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科举为官指南> 科举为官指南 第17节

科举为官指南 第17节

  怕水会弄到考卷上,杨云清他把白布小心放回去后,将手擦干了之后,才敢去碰考卷。
  考卷上的第二道题目看起来非常简单,只有四个字,题目是:“不以规矩”,但是事实上,往往题目字越少,它能提供的信息就越少,题目也就相对越难。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杨云清稍微思索了一番,就很快从脑海中筛选出了这四个字的出处。这个题目:“不以规矩”选自《孟子·离娄上》,它的原文为:“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师旷之聪……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思考了一会,杨云清很快就找到了落笔之处,他直接抓住原文中的“明”和“巧”展开论述,然后直接以“规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与巧矣”此句巧妙破题,直接点了题目:“不以规矩”四个字,说道为什么有人会“不以规矩”呢无非是靠着自己的“明”和“巧”罢了。
  接着在起讲之中直接开始分析规矩:“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曰舍旃也”其中“舍旃”就是“舍之”的意思,但是考虑到声调的问题,杨云清直接用了“舍旃”。
  然后杨云清又用了些排比,来强化自己的观点,大概意思就是: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作为一个在现代经历过高考,写过无数篇议论文的人来说,这个八股文也和现代议论文有些地方是类似的,所以后面杨云清又笔锋一转,按照他高中语文老师讲的,搞了反面论证,接着又用了一个假设论证将文章思想推入了一个高峰,“诚如是也,则必有以代规而后可……虽明与巧有出乎规矩之上,如规而不规何如矩而不矩何”
  最后结尾来个总结,如此一篇文也就算是作好了。花费了一会时间改了几处词句,杨云清便没有犹豫,直接将这个第二篇文章誊抄到了考卷上。誊抄完之后,这个时候,才刚刚过了中午没多久,大概是一点到两点之间吧,现在杨云清他也只剩那最后一首诗了。
  这次杨云清就随手拿了考篮之中早已干了的白布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然后就直接看向最后一个题目了。
  最后的这个题目是“赋得‘云补苍山缺处齐’,以五言八韵为限,”,一般来说“赋得”都是摘古人诗句为题,然后要求考生借此作诗,但是杨云清他自从穿越过来之后,为了弥补自己在作诗这方面的不足,各种诗集几乎都看遍了,但是这句诗他是闻所未闻,这种情况下,杨云清怀疑这句诗要么是出自某一孤本或者珍藏的典籍,要么就是这个出题者自创的。
  这也不怪杨云清猜测如此大胆,毕竟科举考试中啥情况没出过?还好杨云清他此类诗还算精通,看完题目之后也没有被难住,心里推敲了一会,然后写道:“几处岚光缺,秦苍指顾间……”
  写完之后,看了一会,发现也没有什么好改的,于是就直接在考卷之上写了。
  写完之后,杨云清一点都不想继续待下去,赶紧利索的收拾了一下东西,直接摇铃交卷。
  杨云清出去的时候,刚好遇到了巡考的学政周大人还有陆知府。既然已经遇上了,自然也不好躲过去,杨云清他便拱手冲二位大人行了个礼,因为现在正在巡考,二位大人自然也不可能和杨云清这个考生谈论,所以就稍微点头示意了一下,就继续走了。
  这样也正和杨云清心意,不用被叫过去谈话,所以他见二位大人走了过去,就加快了脚步,好快点从贡院里出去,回到住的地方弄点水舒舒服服的洗个澡,凉快一些。
  杨云清回去是舒服了,洗完澡躺在藤椅上拿着一本前朝大家写的散文集悠闲的看着,四书五经还有那些试题都被放在了一边,他也就当是放松了。但此时贡院里还有的考生看到那最后一题的题目,正在那抓瞎,怎么都想不到那句诗出自哪里,出于谨慎,死活不敢下笔,在苦苦思索着。
  第36章 考察过了两个时辰左右后,……
  过了两个时辰左右后, 王向松和李高朗也相继回来了。王向松还罢,这次发挥虽然没有超常,但是也还算稳定, 也还有一点考中的把握, 但李高朗面色就有些不好了,看上去有些失落。
