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汉贵女> 汉贵女 第320节

汉贵女 第320节

  然而,在短暂这样想之后,他又会迅速地丢掉这种想法…他很清楚,陈嫣这上面的独特也是她的吸引力之一。说来这或许是个相当吊诡的结论——无法轻易得到,这反而让陈嫣保持了更多的吸引力。
  不管多么的吊诡,这是确实存在的道理!
  “是大好事!”陈嫣笑着讲信件叠好,交给婢女。然后才对刘彻道:“我的海船抵达了红海,一队人在埃及上岸,带着货物去了罗马…还记得吗?就是嫣与陛下说过的大秦,如今这队人马已经回来了!”
  刘彻听她说起‘大秦’,很多事情一下就记忆起来了。陈嫣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海外的极大兴趣,关于极西各国更是如数家珍!有的时候刘彻都不知道她从哪里知道这些的。要知道对于极西之处的国家,国内能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
  因为两方相隔太远,大多数消息都是从中间商那儿得知的。这些连接东西方商路的商人到底在言谈之中说了多少假话,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而就是这种不知道真假的零碎言语,也是少的可怜的。
  关于这一点,从罗马被称为‘大秦’就能看出了…而陈嫣就偏偏一口称呼人家作‘罗马’。
  陈嫣对罗马很多东西都很推崇,特别是‘百工技艺’这一块儿,简直赞不绝口。另外,也对罗马的一些先贤有很不错的评价——刘彻甚至感觉到,陈嫣似乎觉得大汉之下就是罗马了,至于当时还让大汉觉得喘不过气来,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匈奴,她反而是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
  光凭这一点,就足够刘彻对这个‘罗马’印象深刻,即使是多年以后的今天提起,依旧记忆犹新。
  然而要让陈嫣来说,她当然会对匈奴不以为然,对罗马推崇备至。虽然她常常告诫自己,不能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待这个时代的许多东西。但某些时候她无可避免地还是要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看这个时代的许多存在。
  有些事情,已经是一种习惯了,不是说扭转就能扭转的。
  对于‘陈嫣’来说,匈奴是必然要被打败的,就像那些在他之前在他之后都威胁过中原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样…或许在漫长的历史中,北方游牧民族胜利过那么两三次,但那无损陈嫣的自信心。
  毕竟,以武力征服了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如果真的想统治中原,最终还是得接受中原的一切。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说北方游牧民族征服了中原,应该反过来说是中原文明驯服了北方游牧民族。
  而罗马,虽然罗马在后世的地位有些被过分神话了,如果不是西方文化的强势,罗马可能不会被拔高到那个程度。但就事论事地说,罗马即使褪掉那层光环,也是非常厉害的!
  后来近代西方搞文艺复兴,复兴打的也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招牌,由此可见人家确实是有点儿东西的!
  罗马的自然科学启蒙就做的很好了,虽然在最开始的时候这并不能帮助西方人在应用科技方面超过东方,但却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不俗的基础。
  另外,哲学方面的研究也很不错…倒不见得比华夏好,但他们那条路也确实有自己的优势——华夏这个时候虽然没有正儿八经称为‘哲学家’的人,或者称为‘哲学’的学科,但却并不缺乏实质上的哲学。事实上,读过古代经典的就知道了,先贤的哲思在古代著作里到处都是,只是无人将其总结起来而已。
  罗马的农业也很值得学习,华夏的古代农业以精耕细作闻名,但这个时候还没有真正开始精耕细作,所以和同时代的其他文明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相反,这个时候的罗马的庄园经营思路很值得华夏这边借鉴,人家和华夏的庄园经营走的似乎不是一个路子。
  罗马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伟大‘遗产’…正是这些,让罗马在全世界人眼中都成为了不得不看重的存在,陈嫣也不例外。
