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三国之化龙> 第714章 约战颜良

第714章 约战颜良

  “主公千金之躯,岂可与莽夫争锋!”
  “居然要主公与颜良厮杀,你是何居心!”
  “末将愿战颜良!”
  ……
  能提前明白,并理解太史慈想法的,只是极个别人,大多数都以为太史慈是想自己上,有人佩服太史慈的胆气,有人觉他是渴求名利,想要借颜良扬名,但不管怎样,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结果太史慈却说出让李易去找颜良斗将,这一下众人就不能淡定了。
  从身份上来讲,李易是大将军,半个天下都在李易掌握之中,说一声贵不可言丝毫不为过,而颜良虽然是河北名将,但跟李易一比就差太多了,让李易去找颜良单挑,这在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文官看来,是掉份的举动。
  对于武将们就更别说了,现在他们各方面占优,哪怕不用计谋,只要集中兵力,一波平推过去也能打败袁谭,代价无非是多死点人,结果太史慈却让李易去第一线冲杀,如此即便最后胜的再漂亮,也都是他们无能和失职的表现。
  所以,太史慈一说让李易去找颜良单挑,几乎就是犯了众怒,四周尽是指责之声。
  少数几个知道李易厉害的人释然没出言反对,但也不会支持太史慈,他们主要在意的还是李易自己的想法。
  听到大帐内变得乱糟糟的,李易微微皱眉,但也没有制止他们,因为李易自己也在思考太史慈建议的可行性。
  不过,李易心中的可行性不是能不能打得过颜良的问题,而是他这么做了之后,会对己方,还有袁绍一方产生怎样的影响。
  然后李易就得出结论,这次亲自出手的话,确实是比较划算的。
  李易动手的次数不多,且每次都很干脆,有人认为李易武艺高强,甚至还要在吕布之上,但也有与李易关系不好的,觉得他是故弄玄乎,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李易很少正经跟人交过手,杀人都是远距离一击毙命,而且死的都是泛泛之辈,明显有捏软柿子的嫌疑。
  所以,李易一直都有找个名将来杀一杀的想法。
  兖州时李易考虑过关羽,但关羽名声不够,个人实力又太猛,甚至让李易都感觉害怕,找关羽单挑付出与收益明显不成正比,于是李易就放弃了。
  但颜良不同于关羽,这是一个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现在李易的名号在中原一带威慑力非常强,往往大军还没到,前方城池听说了他名号就会主动请降,这就是李易的威势。
  可是,李易将来打过黄河,这种情况却很难出现,因为那是袁绍的地盘,就算李易占据优势,当地人心中也会下意识的觉得袁绍更厉害有些。
  所以,李易需要想办法在河北刷名声,最效率的手段就是打仗与杀人,前者袁绍还能压一压,通过嘴巴转败为胜,可李易杀了人,尤其还是颜良这样的名人,纵然袁绍也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易一点点的震慑河北。
  最后,这次出兵青州,李易除了要占地盘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目标就是剪除袁绍的羽翼。
  袁谭,李易就是能杀也不差,虽然实际上的袁谭并不像后世大众印象中的那般不堪,奈何袁家的兄弟们不齐心,留着袁谭对袁绍集团弊大于利。
  但田丰和颜良就不一样了,这一文一武都是人才,除非他们愿意转换阵营,否则李易绝对不会给他们生路。
  别看袁绍身边聚拢了很多人才,但人品才能全都过关,且能被袁绍信任重用的,真心没几个,如果这次能将田丰和颜良留下,说去袁绍一臂可能过分,但断他一只手肯定是够了。
  几番权衡之后,李易越发觉得亲手干掉颜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当即就想顺势答应,但在这时,蒯越却是抢先一步开口说道:“太史将军言之有理,只要主公出手,颜良绝无侥幸之理,但是,主公千金之躯,岂能亲自与莽夫争锋?更何况有诸位将军在,又何须主公出手?”
