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都市言情>明宫小食光> 明宫小食光 第49节

明宫小食光 第49节

  张羡龄笑笑,装作没瞧见他红了的一双眼,倒提起另一件事。
  “我倒有个想法,也许除了立庙追封之外,还有一事能为娘做纪念。我曾听闻,宋朝官家以五百亩官田为养,创慈幼局,收养道路遗弃初生婴儿。樘哥哥之前为娘的亲人预留了八百亩官田的赏赐,也许能以此作供养之资,于广西重设慈幼局,以滋纪念孝穆皇后,使孤儿弃婴有所养。”
  朱祐樘想了一想,点点头:“这确是功德一件。”
  张羡龄见他全然是赞同的神色,又道:“设慈幼局一事,能不能让我来办?从宫中选一些女官、内侍,要他们好好办慈幼局。”
  “我只是怕你累着。”
  “不累,能为弃婴孤儿们做些事,如何会累?”张羡龄惊喜的笑起来,因慈幼局一事涉及宫外,她之前做了许多心里预设,只怕朱祐樘不答应。
  没想到他竟然答应的如此爽快。
  没过多久,朱祐樘便让司礼监拟诏,给官田一千亩为恒产,于广西桂林府设慈幼局,收养孤儿弃婴。
  因是为了纪念孝穆皇后所设,慈幼局的名字直接定为孝穆皇后慈幼局,匾额是万岁爷亲手所写,从京中运到桂林府。
  与匾额一起来到桂林府的,还有宫中的女官和内侍,都是张羡龄千挑万选出来的。
  总领慈幼局事务的女官姓戴,戴女官来到桂林府之后,便严格依照中宫娘娘的手书创立慈幼局。考虑到以后会收养诸多弃婴,戴女官还在当地挑选了一些奶妈,议定了月钱,请她们来帮忙抚育。
  若是有民间之人愿意收养弃儿的,慈幼局会月给钱一贯,三斗米的补贴,确保弃儿能长大成人。
  当地官府早就腾出了一处大宅,清扫干净,以供慈幼局使用。
  万岁爷亲手所题的匾额挂上之后,慈幼局便开始收纳孤儿弃婴。
  当地百姓虽知道有这么一个慈幼局,但都摸不清楚状况,只是观望,没谁把弃儿丢到慈幼局门口的。
  戴女官见此情景,便给从宫里出来的女史与内侍排了班,让他们去陋巷穷户、山野香村处转悠,瞧见弃婴便抱回来。
  几乎隔上十天半个月,就能捡到一个弃婴。
  这些弃婴养在慈幼局中,出太阳的时候,戴女官便让奶妈抱着到前街上晒太阳,也让百姓们看一看慈幼局养的孩子。
  渐渐地,百姓们也知道慈幼局会收弃婴,还会好好照料。
  一天夜里,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单手抱着一个小包袱,摸着黑往慈幼局所在的方向走。离慈幼局还有一条街的距离,他便偷偷摸摸的将小包袱放在了街旁的檐下。
  小包袱里是一个熟睡的婴儿,很小,猫儿一样孱弱。
  男子看了婴儿一眼,走开了,走了没两步,又回过头看一看,重复几回,他的身影才消失在夜色之中。
  第二天清晨,婴儿的啼哭声吵醒了街旁的住户,住户们也吓了一跳,生怕被赖着,忙不迭约上街坊把婴儿送到慈幼局去。
  慈幼局的小女史问清了状况,横眉怒目道:“什么人呐?大晚上的丢孩子,还丢在街旁,不怕孩子冻死吗?”
  戴女官看了她一眼:“没直接扔到粪坑里,已经是仁慈来,抱进屋来看看,对了,是男孩还是女孩?”