  “听你说过许多回‘罗马’了…”刘彻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叹了口气:“十多年前朕也曾派遣许多年轻人出使西域,希望能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如今数年不还,想来是再不回来了…若是这些人一直往西走,说不定也能抵达罗马…”
  陈嫣知道刘彻说的那次出使西域是怎么回事,这件事可是大大的有名!不为别的,就因为这次出使西域里面的正使是个年轻人,他的名字叫做‘张骞’。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此人在历史中的地位,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在这一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他确实吃尽了苦头,但最后以绝对的幸运返回了长安——往来于通往西域之路的商队,每年都要失踪不少,为什么会失踪,大家都是心中有数的。而出使的队伍是在出使的过程中遇到事了,最后近乎于全军覆没!这种情况下他都能全须全尾地返回长安,这不是幸运,也实在没有其他的理由可以解释了。
  陈嫣其实并不知道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的时间,而在其他人看来,出使十多年都杳无音信,除了凉了也找不到其他的理由了。
  刘彻如今这样想,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不过真正说起来,他也不依赖张骞出塞联系大月氏等西域受到匈奴压迫的小国和部落了。真要是依赖那边的利好消息,张骞没有消息,就应该接连派出使团,并且等到里应外合的可能才对匈奴出兵。
  现实就是,在张骞出塞之前,刘彻就策划了和匈奴的战争。联系西域,很大程度只是一种补充。有的话自然能锦上添花,没有的话也不耽误,总不能没有那群屠户,大汉就要吃带毛猪了。
  相比起刘彻,陈嫣反而还觉得张骞有回来的可能性。虽然她也担心蝴蝶效应之下,历史上出使西域的张骞可能已经遭遇不测,但历史按照惯性走下去,也不是不可能啊!
  不过陈嫣也不会把这个可能性说出来,毕竟没有拿得出手的理由。
  刘彻也就是感慨一两句,对于张骞这个人他还是有一点儿印象的——当年出使西域的使团是向天下发榜征集出来的,一般人视此畏此艰途,默认此去就是九死一生,根本就是避之不及!而如果通过强制命令做事,估计消极怠工之下也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只能通过发榜的方式,召集一些热血青年做这事。
  也幸亏是这样,不然张骞也做不到使团的正使…他那个时候多大年纪?这个年纪的年轻人,又没有任何官场履历,往祖上数,也不是官n代、富n代。别看出使西域这件事是大家避之不及的,但人家级别也是在那里的!跨过这么多的障碍做到这个位置,靠的就是他敢拼一把!
  若是出使西域的事情出了意外,他的性命就交代了。若是事情成功,回来之后他记头功,朝廷自然会有回报——事实上,历史上是真有回报,他封侯了!可以说这豪赌一场,他赢了。
  不过,能做这种把性命压上去的豪赌,本身就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如果有人做出这样的事,旁人都要高看一眼的。当时的刘彻看张骞,在他身上看到了属于年轻人的热血…刘彻那个时候自己也处在那么个时期,是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的。
  如果张骞能够带着功劳回国,他是很愿意培养一下这个年轻人的,至少比朝堂上不少他看不顺眼的、尸位素餐的老家伙强!在刘彻眼里,这些人都是庸碌之辈,什么时候还抱残守缺。
  他简直不能相信,被匈奴羞辱了这么多年,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主和!站在刘彻的视角,他是无法理解这些人的顾虑与思考方式的——人类就是这样,总会以为自己的一套就是天经地义,很难理解不同环境下诞生的另一套。
  刘彻虽然是千古一帝,但在这种问题上他表现的并不比普通人好多少。
  “‘大秦’,朕是说‘罗马’,你的人在罗马得了什么好处?”刘彻并不在意陈嫣在海外得到了什么,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华夏人来说,中原就是世界的全部的,最对就是知道中原周边的一些国家,比如匈奴,比如南越之类。至于再往外的世界,那就是一片空白了,提起来甚至没什么概念。
  刘彻在这方面的概念比普通人清晰,至少走西域那一线的大概情况他是知道的。一方面,如今依旧有不少商人往来于这条线路(比不上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的规模,但也很多了)。另一方面,这些西域国家就是匈奴的自留地!
  匈奴左贤王负责的是对汉这一块得到‘业务’,匈奴右贤王负责的就是对西域小国的‘业务’了。对大汉,好处是大汉这个国家足够大、足够富,做成一笔生意那就是大生意。而且薅羊毛也从来不担心薅秃了,因为国家够大,自愈能力够强!
