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古代种田奋斗史> 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5节

古代种田奋斗史 第75节

  这封信寄出后不久,一个外地人进了府城。
  多方打听后,这人走到陈如松杨稔的家,敲了敲门。
  忙碌着的夫妻俩暂且停下,“这时候是谁来,难道是亲家有什么交代?”
  这些日子,两家来往得很频繁,毕竟两个孩子过不久就要成亲,昏礼定然是要办得风风光光,有些东西夫妻俩不太清楚,李家也担心他们不清楚,时常派人来提醒。
  吴叔开了门,是个脸生的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
  “请问您找谁?”
  “请问这是陈知景陈公子的家吗?”中年男子问道。
  “是。”
  “我找这家主人有事,麻烦您帮忙通报一番。”
  这话有些文绉绉,吴叔接着问道:“您是哪家?”
  中年男子回道:“是京城陈氏,您跟您家主人说,想必他们是知道的。”
  夫妻俩就在里面的院子,只要不干活,大门的声音能听得清,听说是京城陈氏的,陈如松猜测是府城这支走出去的那两个京官,不知找自家有何事。
  陈如松高声道:“吴叔,带他进来吧。”
  听到这话,吴叔便没有盘问,带他进了院子。
  夫妻俩在堂屋招待这位自称京城陈氏的人。
  “陈老爷,陈夫人,小的是京城陈大人的长随陈德,祖籍便是这府城一支,是如今府城陈家家主的亲大哥。”陈德先报家门。
  果然是那边的,陈如松了然的点头,“不知是有何事?”
  “陈家村被府城嫡支打压一事大人已知晓些许,命我来彻查,大人得知族里有您这样有远见的族人,不辞艰辛送子读书,深感佩服,特命小的给老爷送上赠礼。”说着,陈德从怀里掏出一把银票送上。
  银票一般是五十两以上的面额,陈如松粗看就觉得有个十来张,那就是有几百两,“我儿有几分天分,送他读书,本就是我们当爹娘的该做的,这赠礼实在太多,我消受不起啊。”
  暂时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等着,这钱还是小心点,不收为好。
  陈德摇头,劝道:“这是大人的一点心意,陈老爷别拒,知景少爷有才干,我家大人最喜照顾子侄,当初临去京城前还曾交代三老爷照顾旁支,只是不想三老爷阳奉阴违,不仅不照顾还打压旁支不许出头,否则陈老爷早就能收到这赠礼了。”
  这个说法,陈如松不怎么信,十几年旁支没一个出头,京城两个当官的都察觉不到,不会多问问?
  许是看出陈如松脸上露出的不信,陈德解释道:“当初我家大人同二老爷一同考中进士,可我家大人的名次是二甲末尾,二老爷是同进士,靠着别支族人帮衬,大人得以留在京城,但同进士的二老爷被外放到地方为官。
  大人刚做官,事情繁杂,自顾不暇,之后又要为二老爷奔波,等二老爷留在京城为官,大人升官了,比以往更忙,想再升官,旁的事便根本无暇顾及。
  而二老爷也是自身难保,想留在京城为官并不是件易事,隔了这么远,这里的事大人实在没精力管,是以虽隐隐约约觉得老家不对劲,却也是如今才抽出空来管。”
  五品官居然忙得管不了老家的事?得忙成什么样子,府城同知大人是正五品,可他每日处理的事务不少,照样有闲暇时候,能教导儿子,陈如松还是不太相信。
  “大人如今已升任鸿胪寺卿,是正四品官员,并不容易。”
  陈德作为跟着自家大人几十年的人,是看着自家大人从学子一步步走到鸿胪寺卿这个官位的。
  其中虽有陈氏一族的帮衬,可自家大人的辛苦绝不少,甚至还要更多,陈氏一族,各支也都有出色的人为官,能扶持大人,也是大人废寝忘食努力的结果。
  “升到正四品官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前的解释陈如松有些信了,五品与四品隔的可是一道深渊。
  第111章 谈话
  因着儿子是读书人, 夫妻俩对于这方面很是关注,虽不说多明白,大致一些还是知道的。
  二甲末尾的名次, 入朝为官, 一般也是外放到地方去,但这位族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在京城,虽免不了陈氏一族的帮衬,可自身的付出是不可忽视的。
  不仅留在京城当官, 还一步步升到四品官, 可见一般。
  “大人精力有限,这才对府城这边有所疏忽, 还望陈老爷谅解, 收下这礼。”陈德又劝道。
  既然都这么说了,陈如松也了解了京城族人的难处, 既然对自家是怀着善意的,他也就不再推脱,小景两年后又要去京城赶考,若是两边开始来往,能得到那两位大人的些许指点也是好的。
  陈如松谢过收下那一叠银票,不料陈德又拿出一叠,“这是二老爷拖小的顺带送来的贺礼, 陈老爷也请收下。”
  “两位大人的礼实在重了些。”看来对自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陈如松心里稍微安心, 看来京城这两位族人,日后一定会帮衬小景的。
  陈德帮自家大人谦虚道:“两边相隔甚远,大人不好送东西来,只能送些银两聊表心意, 陈老爷不怪罪就好。”
  陈如松笑着摇摇头,“怎会怪罪,高兴还来不及呢。”
  一番话下来,气氛融洽起来,陈德便接着道:“大人的意思,是知景少爷如今年纪轻轻,已有了举人功名,实不该在老家蹉跎,想邀知景少爷到京城去,大人亲自教导。”
  “这太耽误大人了。”虽知道京城的两位同支族人比自己大上一辈,可都是当官的,他不好唤族叔,也就跟着称呼为大人。
  升官了应当更忙,哪里有闲暇时候来教导儿子,只怕也是跟着京城的族塾上学,一个先生教好些个读书人,偏的也是京城那边的人。
  可岳家却是全心全意教导小景的,多了个大舅子也只是凑数,比在京城要好。
  “京城也有族塾,族塾的先生是大人特地聘请的一位老先生,大人和二老爷只要有空暇时候都会去族塾指导,陈老爷只管放心。”陈德耐心叙说,并没想过对方会不同意。
  陈如松笑道:“多谢大人的好意,只是我儿年底就要成婚,亲家是府城同知大人,他也邀了我儿去他府里,由他教导,我前儿已经答应下来,实在不巧,只怕要辜负大人的心意了。”
  与同知大人结亲了?知景少爷还没成亲,记得已经是二十有一,这个年纪可不小了,陈德很惊讶,也问了出来,“知景少爷还未成亲么?”