  “云清, 这次那句诗你知道他的出处吗?”李高朗一见到杨云清就上前问道。路上的时候,他遇见了王向松, 两人也交流了一下, 只是两人都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 所以李高朗才想着问一下杨云清, 看他知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接着就把他关于这句诗出处的猜测说了一下。
  “啊!你也不知道呀!当时我还以为就只有我自己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急的不得了, 想了好长时间,最后时间有些不够了,我才匆匆忙忙的作了一首诗上去。”李高朗有些沮丧的说道。
  这个时候杨云清听完李高朗的话, 也不知道该安慰什么好了。每年的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没有一个固定的限制,所以出卷的考官很多时候都会有这种令人意外的操作。就像今年这次, 估计大部分考生都不知道这句诗的出处, 但是也总有些人就算不知道也能根据这句诗作出一首好诗来。
  最后他只能对李高朗说道:“也不用太过担心, 这次说不定和你一样的人也有不少, 这种情况下, 若是你前面两篇文章做得好, 最后也能和其他人拉开一点差距。”
  之前杨云清他的得到这那几本书都让李高朗王向松抄了一份去, 里面可谓是各种类型的文章基本都有,之前几个月他们和他一样,也认真钻研了一番, 这样一番下来,杨云清觉得对他们的作文水平肯定也会有些帮助,若是这次李高朗的前两篇文章做得好了,也未必不能挽回自己的劣势。
  好在李高朗天性乐观,也就沮丧了一会,很快心情就恢复到了平常的样子,接下来的时间就用来继续发奋努力,准备覆试了。
  而此时贡院里,以学政周大人为主的一系列官员正在阅卷。为了防止有人请人代考,学政还必须派人去调阅考生县试和府试的答卷来对比字迹,所以阅卷速度也有点慢。
  阅卷的的时候,凑巧学政周大人就拿到了杨云清的那份卷子。作为出题者,周大人很能明白自己出的题目的难度,所以对考生们的答题情况判断的十分准确。
  拿到杨云清这份考卷的时候,看到第一题截搭题的文章,他就发觉这个考生文笔十分老练,这篇文章作的十分顺畅,等到看到第二篇的时候,通篇读下来后,他就更是对这篇文章满意至极,破题、承题还有后面的入题都十分精彩,里面的观点更是绝妙,用词也是讲究至极,令周大人不禁拍案叫绝,可惜暂时考卷糊名,就算他是学政也要等到阅卷结束后才能知道这份考卷的主人是谁。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子就算放到才子如云的江南那边,也能算是拔尖的了。
  而后面的那首诗,诗题“云补苍山缺处齐”本就不是古人的诗句,而是周大人早年自己作的诗,当然诗仅在几个同僚之间流传,不过放在这里做考题也是够格的,所以对于这次所有考生诗作的如何,他最有发言权。但最后周大人看完手里这份考卷之后,也不得不称赞一句诗作的:“格律精细,寄托遥深”。虽然阅卷还未结束,但在周大人看来,院试案首最后十之八九要落到此子手中了,只是不知此子是否是之前陆知府所说的那个有望拿到小三元的小少年杨云清呢。
  几天之后,正场阅卷终于完成了,不过这个时候并不会发案,也就是放榜,只是会公布正场录取者覆试的考号,等到覆试以后才会发案,公布录取秀才的名单。
  一般来说,到了院试之后,正场淘汰的人一般不多,大多数人都能进入覆试去。杨云清三人这次自然也在此列,得以继续覆试。
  覆试考的是一文一诗,比起正场可以少作一篇文章,不过难度自然是比正场难一点,时间也照例是一天,傍晚的时候必须交卷。
  虽然覆试的题目有些难,但是杨云清拿到手之后并没有感觉到太大的阻碍,虽然比起正场多用了一些时间,但是比起大多数人,他写的也还算是快的了,离结束时间大概还有一个多时辰的时候,杨云清就交了卷出去了。
  因为院试一般是五日左右后放榜,所以接下来几天他们也能放松一番,毕竟考完了就算再为其伤神苦思也无济于事。
  不过接下来几天,他们三人的日程各不相同。李高朗打算在府城好好玩几天,把上次来的时候没有去过的好玩的的地方都去一遍,而王向松,他在这边发现了一家书肆,里面的书籍比祁县多多了,种类非常多,连一些偏僻冷门的书籍都有,所以王向松打算这几天去这家书肆多看几本书。至于杨云清,他要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
  他之前开办工厂的目的,就是想要给这个时代像崔花一样命运的女子一个走出家门的机会,她们只有可以经济独立,才能挺起腰板,在家里有一份话语权。只是只靠杨云清一人,他也只能在祁县这个县城里做出一点改变,大周朝的其他地方,他依旧是无能为力,当然或许以后等他步入朝堂,经过多年晋升,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他才可能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当中去,但那样时间太久了。