  而对西域各国,就是另一套了。西域各国,甚至包括一些草原上不属于匈奴的游牧民族,匈奴都是很直接地‘欺负’。因为匈奴相对实力太强了,所以这种欺负西域各国也只能默默承受。
  欺压西域各国对于匈奴来说是很舒服的事情,唯一的问题是国家小,财富也就少了,就算都乖乖上供,单个来看也没有过多的油水。甚至有一些小国势力比较强的,还会抵抗。虽说这种抵抗基本上都是失败告终,但对于匈奴来说,摆平这种反抗的支出都要高过收益了,实在是不划算呐!
  然而不管又不行,只要不管,其他的国家就会有样学样,那样西域的秩序才真会乱了套呢!
  对于匈奴来说,西域是生存的本钱,大汉是富足的资源包。活下去靠西域就好了,但想要活得好,就得从大汉身上想办法。
  所以,除了左贤王以及左贤王的铁杆以外,匈奴一直以来的战略都是西域重于大汉的——大汉大多数人都不明白这一点,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以为这个世界上就是大汉和匈奴两虎相争。
  刘彻是皇帝,视野要开阔很多,自然对这方面很了解。
  然而也就是这样了,离开周边一圈,远离所了解的西域,再外面的世界,刘彻并不见得有多少概念。对于罗马,他也就是陆陆续续从陈嫣这里了解到了一点,但也没把这当回事儿。
  毕竟那离大汉实在是太遥远了,遥远到几乎可以当对方不存在——罗马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当他的存在对大汉几乎没有任何影响,那么他对于大汉来说就和不存在没有什么分别了!
  陈嫣想到信上说的,有很多罗马的书籍、罗马的植物一起被弄了过来,就满心欢喜。这些去罗马的人并不能翻译罗马的书籍,植物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其价值,所以带回来的东西在信上也说不清楚,一切只能等陈嫣亲眼看到东西再说其他。
  然而就算是这样也足够陈嫣乐了!因为就算陈嫣还什么都没有看到,也能够推断出有不少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哪怕是没有人类文明的地区,都很少是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事物的!
  只是一种‘特产’,说不定就蕴含了极大的价值!
  而像罗马这样已经有了相当人类文明的地区,产出只会更丰富!就算商队错过了一些东西,带回来的好东西也不会少。
  “有许多罗马先贤的书籍,另有一些罗马的花木、稻麦、蔬果种子、幼苗…”陈嫣说起这些的时候,心里已经在算计着如何开发出这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了。
  书籍首先要进行翻译…她自己并不懂此时罗马使用的拉丁文,而在这个时代想进行这方面的学习也非常困难。直到三四年前,海运号在西亚那一块搞到了不少希腊、罗马奴隶,其中甚至有一些知识分子,这才有了转机。
  这些人被送到了不夜,除开死在路上的,也有几十个人,其中学者十几个…都是战争沦为奴隶的,原本他们能成为学者,至少都是自由民阶层了。
  这些学者,以及其他奴隶中有语言天分的,在路上通过海运号雇佣的中亚‘舌人’,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话。来到不夜以后,继续进行语言上面的教导,如今大多数都能说汉话、用汉字了,至少日常交流和书写没问题。个别厉害的甚至和一般的大汉读书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口音什么的可以听出是外国人,但是无伤大雅。
  这些人可是陈嫣的宝贝!一方面,日后还有从罗马来的学者、工匠等陈嫣需要的人才,就得靠他们教学语言了。另一方面,翻译希腊罗马的书籍,也得靠这些人。
  当然,陈嫣也有打算让汉人向他们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字,现在正在做呢!只不过除了海运号的人以外,一般人对于学习这个兴趣真的不大。学这个花费的精力多,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学点儿别的,得到的回报可能更多。
  无法,陈嫣只能让一些年轻的奴婢去学,这些人自然是陈嫣说什么就是什么。
  陈嫣自己也有学习 ,只是学的非常不顺利,她本来就对‘外语’有阴影啊…只能说,陈嫣最近有一搭没一搭学着,总算没有完全放弃。
  刘彻听陈嫣说这些,本没有将其当回事,听起来就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有些植物的种子、幼苗还真不能小看!他这个时候就想起了陈嫣弄的棉花!