  “暂未,当初他一心要考出个功名才成家,我跟他娘拗不过他,只好随了他,幸而去年中举,我们当爹娘的就赶紧给他定了亲事。”
  儿子这个年纪成亲,确实容易令人惊讶,不过书香门第的孩子一般也不会太早成亲,这个说了大家就明白了。
  陈德也的确露出了明悟的神情,“知景少爷真是年少有为,如今也有人帮衬,大人听了也只会高兴,既然知景少爷这会脱不开身,小的就只好自己回京告知大人,之后大人应当会有书信寄来,陈老爷记得稍加注意,免得错过。”
  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都没有知景少爷这般出色,大人原想着接过去教导一番,几位少爷跟着耳濡目染会有好成效,不成想知景少爷已有好去处了。
  是的,在陈德自己眼里,也觉得在岳家独独教导自己比在陈家轮到最后教导的好,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自然是最先教导的。
  若是知景少爷没有旁人帮衬,全靠自己,自然是去京城的好,不管如何,两位大人总会抽出一些时候教导,可既然有专门教导的,那就没必要去京城跟几位少爷一起抢着自家大人的教导,总是专门教导的是最好的,自家大人想必也是这个想法。
  同知大人,为正五品官员,都是进士出身,自家大人与知景少爷的岳父也没有太大差别,至多,自家大人要比同知大人了解三年一次的考卷的一些情况,毕竟在京城为官,消息要灵通些。
  陈德知道自家大人是有心培养族人的,是以他多嘴说道:“大人在京城,有些方面还是更明白,知景少爷便是有岳家教导,小的也建议知景少爷早些到京城,大人也能抽出空指点一番。”
  这是很中肯的话,陈如松领情,脸色郑重道:“我明白,多谢你了,待小景成亲后,我会与他商议,提早到京城拜访大人。”
  “老爷客气了,小的不过是多一句嘴,您不嫌小的多嘴就好。”提议被认真应下,陈德心里也是高兴的。
  “不知府城的三老爷可有与您联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三老爷阳奉阴违,明明答应大人,会好好照拂族人与旁支,鼓励族人科举,可这些年,一个出息的也没,连一个举人也未出,大人早已察觉,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在京城。
  “并未,早在陈家村时,两边的联系就渐渐减弱,我到府城这些日子,没有府城族人与我联系,因着不知是何态度,我也未去拜访,两边还算相安无事。”
  陈如松实话实说,当初村长儿子去府城族塾时,两边还是有些联络的,自从村长儿子回了陈家村,两边的联系日渐减少,如今听村长和三位族老说,已经不与其联系,日后有天分的孩子也由族里多加培养,不送到府城。
  但陈如松没再说,京城族人到底是府城的,都是亲兄弟,不管干了什么,肯定向着亲兄弟,反正查是能查到的,多明显的事,就看之后会怎么处理。
  陈德点头,“知景少爷有岳家的指点是最好不过的,府城族塾亦只有秀才公当先生,教不了知景少爷。”
  他只稍稍提醒一下,免得这家被忽悠了,府城这位三老爷对知景少爷定然是没好意的,若是之后来说和,只怕也不是好事,还是好好的让同知大人教导,日后再去京城让大人教导教导,这样就好。
  来陈家之前,陈德已去过陈家村,又在府城嫡支待了一些时日,大致的信息已经查清。
  不过就是三老爷想全力扶持自己的儿子,怕别的族人出息了,抢先得到资源,是以明里暗里打压旁支,陈家村有几位孩童原本还算出息的,被打压下去,结了怨,愈演愈烈,以至于如今两边互相防备。
  可惜,三老爷的儿子至今才将将过了院试,成为秀才公,若想考举人,只怕最少还要个几年,何况三老爷的所作所为,大人很是不喜,本就不是同母兄弟,三老爷还这般,惹恼大人,只怕他儿子不会得到大人的扶持。
  陈如松招待陈德歇了一夜,之后人就回了京城。
  陈德离开后,夫妻俩才好安心谈话,陈如松说道:“京城的两位族人,没有敌意,还是有帮扶旁支的意思的。”
