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洪武年间小神医> 第121章 陈谟

第121章 陈谟

  “瓷器、丝绸这些东西毕竟都不是必需品,能赚一时钱,可却赚不了一世的钱。
  茶叶最赚钱,西边那些人对茶叶狂热的厉害。
  可是如今爪哇那边海盗盛行,陈祖义这个瘪犊子盘踞在那里,不把陈祖义给干死,就没法开拓商路。
  国内的局势还没有彻底平定,大明水师力量还不强大,短时间内,还没有办法将手伸到那边去。
  先慢慢来吧,先把货卖到高丽去再说。”陈松喃喃说道。
  目前,往高丽那边售卖货物,还是有利可图的。
  除了往高丽那边售卖货物之外,其实陈松更想做倭国的铜钱生意。
  其实,古代的倭国真的很拉胯,拉胯的不是一星半点。
  倭国甚至都没有办法独立自主的铸造出可供流通的铜钱。
  从宋朝开始,倭国就极度依赖中原生产的铜钱。
  倭国制造的铜钱,说难听点,一掰就碎。
  倭国境内有银山,但是缺乏铸造铜钱的技术,再加上铜矿缺乏,这就造成了银贱铜贵的现象。
  大明立国之初,就有数量不少的洪武通宝流入倭国。
  洪武通宝流入倭国后,在倭国西部地区被广泛仿铸,但因为技术原因,始终比不上洪武通宝。
  在倭国境内,仿铸的铜钱根本比不上正儿八经的洪武通宝。
  因为这个原因,明初时,有很多倭寇就跑到大明境内,用银子兑换洪武通宝。
  在倭国最受欢迎的铜钱是永乐通宝,永乐通宝成色好,在倭国境内流通最为广泛。
  万历时期,朱国桢在其《涌幢小品》中记载:“倭国亦用铜钱,只铸洪武通宝、永乐通宝,若自铸其国年号则不能。”
  跑到倭国做铜钱生意,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啥也不需要,就能赚取大量利润。
  而且,还能通过这种方式经济殖民倭国。
  这种方式是最省事的,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利用经济殖民倭国。
  明朝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不然的话,倭国早就被折腾垮了。
  陈松在书房中来来回回的走着,嘴里不停的念叨:“既然如此的话,那这次去高丽售卖货物的同时,先派出一些军舰去倭国看看,时机成熟了,将这件事情进行下去。
  现在的石见银山,储量还非常可观。”
  陈松坐了下来,开始翻阅送上来的这些资料。
  这些资料的数量很多,陈松一直看到后半夜,也只看了一小点。
  桌子上的蜡烛越来越短,烛泪堆满了烛台。
  陈松打了一个哈欠,将书桌上的那些资料收拾好,朝卧室走去。
  第二天天亮,陈松起了一个大早,还没有吃早饭就带着夏杨等几个市舶司官员去了码头。
  码头上停靠着俞敏的战船和杨昌的商船。
  因为还没有开始贸易,所以码头看上去冷清不少。
  阵阵海风吹来,吹的人不停的打着哆嗦。
  陈松看着码头上停靠的这些船只,说道:“货物都采买的怎么样了?”
  站在陈松身后的夏杨说道:“回大人,已经按照大人的计划,将所需货物采买完毕。
  如今已经有棉布......”
  “既然如此的话,那开春之后就出海贸易吧。至于具体的时间,回去之后再做定夺。但是不能耽搁太久的时间,这次贸易事关市舶司的存留问题,必须要认真对待,只准成功不许失败。”陈松说道。
  在码头转悠了一圈之后,陈松又在码头附近转了转。
  码头附近有一条宽大的街道,街道上修建有商铺,在陈松的规划中,这里以后就是一个商业区。
  陈松在让人修建码头和市舶司衙门的时候,专门让人修了一条从市舶司到松江府的水泥路。
  水泥路施工方便,工期短,所以很快就修好了。
  陈松走在这条水泥路上,水泥路周边种着槐树,每个一段距离修建着一个亭子,供人歇脚或者乘凉。
  总而言之,陈松对于市舶司的建设,参考了后世的很多东西。
  回到市舶司,陈松带着夏杨他们开始检查出海的货物。
  因为不急着出海,所以这些货物放在了距离市舶司不远仓库中。
  这个仓库,也是采用水泥砖瓦修建了,占地面积很大,现在可能用不上这么大的,但以后,肯定能用得上。
  采买的货物按照种类不同,放在了不同的仓库中。
  这些货物里面,数量最多的就是棉布和茶叶,至于瓷器和丝绸,数量不是远没有这两种多。
  将市舶司该转的地方都转过之后,天已经黑了。
  陈松回到市舶司,将市舶司所有的属官都召集了起来。
  在市舶司衙门的大厅中,陈松高坐上位。
  官员们按照品阶大小坐在陈松的两侧。
  看了一眼坐在两侧的官员,陈松开口道:“诸位,如今市舶司已经走上了正轨,货物已经采买完毕,俞敏将军也带着人将高丽情况查探的差不多,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出海贸易了。
  我打算将出海的时间定在三月中旬,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想说的?”