  蒯越毕竟是军师,他一开口,帐内一下就安静了许多。
  李易目光中略有不解,军议不同私下里的探讨,其目的是让众人集思广益,也是对下面官员的一种培养,像是蒯越徐晃这样地位较高的,不应该过早的发表意向明确的观点,否则旁人就不好继续开口了,军议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道理蒯越不会不懂,可他还是还是说了,而且意见很明确,这与蒯越平日表现不符。
  果然,蒯越如此一说,太史慈的表情立时有些不自然。
  太史慈觉得蒯良有些不智,冀州的兵马精锐,颜良本人更是河北名将,这样的对手让他们去打虽然能赢,但肯定要付出不少的代价。
  可李易不一样,李易的武艺对太史慈来说是深不可测的,太史慈坚信李易出手,一定能够轻易取胜,大振军威。
  太史慈有心与蒯越争辩一二,但军师二字压人,更重要的是人家说的确实有道理,颜良都要李易亲自出手的话,要他们这些将军还有什么用?
  看着太史慈那欲言又止的模样,蒯越暗暗佩服李易的眼光,如此一心为公的将军,不杀果然是对的。
  片刻后,太史慈暗叹一声,心中有了决断,对着李易一拱手,正色道:“主公,末将请令与颜良一战!”
  李易当即就想拒绝,他觉得太史慈与颜良相比,不管谁高谁低,差别都不会太大,所以,这样的交手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蒯越见状,本来不想干预,可想了想,记得李易有一次训话时说过,不要欺负老实人,不要把脏活累活都派给忠实可靠的人去做,却将升迁机会留给那些喜欢溜须拍马的人。
  于是,蒯越目光瞧瞧往魏延那边撇了一眼,笑道:“太史将军之前都说了,对上颜良并无必胜把握,如此出战岂不是无益?”
  太史慈先是一怔,旋即脸色涨红,心中有些羞怒。
  莫说太史慈,许多不相干的人也微微蹙眉,蒯越拒绝太史慈出战没关系,但他不该用人家自谦的话作为回绝的理由,这明显有些针对人了。
  甚至,连李易都不满了,太史慈完全是一片好心,平时做人也踏实,蒯越欺负人家干嘛?
  皱眉看了蒯越一眼,然后李易对太史慈说道:“今次众将都可以请战,但唯独子义不成。”
  太史慈心中感觉越发委屈了,忍不住问道:“这是为何?”
  李易却是面露微笑,打趣道:“你去找颜良厮杀,亲卫营的事情谁来安排,这可是玩忽职守啊。”
  太史闻言,先是不解,但想明白之后,原本的委屈顿时释然,再看向李易的时候,眼中更多了几分感激。
  太史慈投靠李易之后一直在亲卫营中任职,直属上司是典韦,军职上与周仓同级。
  但太史慈因为是降将,实际权限并不如周仓,周仓有着一定的自主权,甚至是小范围的调兵权,而太史慈只能听命行事,说的直白些,就是李易对他的信任还不够。
  刚刚李易虽然也拒绝了他的请战,却暗示了加担子的意思,也就是要往上提拔他了,这地太史慈个人而言,是一件好事,特别还是在刚刚被蒯越针对了之后,完全就是在帮他出头,这叫太史慈如何能不感激?
  深吸口气,太史慈对着李易郑重一拜,缓缓退下,并没有说什么感激的话,因为感激全都被他记在了心里。
  在这个过程中,太史慈根本不去看蒯越,蒯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挤兑他,老实人也是有脾气的。
  不过蒯越心中却没有半点波澜,太史慈到底是吃亏还是占了便宜,他心里清楚就行,太史慈明白与否不慎重要,更何况他的位置已经足够高了,要是跟这帮武将们穿一条裤子,那才是大问题。
  太史慈退下之后,蒯越又对李易说道:“属下建议主公可择一良将,以少许兵马与颜良试探一阵,借机观察冀州兵马战力,若是一切顺利,证明颜良不足为虑,也就无需劳烦主公,倘若战事不顺,再由主公出手,也不算晚。”
  李易虽然对蒯越之前针对太史慈的举动有些意见,但依然信任蒯越,对于他的提议也算是认可,虽然感觉上这一阵试探多半要败,但真正的战斗力都是打出来的,爱惜士兵生命可以,但也不能因此盲目。
  李易心中基本有了决断,但还是又向其他人问道:“诸位觉得如何?”
  李易话音刚落下,张辽就第一个站了出来,道:“末将请战!”