  杨云清他经过多日的思考之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决定暂时先在徽州府六县开办工厂,之后一步步的扩展到其他地方。当然,这些不可能让他一个人完成,他这次在祁县正在建造的这个工厂,就已经花了这几年来赚的大半积蓄,他剩下的银子不足以支撑他在最近两年之内,再次开办一个差不多规模的工厂。
  而目前杨云清开的几家店铺中卖的啤酒、葡萄酒、奶茶、冰激凌、双皮奶、面包等各种东西,至今还没有人研究出来他的方子,至于肥皂还有镜子,他现在还没有正式生产。这些方子如果从严格意义上讲,也并不属于他,而是属于现代二十一世纪,所以杨云清思索再三,决定把这些方子卖出去。
  其实虽然杨云清现在手里的银子短时间之内无法让他开办第二个工厂,但是只要在给他一段时间,工厂建好之后走上正轨很快就能回本,之后第三个、第四个工厂都不是难事。只是杨云清他以后终究是要走上科举之路入朝为官的,开办一家工厂还行,若是开办多家,不说他无法管控,就是以后当官之后也会为人诟病,而且那样一来,以后他手中把控的财富过于庞大,迟早也会招来祸患。
  因而把方子卖出去也是一举多得。
  徽州府六个县城,除去祁县,其他五县,杨云清决定每个县城里找一个大商人合作,把这些方子卖给他们,让他们去建工厂,同时在卖方子之前先约定,必须要招收女工。当然,这些需要等他在祁县建的工厂建好之后步入正轨,才能去找这些商人合作,不然他们买了方子之后,兴许只是开几家铺子,并不会像杨云清所想的那样,去开办工厂。
  现在祁县那边正在建造的工厂,以后就是一个杨云清去找那些商人们合作时的一个“样品模范”,这些商人只有从中看到利益才愿意按照杨云清所想的那样,也跟着去开办工厂。
  当然,这些方子杨云清不会一次性卖出去,啤酒、葡萄酒还有他打算提高浓度的白酒以及肥皂镜子这几样,他暂时不会卖出去,只有等着那些和他合作的商人按照他的要求开办工厂并且招收女工了,他以后才会陆续卖出去。否则如果他一次性全都卖出去了,即使一开始签订了契书,以后若是合作的商人想要翻脸无情,不按他们一开始说的那样办,即使可以解决,后续也会很麻烦。
  而等方子卖出去了,杨云清自然不会担心保密的问题,哪个能成为大商人的没有自己的手段?拿到方子之后,他们就与杨云清成为了利益共同体,自然不会让方子泄露出去,让别人得了免费的的便宜,就算真的最后在种种保密措施之下真的被人泄露出去了,杨云清想这些花钱买了方子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必定会采取种种措施去“维权”,甚至是找人施压。而且就杨云清所知,大多数商人背后都有自己的人脉靠山,这样等杨云清把方子卖出去了,也不用担心后面的问题了。
  祁县那边的工厂还需要不少时间才能建成,现在杨云清他正好没有事情,想着趁着这个时间,考察一下府城歙县,看看这个县城里人们的购买力,以及打听一下这边商人们的情况,才能方便以后他实行计划。
  第37章 小三元 “杨公子是住在这吗?”杨云清……
  “杨公子是住在这吗?”杨云清只听得外面有人敲门喊道。
  想了几秒后, 杨云清理了理衣裳,这才走过去给外面的人开门。开门之后他便见到两个穿着黑衣的衙役,其中一个还提着一个系着红色绸布的铜锣, 他们后面跟着一群正在围观的人。
  看到杨云清开门出来之后, 一个衙役走上前拱手作揖说道:“诶,您就是杨公子吧?我给您来报喜来了, 您可是这次的院案首,而且还是小三元嘞!咱们府可是好久没有小三元了!小人在这恭喜杨公子了!”
  “多谢两位来报喜了!只是这样实在是麻烦你们了!”
  “怎么能说麻烦呢!这可是大喜事, 我俩恨不得拿着锣去再吆喝一圈呢!”那个手里提着锣的衙役也是一脸一脸赞同地看着。
  杨云清有些汗颜, 或许这样在大周朝是很正常的一个行为, 但是这样让人敲着锣去吆喝自己, 他还是会感觉有一种莫名的羞耻。
  这个时候来福也绕过层层的人群激动地朝着杨云清冲了过来,“少爷, 又中了案首,这可是小三元呀!”来福气喘吁吁大声地说着。
  “嗯,我已经知道了。”然后近身对着来福说了几句话, 让他进去把取些赏钱。那些赏钱都是海伯准备的 ,他对自家少爷充满了信心, 觉得少爷这次一定能再拿个案首, 这样到时候肯定得有人来报喜, 所以多准备点赏钱准没错。
  来福听完, 立马转身跑了进去。
  但是现在大热天这样站在外面也不好, 所以杨云清就对两个衙役说道:“天气炎热, 你们来这一趟也辛苦了, 进来喝杯茶吧!”