  陈松先定下了一个主体基调。
  话音刚落,夏杨就站了起来。
  “下官同意。”夏杨同意了陈松定下来的时间。
  “下官也同意,只是放在三月是不是有些唐突?”
  另外一个市舶司副提举杨己宽站了起来,脸上带着一些忧虑。
  “此言何意?”还不等陈松问话,夏杨就率先开口。
  杨己宽说道:“从大大明立国开始,正月至五月乃是倭寇袭扰海疆的多发时间,如果将出海贸易的时间定在这个时候,万一出海的时候遇见倭寇,损失了货物那该怎么办?”
  杨己宽这话说的不无道理,洪武朝,每年正月至五月,乃是倭寇袭扰海疆的多发月份。
  陈松说道:“此事不用多虑,出海贸易时,除过商船之外,我打算派遣俞敏将军同行,护航海船出去。
  倭寇凶狠,可他们的小舢板不是俞敏将军的对手,到时候,定然能安然到达,安然回来。”
  “可是这样一来,那出海的成本将会增加,水师出征,粮饷消耗增大,一来一回,扣除成本之后,利润恐怕不剩多少啊。”杨己宽脸上的担忧没有消失,反而还变得凝重。
  俞敏站了起来,他看着杨己宽,说道:“我说杨大人,您这是多虑了。
  水师出征,粮饷虽然消耗比平日大,但是也消耗不了多少,再说了,出发又不是带着所有的战船出去,怎么可能会影响到利润?”
  俞敏说的心平气和,可是字里行间中透漏的怨气却无法掩盖。
  任谁被这样说,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俞敏将军说的正是,昨天晚上,我计算过,就算除过水师的粮饷,收益依旧可观。只要能安全到达,安全回来,市舶司的利润都不会太低。”陈松解释道。
  见陈松都这样说了,杨己宽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坐下。
  接下来的时间当中,陈松就出海的各项事情和这些官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会议一直持续到半夜,终于将事情的具体框架搭建了出来。
  接下来的时间当中,整个市舶司为出海贸易做着准备。
  ......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已经是三月中旬,终于到了出海的时间。
  陈松站在码头上,看着远去的商船和战船,眼睛中充满了希望。
  商船一共去了六艘,战船去了五艘。
  这些船只中有一艘商船和两艘战船会在到达高丽后前往倭国,打探如今倭国的情况。
  陈松打算往倭国倾销铜钱,肯定要做好提前准备。
  船只出海后,码头变得空荡荡的,各种事情一下子变少了很多。
  前一阵子有多忙碌,现在就有多清闲。
  陈松也抽出时间,简化那些教材。
  陈松这里悠闲,可总有人不想让陈松悠闲。
  三月下旬,陈松正在书房中编纂尚未完成的《本草纲目》,忽然听到了有嘈杂声。
  嘈杂声越来越大,陈松放下手中的笔,走出书房。
  正准备往外面走,李三娃脸色阴沉的小跑着过来。
  “什么事?哪里来的嘈杂声?”陈松问道。
  李三娃来到陈松面前,沉声道:“先生,门外来了一个叫做陈谟的老学究,说是来找你的。
  和他一起来的,有一大帮子人,个个都没什么好脸色,感觉是来找事的。
  先生见不见?不见的话,这就将他们赶走。”
  “陈谟?”陈松有些疑惑,遍览所有记忆,陈松不认识一个叫做陈谟的人。
  “不用,我倒是要看看,这个陈谟到底是什么来历。”陈松背着手,朝着外面走去。
  走出大门,陈松看到了十来个头带四方平定巾的中年或者青年人和门口的衙役推搡着。
  看着装,陈松便看出了这些人的身份,都是一些读书人。
  在这些人的身后,停着一辆马车。
  嘈杂声正是从这里传出来的,有些读书人不顾读书人的体面,各种不堪入耳词语一个接一个的从这些人嘴里蹦出。
  陈松皱了皱眉头,站在衙役身后,大喊道:“都给我住手,这里是市舶司衙门不是闹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