  “末将愿与颜良一战!”
  “末将请战!”
  ……
  紧随张辽之后,帐内武将,只要有资格的,基本全都站了出来请战。
  武人本就争强好胜,现在与颜良的交手不仅关乎胜负,更关系着他们所有武将的面子问题,自然不能示弱。
  那些文官虽然没法子参与,但也表示了支持的态度,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他们自然是不想看到李易去找颜良对决的。
  看到众将积极请战,李易很满意,剩下就是人选问题了。
  首先考虑颜良武艺,不求胜过,最起码要能打的有来有往,这一下子就筛掉了许多人,不算太史慈,还有典韦、许褚、徐晃、张辽、张绣、魏延、甘宁。
  典韦和许褚不算正经的带兵将军,甘宁也重新编入了亲卫营,徐晃张辽是一军主将,也不合适,最后就剩下了魏延和张绣。
  注意到李易的目光看向自己,两人齐齐站得笔直,生怕李易选了另外一个。
  张绣更是直接,再次请战道:“末将愿取颜良首级,献于主公!”
  魏延不甘示弱,也道:“这一战,末将必然打出威风,绝不堕了主公名头!”
  李易呵呵笑了一声,说道:“这一战就交给文长吧,张将军在兖州可是立功不少,莫要与他争了。”
  “多谢主公!”
  魏延大喜,急忙道谢,张绣也没什么遗憾,还笑着对魏延拱了拱手,祝魏延旗开得胜。
  李易正要做具体交代,一个亲卫进来,递上一张木牒,道:“主公,刚刚颜良派人送上战书,要于正午时分,与主公一战!”
  李易不禁“咦”了一声,没想到这么巧,打开一看,然后将战书递给徐晃,摇头说道:“颜良直言将在两军中央,以两千人列阵,等我攻他,似乎很有底气。”
  魏延当即说道:“请主公放心,末将必然让他知道主公的厉害!”
  李易瞪了魏延一眼,道:“不可大意,冀州兵马战力比你只强不弱,这样,以防万一,我让陈到助你。”
  一旁陈到跨出一步,抱拳领命,然后又立刻退回,显得很是沉稳。
  之后,李易又对魏延吩咐道:“既然颜良如此大胆,我军也不能输了士气,文长,你即刻便去做准备,也点上两千人马,中午会一会颜良,不过你要记住,此战非是求胜,主要还是试探冀州军实际战力,胜则穷寇勿追,败则及时抽身而退!”
  魏延虽然很想踩着颜良跻身天下名将,但脑子还是很清醒的,当即说道:“请主公放心,末将谨记!”
  想了想,李易又对典韦说道:“点上三千亲卫营为文长压阵,另外,除了走不开的,其余校尉以上将官当与我一同观战。”
  吩咐完之后,李易便让魏延下去做准备,然后又议了一些其他杂事,这场军议很快就散了,最后只剩下李易与蒯越两人留在帐内,不等李易发问,蒯越就主动说道:“主公可是要问属下,为何为难太史慈?”
  李易当即失笑,无奈道:“果然,我就说,太史慈是个厚道人,你为难他定是有缘由的。”
  蒯越也笑了一声,然后躬身道:“主公果然慧眼如炬。”
  李易没好气的摆摆手,说道:“莫要溜须拍马,速速为我解惑才是。”
  蒯越点点头,然后神色一肃,问道:“今扬州,徐州兵马,有多少人不识主公面目?”
  李易一愣,一时间没能反应过来蒯越到底要说什么。
  蒯越继续说道:“这次战后,整个黄河以南尽数归于主公掌握,疆域广袤,何止千里,然,天下未定,地方将领手握大权,虽然如今账下将军都对主公忠心耿耿,但他们之下,难免会有愚者自以为是,不再甘于人下,特别是扬州、徐州新募兵马,有多少不识得主公,有多少不知主公威严?”
  “所以,属下以为太史慈请主公出战颜良,实属上上之策,不仅震慑河北,亦能让中原之地人心安定,只是得胜太过容易,难免会有人不以为然,所以,若是有人先以徐州或者扬州兵马小败一阵,然后主公以一人力挽狂澜,如此,天下谁敢不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