  两个衙役有点受宠若惊,毕竟他们眼前站的这个可是中了小三元的秀才公呀,以后肯定是前途无量, 现在还这样温和的对他们说话,所以他们赶忙摆手道:“不用了,不用了,每年来给这院案首报喜本就是咱们的分内之事,您客气了。”
  两个衙役坚决不进去,这个时候正好来福拿着赏钱来了。海伯准备的赏钱是几个荷包里装着碎银子,还有着一袋铜板,杨云清于是就给连两个衙役一人递去一个荷包道:“既然不进来喝杯茶水,让我招待一下,那就拿着这些银子去酒楼吃顿饭吧,也算是我对二位的一点心意了,毕竟这大热天的你们也是辛苦了。”
  两个衙役听着杨云清话说的这么熨帖,也只好收下了,感激地说道:“我们两个就多谢杨公子了,那我们也就不打扰了,这就先走了。”
  杨云清道:“二位慢走。”而那两个衙役走了之后还在路上说道:“你说这不愧是秀才公呀,这待人那是没话说!”
  两个衙役走后,杨云清就让来福把另一个荷包里的铜钱抓去散给周围正在围观的人。
  来福一边抓着铜板散给大家,一边兴奋地说道:“我家少爷考了案首,这些钱大家拿着吧!算是庆贺我家少爷考中了!”
  “谢谢杨公子!”“多谢杨秀才!”周围的人没想到还有这种好事,赶忙挤上来接过钱然后口中称谢道。
  杨云清在一切弄完之后,终于能喘口气回去休息了。而这个时候除了这两个衙役来报喜之外,府里还会派专人去录取考生家里补送捷报,捷报用红纸书写,不仅会送到考生家里,有时还会送到考生的外祖父、妻子娘家、授业恩师家里,当然这也是为了多讨些赏钱,毕竟一路送去捷报也是不容易,在这这个时候讨得的赏钱全部都是合法的,这也是衙役们挣外快的一个渠道,每年都有人强破头要去。
  杨云清他对此事当然不清楚,他以为有人来报喜就完了,根本没有想到有人已经快马加鞭去祁县送捷报了。至于那些收到捷报的人如何反应,那些都是后话了。
  很快李高朗王向松也回来了,杨云清已经让来福看了一下他们两人的情况,王向松是中了,只是李高朗他最后还是落第了!
  他见到二人之后,王向松走过来来说道:“恭喜云清这次再拿一案首了,而且还是小三元,想必回去之后夫子必定很高兴。”
  “是呀!以后我跟人说我好兄弟可是小三元,人家肯定也得羡慕地看我一眼。”李高朗也道。毕竟此次院试一过,还有谁不知道杨云清这个小三元呢!虽然小三元的名头没有□□来的大,但好歹在徽州府,这也是一个不小的声誉了。
  杨云清看着李高朗现在这副表情,有点担心他是强颜欢笑,王向松路上也怕让李高朗伤心,也没有提起这个话题。不过李高朗却直接说道:“你们不用担心我了,我早就有了不中的心理准备了,反正我现在才十二岁,大不了下次再来考就是。怎么说我也是一路跟着你们闯到院试的人,下次考肯定能过,现在还有人顶着一头白发还只是个童生呢!”