  “这还用问?”小女史掀开小包袱看了一眼,冷笑道:“又是个女婴。”
  戴女官摇了摇头,在本上记了一笔,将何年何月所收女婴的日期记下来,以后,这一日就当作是女婴的生日。
  记好了,她又拿出中宫娘娘所写的名谱,给女婴起名。
  中宫娘娘给女婴排了字辈,哪一年收养的,就是哪一年的字辈。至于姓氏,原本中宫娘娘想让慈幼局所收养弃婴,全部随孝穆皇后之姓,但万岁爷说孝穆皇后到底是姓李还是姓纪仍无定论,便让慈幼局诸婴跟着中宫娘娘姓张。
  最后,小女婴的名字便是张蒹舒。
  将这一旬的慈幼局报告整里好,戴女官将其交于东厂番子,让他们速速送回宫中。
  东厂传达消息,一向迅速,甚至比驿站还要快些。
  慈幼局报告送到坤宁宫,张羡龄仔细看了,又欣慰又难过。
  到如今,新成立的慈幼局所收养之弃婴,有八成都是女婴。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这些在慈幼局长大的女婴,她总得给人家寻个前程才是。所幸现在时候还早,能容她慢慢想。
  第64章
  张羡龄把慈幼局送来的奏本放下, 站起来,活动活动颈椎。
  梅香见她休息了,便往茶盏里续了一回水, 轻声问:“田公公新做了马蹄糕, 娘娘要不要试一试?”
  这些天因着慈幼局的事,宫里也多了一些两广的风味, 譬如马蹄、莲藕、茨菇、茭笋、菱角等物,都是两广总督托了人, 走东厂的渠道,将其一并送到宫里来的。
  有些新鲜食材,坤宁宫膳房的田公公不能忍受浪费, 这千里迢迢送过来,若是不好好料理,岂不是暴殄天物。等到年末祭灶,他都不好意思给灶王爷上香。于是拿出看家本领, 做了一道马蹄糕。
  梅香这么一说,张羡龄就想起从前吃过的广式早茶,她还挺喜欢广式的点心, 只可惜现在的两广远没有后世的繁华, 琳琅满目的各色早茶也没有出现, 但马蹄糕之类的传统点心还是有的。
  她点了点头, 吩咐道:“那就拿进来试一试。”
  梅香掀帘子出去,转身端了一个青花白地绿彩云龙纹盘进来。蜜色的马蹄糕,包裹着星星点点的白马蹄, 切分成菱形的小块,一口可以吃一个。软糯而又弹牙,吃起来满口香甜。
  张羡龄吃了两块, 想着等会儿还要用晚膳,便恋恋不舍的将马蹄糕放下,剩下的就赏给梅香等大宫女。
  这马蹄糕着实勾起了她的馋虫,想着中秋快要到了,张羡龄便把田公公叫过来,要他试一试做广式月饼。
  “眼看就中秋了,往年的瓜仁油松瓤月饼我实在吃不惯。田公公,你看能不能试着做一做莲蓉月饼。”
  田公公点头哈腰,笑问道:“娘娘说的莲蓉月饼,是用莲子做馅么?”
  “怎么,田公公没听过莲蓉月饼?”
