已经被暗地里压了下来。抚州知府绝对不会上报朝廷,文媛公主也不会往杨天鸿身上泼脏水。相反,这种不断积蓄安州实力的做法,对于楚国也有好处。至少,这些百姓没有被活活饿死,地方官员也少了很多麻烦。
  朝廷里一直有着要安州往京城大规模运送粮草的声音。安州盛产粮米,这是天下人皆知的事情。然而,遂州那边的情况却很是令人恼火。道路年年整修,却总是难以行进。无奈之下,顺明帝只能把眼光放回国内。
  大楚不是没有粮食。尽管国力不如以前,可是大户人家和权贵手中,仍然积蓄了数量惊人的粮食。说什么为国为民根本就是一句假话。这些热眼睛里只有银子。他们消息灵通,早早就得知了北方大旱的消息,于是越发囤积米粮,想要趁着荒年时节卖个高价。
  这些事情,内侍总管东方空已经不是第一次对顺明帝说过。然而,官员勋贵在利益方面连成一体。只要动了其中一个,必定会引发一系列震荡。
  至于遂州……那边的情况顺明帝虽然没有亲眼看到,却也多多少少知道些。道路困难,不过是官员们上下串通一气的说法。若是没有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员权贵手中囤积的大量粮食怎么可能卖得出去?市场就是这样被人为的操纵。前后半年时间,京城粮价已经暴涨了五倍。这还是情况比较好的地方。若是换了北方州县,粮价足足比去年高了二十倍以上。
  为了敛财,官员权贵们根本不会计较百姓生死。反正死就死了,只要在临死前把身上所有金银都拿出来买粮。这大楚天下谁坐还不是一样?都要依靠我们这些官员治理地方。反正,百姓年年死,年年生。今年死得多了,来年多生一些也就补足。
  顺明帝坐在椅子上低头不语,内侍总管东方空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兵部尚书李大人算得上是真正为了国家。无论大旱还是灾民,其实都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是上下贪渎的人太多了,陛下也难以分心。老奴实在是不明白,这些人难道都是吃多猪油蒙住心了吗?难道他们看不出来,这灾民若是啸聚山林,为匪为寇,官员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顺明帝抬起头,用复杂的目光看着东方空,轻轻地问:“照你的意思,也是倾向于把灾民迁往安州?”
  东方空笑道:“毅勇候打下了这么大的一块地方,当然得由咱们楚人掌管。北方州县已经十室九空,若是再没有动作,百万灾民就会活活饿死。在这方面,陛下的远见卓识必定要超过老奴。当然,具体该怎么做,还是得听凭陛下您的意思。”
  顺明帝思考了很久,终于点点点:“传旨,宣兵部尚书李绍明觐见。”
  ……
  李绍明走进勤政殿的时候,顺明帝仍然站在那副地图面前出神。东方空走过去轻声提醒,顺明帝这才转过身来,示意李绍明在旁边椅子上落座。
  简单的言谈过后,李绍明已经明白了顺明帝的意思,还有摆在大楚面前的困境。
  “想要解决麻烦,其实只有一个方法。”
  李绍明直截了当地说:“还请陛下传旨,调毅勇候麾下玄火军进京。”
  话一出口,顺明帝不由得呆住了:“调玄火军进京?为什么?”
  李绍明脸上露出几分苦涩的笑:“现在的情况,与去年不同。北方寒冷,如今虽是夏天,却紧接着即将面临秋收时节。微臣去年和年初和时候曾经连续上过几份折子,请求陛下恩准,由微臣领兵押运粮草和灾民往南而行。只是朝中大臣反对者居多,最后只能是不了了之。陛下,如今的灾民之中,必定有着心怀叵测之人。齐国、魏国、赵国、秦国……这些国家的细作探子无孔不入。有了他们在暗中谋划,灾民数量只会越来越多。照此下去,说不定就会变成席卷我大楚的暴乱。若是不能尽快派出军队,情况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顺明帝虽说有识人之明,可是在这种事情上,的确不如李绍明看得长远。他皱起眉头问道:“即便如此,朕准你带领京师诸营押运灾民即可,为何还要长途跋涉调玄火军进京?”
  李绍明回禀:“若是去年,或者今年年初时节,倒也不用如此周折麻烦。京营官军虽然糜顿,用于押解灾民倒也面前可用。问题在于,去年的时候,灾民数量不过几十万,而且灾情也没有今年这般严重。微臣曾经请教过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农,都说这次旱灾至少会持续到后年,才有可能稍稍缓解。如此一来,我大楚受灾的百姓数量还会更多。即便打开了常平仓,也无济于事。陛下须知,非常时节行非常事。毅勇候麾下玄火军号令严明,乃是我大楚一等一的强军。北方边镇守军必须监视戎狄,不可轻动。毅勇候此次在安州大破越人蛮夷,还占据了奠边等地,想必两、三年内,越人必定不敢叩边犯境。现在,是调派玄火军的最佳时机。只要毅勇候带兵押运灾民,沿途必定安然无事。虽说道路艰难,需要时日甚久,可是只要百万灾民充入安州,对我大楚乃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顺明帝微微颌首。李绍明的话有理有据,其中利害关系,他自己也很清楚。只不过,说到调兵,顺明帝心里仍然觉得困难。因为这种事情绝对不是自己和李绍明在这里说说就能定下,还需要在明天早朝与其他官员大臣一起讨论。想都不用想,此事必定会遭到其他人反对。
  倒不是这些人一心想要推翻大楚。而是上上下下需要平衡的力量太多了。光是遂州那边,就牵涉到朝中十几位一品大员的利益。上一次,杨天鸿在安州强行变更商品价格,就已经在朝中引发强烈不满。顺明帝虽说是楚国皇帝,手中权力却不可能对抗整个文官集团。否则,也就不会在当日杨天鸿得胜进京的时候,暗中命令东方空传旨,要求他扩编部队为玄火军团。
  现在的大楚,已经不是百年之前的大楚。官员勋贵占据了楚国大量资源,也就变相拥有了与顺明帝叫板的资本。即便是在京城,很多事情也要前思后想之后才能裁定。否则,若是政令不当,必定会引发地震般的剧烈效果。
  顺明帝的确是楚国皇帝。可是,没有一支能够真正掌握在他手里,可以自由使用的军队。北面的楚军要防备戎狄,绝对不能动。还有与齐国和魏国对峙,守卫关卡的部队同样也很重要。如此一来,能够调动的军队,就只剩下京师巡防诸营。然而,巡防营的掌控权从来都是抓在楚国勋贵手里。即便勋贵们愿意服从调遣,以巡防营低下的战斗力,贪腐成风的现状,根本不堪大用。
  当日,之所以任命杨天鸿为安州节度使,未尝不是朝堂上的一种权力平衡手段。也只有把杨天鸿封在安州那个偏僻角落里,才不会惹得朝中众多大臣反对。在这件事情上,顺明帝一直觉得愧对杨天鸿,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李绍明看出了顺明帝心中的忧虑。他从椅子上站起,躬身行礼,压低声音道:“陛下,此事并不麻烦。微臣记得,年初的时候,陛下曾经当众应允毅勇候与文媛公主的亲事。现在,算算也差不多到了日子。以毅勇候的聪明才智,想必不难看懂陛下诏书里未尽之意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