  此时,距离棉布出现在大汉不超过十年,棉花也是差不多的,而棉花真正成规模经营,更是时间很短。然而就是短短几年功夫,棉花却有了席卷之势。
  整个齐地在陈嫣的影响下,大量的田地都种上了棉花。事实上,如果不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说不定棉田会更多!毕竟只要不傻的,都能算出棉田比粮田要赚钱!或许自耕农、小地主还要考虑自家吃饭的问题而种粮,但对于大地主来说,逐利是必然了,这事儿根本没得考虑啊!
  而这股种棉花的风潮还在迅速南下,在徐州、扬州不少郡县都扎下根来了!如今青、徐、扬三州最好的生意之一就是种棉花,基本上是产多少就能卖多少。今年的棉花才收上去呢,棉花商人就来下来年棉花的定金了!
  在这上面也是陈嫣开了个头,当年她最开始在收蚕丝等生意上用上了给定金的策略,大家不得已,也只能跟进,不然的话就绝对竞争不过她了。不过真的用上给定金的策略后,他们也渐渐体会到了这一招的好处。比如,定金在降低了生产者的风险之后,其实也降低了他们的风险,还让他们对来年的供应量有了更具体的预估。
  另外,这也算是给生意制造了一个并不算低的资本门槛,出不起定金的商人,基本上就被拦在门槛外面了…而这对于事先已经占好位置的商人来说就很安逸了。
  在这上面,人类也是逃不过‘真香定律’的。
  后来,这种下定金的方式延续到了不少领域。而且现在的棉花供需就是典型的供不应求,为了收到更多的棉花,保证不会被别人抢走自己的‘供应商’,下定金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徐州、扬州这些地区,非常有意思。一方面整体来看是地广人稀,应该不存在人地矛盾。如果不考虑到越南方的地区发展程度越低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说是过的很舒服了,至少比中原地区的农夫过的舒服。
  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徐州、扬州其实是地少人多的代表。
  这是因为这些州看起来地盘非常大,然而实际上已经开发的地区很小!绝大多数人都聚居在极小的、已经开发的比较成熟的地区,这样看来,人均耕地就很有限了,特别是更南方的扬州,这个问题非常严重。
  之前做甘蔗种植园的时候,因为甘蔗利益的推动,北边的有钱人和南边一小部分土皇帝联手推了一波甘蔗园,开发了一批未开发的土地。土地开发之后就想办法弄人过来种甘蔗,一般都是奴隶和破产农民。
  然而奴隶和破产农民始终是少数,这些人还在本地居民身上想办法。相比起背井离乡的中原地区百姓,雇佣本地百姓是既经济又容易进行的操作。
  甘蔗种植园已经将这一波人口吸纳地差不多了…毕竟是公元前的西汉,人口规模就摆在那里,也不能要求太多了。
  而现在又引入了棉花…这个时候大家发现,难受的不是没有赚钱的生意,而是明明有赚钱的生意,却偏偏缺人!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个问题,棉花在南方的席卷之势会更加夺人眼球。
  而对于南方的甘蔗种植园也好,棉花园也罢,朝廷都是支持的,甚至会帮助经营者们弄到更多的人过去种甘蔗、种棉花,这个过程中甚至有不少并不那么光明的手段,带有胁迫性质的南下早就不是新闻了!
  朝廷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为了帮商人,朝廷是为了帮自己——这几年加税严重,破产农户已经很不少了,有甘蔗种植园和棉花园这个泄洪区,吸纳破产农户,让他们有个去处,有一条路可走,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很大好处的。
  而且甘蔗田、棉花田都是立足于土地的农业生产,每年产生的赋税也是一点儿不少地上交了的(这个时候的商税简直不值一提,国家不重视,收取的比例很低,农税占据了绝对的主力)。
  开发南方的土地,这就等于是扩大税源啊!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过去,中原地区开发南方的动力不足,就算是朝廷想要南方的生地变熟地,也不可能搞强买强卖。现在受利益驱使,商人、贵族们不少都自己花钱去开发南方了,国家自然是乐于配合着做点小工作的。
  更何况也不白做,给自家的棉田、甘蔗田弄到了人,经营者也会投桃报李。朝廷本身能不能得到这份好处是说不定的,但对于经手的官吏来说,他们是吃饱了!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甚至动力更足!