  “是,不说别的,看他们给的银票就知道了,一家给四百两,一家给三百两,两家可就七百两了,快赶上咱们如今的存银了。”四百两应当是那四品官的族人给的,三百两是那二老爷,忘了问是几品官,不过定然比不上他大哥,但能给三百两,也不会太差。
  儿子进京赶考,因为是自家的驴车,又带了些吃食,准备算是充足,又有驿站免费住宿和吃喝,花费只有几十两,也是因着在京城客栈太贵,否则并不花费多少。
  给儿子定亲,各方面花费不少,还买了新宅子,家里的存银不到一千两,如今收到这七百两,家里的存银就到了将近一千五百两了。
  若说京城族人不想帮扶,又何必送这么多银钱给自家,这钱就是扶持小景的。
  “幸好府城这嫡支不都是坏的,小景有李家帮忙,又有京城族人帮忙,一定能考上进士,日后入朝为官的。”陈如松坚信。
  杨稔也同样坚信,儿子靠着自己,都考中了举人,没道理如今有两边相处,还考不上进士,不过还是别在儿子面前表现,免得儿子给自己太大压力。
  “在小景面前,你也别表现得太笃定了,万一儿子也跟着你一样,信心满满,结果落榜,只怕心里承受不住。”杨稔知道,进士难考,并不是有许多人教导就一定能考上,儿子聪慧,她相信儿子能考上,可表现太过并不好。
  许多人从年少考到白发苍苍都未考过进士,可见有多难,儿子要是受爹娘影响,觉得自己一定会过,一次落榜的话,只怕心里会过于难受。
  “你放心,我心里有数,不会太过的。”陈如松当然也是心疼儿子的,不会表现太过,否则就成了捧杀了。
  只是陈德这一趟,安了夫妻俩的心,之前虽从陈通判那得知日后小景考中进士,陈氏一族都会帮衬,可自家到底薄弱,京城没人,还得四处联络族人,心里是没底的,如今,知道自己这一支的族人,会帮衬小景,也就不用自家日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
  有人带领,总比一个人闯好得多,小景之后的路也能好走一些。
  陈德走后的好一些时日,夫妻俩的心情都处于兴奋中,原先儿子过几个月就要成亲,本就是高兴的事,如今又有个好事,自然心情更是愉悦。
  难怪古人云好事成双,喜事是一个接一个的。
  这个时候,布置婚房还太早,杨稔只是将需要的东西先预订了,等临近昏礼再装扮好,并不算太忙。
  是以二儿子和小女儿的想法杨稔也能注意到,会放在心上惦记,知行想习武,康康想学琴。
  第112章 解决中
  两个孩子的想法, 杨稔之前也有所察觉,是以得知后并不算多惊讶。
  倒是陈如松,儿子学武他不意外, 但因为不常跟康康相处, 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女儿跟邻居学织布的阶段,有些惊讶。
  “知行当初抓周抓大弓箭,我就有想到他日后会学武的可能,后来长大也有些倾向, 只是如今学武没有出路, 是以我便没想着让他练武。”
  杨稔同样是这个想法,“如今天下太平, 盗匪都不多, 习武只能防身,想要有出息, 还是得从文。”
  “既然知行想学,也提了出来,咱们给他找个武师傅吧,如今家里可以请得起,只要不让他沉迷习武,荒废了学业。”自家如今还算宽裕,孩子想学点东西还是能满足的。
  “让小景也跟着学学, 练练, 总比一直待在屋子里闷着好, 人还是要动动的。”俗话说弱书生,杨稔总担心一直苦读的大儿子身子不好。
  陈如松很支持,“每日练一练也好,若是有空, 我也跟着练。”如今没有耕种田地,没什么重活干,他总觉得自个手上的劲小了,该练练。
  儿子说好,陈如松便接着说女儿,“康康想学琴,只怕有些困难,能学琴的,要么是那三教九流,咱们自然不能让康康跟着学,要么就是大户人家的女子,有专门教导她们的女先生,但那可比给知行请个武师傅难多了,不是大户人家请不动,咱家如今刚靠小景起来,才一年不到,只怕请不来。”
  这个杨稔有想法,“未来的大儿媳应当会一些,当时听同知夫人说过,琴棋书画都略同一二,咱们到时可问下李家,是请了哪位先生,看看咱们能否请过来。”
  “这个可以,等过些时日去李家,咱们顺便问问。”现如今,小景的昏礼还是首要的。
  总不好就拿着这事单独上门,杨稔也认为在下次上门时顺道问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