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从红楼开始拯救名著> 第251章 上朝奏事

第251章 上朝奏事

  第二百四十九章上朝奏事
  大明宫,乾清门。
  卯时不到,诸位大臣就要在外面等候,然后等到候钟鸣开门,各以次进,过金水桥,至皇极门丹墀东西相向立。
  待天子御临宝座,鸣鞭,鸿胪寺官赞入班,文武官俱入班。
  行一拜三叩礼,分班侍立。
  按照大赵律例,皇帝是五更上朝,也就是卯时,相当于后世的5点,而大臣们一般在寅时就会在午门外等候,即也就是从3点开始就已经有人陆续的来宫门口等待了。
  这也是贾琏不愿意参加早朝的原因。
  当然了,早朝也不是天天都有的,一般的小朝可以说是天天有,那就没那么早了,毕竟皇帝也不愿意天天都起这么早,没事搂着小老婆睡觉他不香吗?
  所以,只有大朝的时候,才会起的这么早。
  而大朝实际上是十日一朝。皇帝处理政务,要接见的是军机大臣,至于早朝则是大范围的面对四品以上的官员进行议政。也就是说,至少你要是四品的官员才能参加皇帝的早朝,当然对于在京城的京官是四品,但是对于地方上来的则要求是三品,三品官主要是布政司,按察司,而知府是五品,所以知府通常是无法面君的。
  所以,对于人数较多的早朝是不会天天有的,就像现在的老师开班会,一周开个一两次已经很多了,一般有重要事情,还是主要找班干部,课代表这些主要骨干开个小会。
  而现在的内阁就是班级课代表回忆,属于精英骨干领导阶层的会议,所以内阁和六部才是经常接触到皇帝的大臣,而皇帝实际上也是经过内阁和六部才能真正的处理朝政。
  至于早朝,基本上也就是留着说一些没什么特大意义的大事的。
  像哪里干旱了,哪里洪水了,哪里出现了叛军,边境又有敌人进攻了,这样的问题,在大朝上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说的,按照惯例来就行了,该救灾的救灾,该派兵的派兵,这些都有章程,无非就是确定一下就行了。
  这些反而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大朝基本上都是留给臣子参人的。
  当然了,也是留给一些平时见不到皇帝的臣子一个能够面圣的机会。
  就这个时间里,你若是觉得朝政有什么不妥,哪个臣子有什么不妥的地方,都可以说出来。
  像是打仗这样的大事,你放到大朝上说,就不怕当中有敌人收买的内奸去告诉对方?
  要是真这样的话,那皇帝估计也是脑残。
  所以,兵家大事都会放到小朝会上说,因为能来参加小朝会的人,基本上都是内阁和六部尚书,再加上几个内阁行走,和几个公侯和将军,一共也不过是十几二十人左右。
  而贾琏,一般是不参加这样小朝会的。
  虽然他有那个资格,但是贾琏早早的就和景隆帝告了罪,说明了原因。
  景隆帝自然不会拒绝贾琏的请求,贾琏不参加小朝会他还更放心呢,所以也就答应了。
  不过小朝会能不参加,但是大朝会却是缺不了他。
  而今日就是月初的第一次大朝,京城凡四品以上的实职大员,都要上朝参加扩大会议。
  内阁首辅首先站出来上奏道:“启禀皇上,山溪巡抚胡明之上奏,自六月初旬以后,连日倾盆大雨,各处山水暴注,滹沱、汾、润、涂、文峪等河同时暴涨,以致冲决堤堰淹没田庐。另据……忻州、代州……各府州属之阳曲等三十余州县陆续禀报,或因河流漫淹,或被山水冲刷,一县之中被淹村庄自数村至百余村,坍塌房屋自数十间至数百间,压毙人口自数口至数十口,均各轻重不等。”
  景隆帝虽然之前就知道了这件事,不过还是皱眉道:“山溪发了水灾,诸位爱卿可有对策?”
  户部尚书林如海站出来说道:“回皇上,臣以为可派朝中大员前往山溪赈灾,并拨银两粮草组织赈灾,并且,臣以为皇上或可减免山溪受灾地方的两年赋税,以示天恩!”
  景隆帝点了点头:“说的不错,那就按照林爱卿说的办,不过这个减免赋税吗,就减三年吧。”
  “皇上圣明!”
  一时间,所有大臣都拱手称赞道。
  景隆帝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后又有礼部尚书上奏了几个选官的事情,都是一些不算重要的位置,景隆帝询问了两句也就同意了。
  而礼部则是奏报了关于万寿节的事情。
  万寿节,一般是庆祝皇上生日的节日,取万寿无疆之义,是个全国性的节日,为皇帝祝寿,是皇宫中重要的典礼活动。
  万寿节当日,皇帝御殿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贺及贡献的礼物。万寿节期间禁止屠宰,前后数日不理刑名,文武百官还要按制穿蟒袍补服。这一天,京城的匠人们用彩画,布匹等将主要街道包装得绚丽多姿,到处歌舞升平,各地文武百官,设置香案,向京城方向行大礼。
  而宫中地位低下的宦官宫女都可以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身上带着方胜葫芦,字形图案有:宝历万年、洪福齐天、四海丰登等。
  宝历万年是由八宝荔枝、*字点鱼凑成的;洪福齐天的构图是两面赤色蝙蝠各一,中填齐天二字;四海丰登是由两蜂附灯而飞、四隅各填海字凑成的。
  当然了这一次不是景隆帝的万寿节,而是太上皇的万寿节。
  太上皇今年已经有六十多了,每年的万寿节,景隆帝为了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孝道,都会大办,而礼部每一次都会绞尽脑汁的去向庆祝的方式。
  毕竟不能每年都重复那一套,每年都要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还要考虑到避讳,寓意等地方,可谓是每一次都是头疼到爆炸。
  为了表示自己对太上皇的孝心,景隆帝不得不多询问了两句,并且还表示了自己的关心和关注之后,便将这个事情交给了义忠郡王和忠顺亲王两位王爷来负责。
  万寿节的事情过后,便是兵部尚书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