  另外,也说不清楚是好是坏的一个影响,奴隶贸易更繁盛了。
  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算是必然选择。现在相比过去,奴隶市场暴涨!过去,有技能的工匠、长得漂亮的歌姬舞伎,都是奴隶市场上的抢手货,价钱也体现了他们的稀有程度。
  现在,这些奴隶依旧相比别的奴隶价格遥遥领先。但普通的奴隶价格提升很快,过去这种普通奴隶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根本卖不上价。现在,若是价格不合适,奴隶贩子立刻就打包卖到南边的甘蔗园、棉花园。
  对于南方的甘蔗园、棉花园,想要得到奴隶,根本不能只靠钱,他们得用糖和棉来交换。和奴隶一样,这也是现在最紧俏的商品,同样不能单单以钱来衡量。想要大批量地交易,光是钱是不够的。
  奴隶贸易本身对于大汉的百姓来说,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穷的要卖身的就是那些人,并不会因为卖身价涨了许多,原本不卖身的人也卖身为奴了。或许利用债务之类将一些人变成奴隶的黑色手段会因此多一些,但这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流,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非常有限。
  奴隶贸易真正冲击的是大汉周围的国家。
  首先就是匈奴…首先,匈奴过去很少和大汉做奴隶交易。第一是用不着,大汉没有那么大的奴隶缺口,还需要从匈奴进口。第二,匈奴不乐意!奴隶对于匈奴和对于大汉的意义完全不同。
  大汉有奴隶,但大汉并不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中差别还是很大的,而最显著的一项就是劳动的人口,大汉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奴隶占比很低!自耕农和佃农是绝大多数,而就算是佃农也并非奴隶!
  直接的结果就是,大汉的国家维持并不依靠奴隶!
  匈奴则不同,整个国家更偏向古老的奴隶制。匈奴人本身的职业是‘战士’,虽然也会有自己放牧、自己生产食物,但那都是不用打仗的时候对自身劳动力的利用。而真正进行生产的是属于这些战士的奴隶!
  在这一点上,游牧民族是一脉相承的,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的女真族,就是后来建立了清朝的那个,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规模那样庞大的‘包衣’。对于他们来说,奴才就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打仗就是为了抢地、抢人口!
  每次打仗都像是一次生意,这就是他们的职业。只要打赢了,每个战士就可以得到相对应的土地和人口,这些人口会在这些土地上为他们生产。无论是放牧还是种田,总之就是供养他们。
  中原文明肯定觉得北方游牧民族这是抢劫,但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真不这样觉得,这完全就是他们的生存方式啊!这就像是大自然中的猎食者不会觉得自己捕猎咬死了一只羚羊有什么问题。
  这种认知前提下,匈奴怎么可能会向大汉卖奴隶呢!
  然而,旧有的一切都是用来打破的!别以为人类很聪明,如果真的那么聪明,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出现利令智昏、杀鸡取卵这样的蠢事?
  对于匈奴来说,卖奴隶就是杀鸡取卵,但原本不做只是因为利益不够而已!一旦好处给到位,他们是会被好处冲昏头脑的!
  比如说这个冬天非常难熬,如果过不去这个冬天,就算留下所有的奴隶又有什么用呢?首先要把眼前的难关对付过去啊…就和中原地区的土地兼并一个套路。这种情况下,奴隶被大贵族卖走,然后大贵族和大汉这边的奴隶贩子交易…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
  至于匈奴之后会缺少奴隶…那就打仗吧,就算现在的大汉越来越不好惹了,西域还是自家自留地的。而且草原上还有一些小的游牧部落,他们也不是匈奴人,把他们变成奴隶补充也不错——其实匈奴内部自己也不团结,匈奴只不过是许多部落的总称而已,各个部落缺奴隶了,内部冲突一番,死道友不死贫道,这样的事往年灾年难熬的时候又不是没做过!
  只要把握好尺度,不被王庭抓典型,什么麻烦都不会有!
  如今大汉和匈奴打仗越来越占优了,这也有利于匈奴奴隶引进——打赢了肯定是有俘虏的。俘虏的处理办法有很多,直接杀了报战功可以,送到长安献俘,然后再由皇帝下旨或杀或赦也可以(杀了是扬威、复仇,赦免则是体现仁德,总之都有话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