  见李高朗这样说,杨云清还有王向松二人也是松了一口气。
  因为本省各府院试皆需学政周大人依次案临,去主持考试,所以学政周大人在院试放榜之后就离开了,去往下一个府,其余一切事务均交给徽州府知府陆大人安排。
  而杨云清他们这些考中的秀才们,如果没有事情的话,接下来便可自行离去了。。
  杨云清他现在是暂且放松了一下,科举第一关现在终于就算过了。这个时候他不禁暗道,现代电视剧真是误人不浅,很多人估计都是觉得秀才都是“穷秀才”、“酸秀才”,甚至还会脑补孔乙己那个读书人的形象。但是事实上,只要考上秀才了,再勤快一点,就没几个是穷的。
  现在杨云清考上了秀才,作为秀才,他可以见官不跪,除非革除功名,否则甚至都不得用刑,要是真的犯下重大罪过,还要经过层层审理之后才能革除功名用刑,反正就是只要秀才不犯大罪,一般小罪县官根本不受理。再者,秀才他除了去做塾师之外,若是不想去接着考举人了,努努力,甚至还能当上县衙里权利不小的税务官。
  而且杨云清他除了免除徭役兵役,家里还能再免两个男丁的徭役,不过现在杨云清也无兄弟姊妹,这个倒是省了。除此之外,以后杨云清名下有几百亩的土地份额都不用交税了,想到这杨云清还暗道这可是省了一大笔钱了。
  而那些名下没有土地的秀才呢,他们只要把名额挂出去,有的是人送钱,想把土地挂在他名下。所以说,老秀才穷的也不多。
  但是这个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杨云清说的那些也是懂得及时止损的秀才,他们知道自己在科举一途上没有太大的成就之后,不继续死磕,这以后的生活才能过得好一些。
  而要是继续往上考,考了几次还考,这其中的花费就多了,而且盘缠也一向是大头,还有那些笔墨纸砚,要是家贫还不靠着抄书补贴一下 ,这一般的家庭的确会供不起。
  而若是再继续往上考,有那个天赋,考上举人之后,这其中的好处就更大了,像范进那样,有人过来送银子也是正常的。
  只是秀才也的确难考,就像徽州府,六个县,每个县每年都有着上千考生,但是就像今年,所有县的考生都来考秀才,可是也只有三十五个秀才的名额,其余人皆未考中,也只能等下一年接着考了,下一年能不能考中,又有谁能料到呢!可以说,秀才比现代考个博士都难得多!
  虽然秀才难考,但是除了这一条,普通百姓难道还有其他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吗?没有!
  现在考完了,杨云清已经和李高朗还有王向松他们商量好了,收拾一下行李,明日早上再启程回去。
  杨云清他悠哉的带着来福收拾着行李,想着直到下次乡试之前,他都不用再去体验那个号舍一日游了。唉,他真的好想问一下大周朝的官员们,他们就不能把号舍修的好一点吗?大家一路科举,都是有过呆在那个破号舍里面痛苦经历的人,难道就不能上点心吗?
  只是杨云清他也只能内心吐槽几句,毕竟除非大周朝能国库充盈,达到盛世之景,否则绝对不可能有钱拨款来完成重新修建号舍这个巨大的工程。
  不过突然杨云清他又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好像考上秀才之后,他还是要再次去体验那个号舍一日游的,而且还是每年一次,乡试之前再来一次!
  这个就像是现代的教师似的,他们考上就算有了铁饭碗,考上编制后照样每年都要培训考试。秀才也是一样,当你考上秀才之后,每年还需要再次重考一次,以防不进则退,这个就叫做“岁试”,考试不及者,还会受到申斥,警告甚至是除名。
  岁试它就是用来给已经成为秀才的人按照成绩优劣进行奖惩的,可以说是刻刻提醒你不要放松。
  而且只有岁试成绩优秀的秀才,才能获得批准参加“科试”,只有通过了科试,才能去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这就叫“录科”,可以说,科试就是乡试的一张入门门票,科试不过,绝对不会让你有参加乡试的可能!
  不过若是你岁试、科试考得好了,自然是有奖励的,这样的秀才,每年都能获得“廪膳银”,通俗的说就是国家奖学金,这样的秀才也被成为廪生。至于现在的杨云清,没有参加过岁试,只能被称作是附生,也就是相当于替补。
  第38章 府学楚嘉泽说的府学,其实就是……
  楚嘉泽说的府学, 其实就是官办学校的意思,由府一级设立,当然还有县学, 县学同样也是官办学校, 只不过由县一级设立而已。
  这两者其实也并不存在着上下级关系,有时候并不一定府学就比县学好, 但是这种情况是凤毛麟角,而且现在, 在读书人的心中早已默认, 府学是比县学高一级的存在, 不说别的, 只师资力量这一点,府学就比县学要好上不少。
  就像现代有的重点学校招收老师要求必须硕士博士以上的, 近年来府学里的老师基本都是举人,甚至有的府□□气好还能招到进士,不过这种情况也实属罕见。但是县学就不一样了, 举人少的可怜,多数的还是有着多年经验学识过人的秀才。
  在现代, 各种优秀的人才为了更高的待遇都是更倾向去大公司任职, 现在在古代也是同样的道理。府学的待遇本来就比县学好, 所以大多数的举人自然是去府学了, 除非府学进不去, 才会去选择县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