  张羡龄倒有些意外,这可是广式月饼中最经典的口味,看来此时竟然还没出现,难怪这几年吃月饼全是重油重甜,吃起来极其腻人,和五仁月饼有的一拼。
  她耐心解释道:“就是用莲子和糖水一起熬煮,制成莲蓉馅,做月饼的时候,一定要皮薄、馅多、个小、以口感酥软为佳。除了莲蓉馅,也可以试着做一做奶黄流沙馅。多做几个,若是味道好,中秋宴上也可以给其他老娘娘们送一份。”
  正说着话,外间有人通传,说是邵贵太妃宫里的管家婆过来了。
  请进来之后,邵贵太妃宫里人笑着奉上一份请帖,道:“如今秋日,正是螃蟹肥的时候,我们三公主闹着要吃螃蟹,邵老娘娘经不住她念,便特地命内侍出宫采买一大框螃蟹,吩咐宫人料理着吃。想着明日是日曜日,三公主不必上学去,便想请中宫娘娘一起饮酒吃螃蟹赏桂花,不知娘娘是否有空闲。”
  张羡龄起身笑道:“若是旁的事,或许没时间,但吃螃蟹总是要挤出时间来的,我明日一定去。对了,娘子既然来了,便带一份马蹄糕回去,也给邵老娘娘、三皇妹尝个鲜。”
  她如今与邵贵太妃母女关系倒很不错,邵贵太妃又一向聪慧,若是把慈幼局之事拿出来与她商量商量,说不定有什么启发。
  次日是个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张羡龄换了一身应景的豆绿色桂花纹缎短袄、鹅黄宝兔织金襕裙,狄髻上簪一枝玉兔捣药玉钗,便往邵贵太妃宫里赴宴。
  邵贵太妃宫中倒很热闹,三个公主都在,亲王们却没那么幸运,依旧在上学。
  膳桌便摆在檐下,殿前正有两株桂花树,花香馥郁,风一吹,便有细碎的桂花瓣纷纷掉落,正是良辰美景。
  德清公主捧着一小壶桂花甜酒,殷勤地给张羡龄斟上一杯酒:“皇嫂你尝尝这酒,是我和母妃一起酿的,配着螃蟹吃正好。”
  这酿的桂花甜酒果真不催,酒味并不浓厚,入口甘甜。张羡龄喝了一口,便摸摸德清公主的毛茸茸的小脑袋,赞了她一句。如今德清公主也开始留头了,时间不长,因此头发才初覆额,特别好玩。
  螃蟹端上来,一个比一个大,同时送上来的还有一套银制的蟹八件,锤、镦、钳、铲、匙、叉、刮、针,依次摆在茶盘里,跟做手术一样的架势。
  张羡龄选秀之时,自然是学过如何用蟹八件吃螃蟹的,这种吃蟹的方法很斯文,被称作“文吃”。但是张羡龄嫌麻烦,往年她私下里在坤宁宫吃螃蟹,都是采用“武吃”,讲究的就是一个吃得痛快,用手撕,用嘴咬,管他好不好看,能吃到蟹肉才是真理。只是此时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然不能如此放肆,她还是规规矩矩的拿起了一个腰圆锤,在蟹壳处轻轻敲,敲松了之后再掀盖。
  她许久没这样文吃螃蟹,是以动作有些慢,还在用签子剔蟹肉,身旁的邵贵太妃已经将螃蟹完完整整的拆卸完毕,蟹肉蟹膏拆得干干净净,蟹壳各部位却依旧分明,张羡龄几乎怀疑,若是把蟹壳拼回去,一定能拼成一个完整的螃蟹。
  这吃蟹的本领,当真没话讲。
  邵贵太妃将螃蟹拆完了,却并不急着吃,她将一盘蟹黄蟹膏挪到德清公主面前,先紧着养女吃。
  “你年纪小,螃蟹虽好吃,却不能贪嘴,吃两个也就罢了,仔细肚子疼。”邵贵太妃叮嘱道。
  “知道了。”德清公主仰着一张小脸,笑容灿烂。
  张羡龄笑看她们母女俩说话,也将自己的这一个螃蟹拆完了,再缓缓地吃。风雅是风雅,但真要张羡龄选,还是武吃螃蟹来得肆意。
  吃完螃蟹,宫人端来紫苏叶汤,请诸位娘娘洗手。
  洗手毕,公主们在殿后的游乐场玩耍,张羡龄与邵贵太妃闲坐在游廊上,吃茶谈天。
  她将慈幼局如今的情形简要的讲与邵贵太妃听,又说了自己想为慈幼局孤女谋出路之事,问一问邵贵太妃的想法。
  邵贵太妃听完,沉吟道:“慈幼局孤女,若长大成人,多半也能嫁人,嫁人之后自然算有了归宿,娘娘若烦心这个,不若私底下使冰人常常往来于慈幼局,做媒保婚。”
  “我并非指这个。”张羡龄正色道,“我是想,在她们未嫁之时,乃至嫁人之后,能否给她们一个安身立命的法子。就是走贩卒夫亦可挣钱,她们也该有个进项,能凭本事吃饭。”
  让女子不管嫁不嫁人,都能有安身立命的本事?邵贵太妃一时语塞,说实在的,中宫娘娘这想法委实超出了她往日之所学,乍一听,还有些荒唐。
  可邵贵太妃仔细想了想,才领悟过来这话的深意。
  她秀眉紧蹙,叹了口气:“谈何容易,且让我好好想想。”
  静了一会儿,邵贵太妃又道:“我幼时长在江南,听说松江府等地家纺户织,远近流通,有些丈夫一年躬耕之收入,甚至比不上妻子一月纺织之获。是以松江多悍妇,江则新安为甚,闽则浦城为甚。甚至有妻宣言:‘夫之无奈我何’。”
  张羡龄原拿着一块马蹄糕吃,闻言,笑了起来。若有机会,她倒想到江南去与这些悍妇结交一番,河东狮总比任人摆布的金丝雀过得顺心些。
  她忍着笑道:“若是这样讲,纺织业倒真是个出路。”
  不过小门小户自己纺织,到底规模有限,她得好好考察一番,看能否将织女们组织起来,最好能办一个纺织厂。
  接下来几日,张羡龄没处理宫务的时候,便在琢磨纺织业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大兴纺织业,织机必须得有进步。张羡龄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就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改进纺纱机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可惜的是,张羡龄单知道珍妮纺纱机的标志性地位,但她并不清楚珍妮纺纱机的构造,其实她连如今大明通行的纺纱机也未曾用过,于是极其痛苦,就好比考试之时遇到了原题,却忘记了那道原题的解法。
  实在难受。
  她命宫人弄来一台织机,摆在坤宁宫的一间房里,朱祐樘看见了,还有些奇怪。
  “笑笑怎么忽然想玩织机了?”
  “不是玩。”张羡龄一本正经道,“我这是在进行伟大的发明创新。”
  朱祐樘虽然习惯了她的妙语连珠,但听着还是想笑:“原来如此,我倒很期待。”
  研究了一周之后,张羡龄放弃了,单凭她的想象力,单打独斗不知道要多久才能把珍妮纺纱机给造出来。想了这么久,她唯一回忆起来的就是英国的那位老兄造珍妮纺纱机的故事,据说他回家时不小心碰到了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却惊奇的发现倒在地上的纺纱机竟然还在旋转,受此启发,他便灵机一动造出了珍妮机。
  她把沈琼莲召到坤宁宫,问:“宫里可有精于纺织之人。”
  沈琼莲思量一下,答道:“自然是有的。尚功局的司制女官,便是专掌衣裳裁制、缝线之事,于织造一事上颇有所成。司制女官所管辖的宫人,往常是在蚕池纺纱刺绣的。”
  “那就让司制领着几个熟练的纺纱宫人,来坤宁宫见我。”
  尚功局如今的司制女官名为安锦,听说中宫娘娘传唤,忙点了七位纺纱宫人,梳洗一番,直奔坤宁宫去。
  平日里中宫娘娘要裁什么新衣裳,都是直接和身边的大宫女说,再由大宫女传到到尚功局。是以安锦来坤宁宫来坤宁宫的机会不多。
  踏进坤宁宫的殿门,安锦颇有些忐忑,连走路的脚步声都比日常的要放轻了不少。
  等进了一间暖阁,安锦领着一众纺织宫女请安,才行完礼,中宫娘娘就让她们上前来。
  中宫娘娘的宝座之前,摆放着一台织机。中宫娘娘起身走到织机旁,道:“你们好好看着。”
  说着,她就将织机往地上一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