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给杜正伦出的主意
在韦挺和李公淹的经营下,农部已经不像刚成立时那么冷冷清清了,吏员,杂役多了不少,还被有好几个像杜构,韦振这样的关系户子弟,在衙房内听用,现在诸事繁忙,只要是个能写会算的人,这边都能用的上。
李世民早就下了旨,春耕期间,关中所有地方州县衙门,上至刺史,下至杂役厨工,全部归农部调配,组织过数百万人力,耕种过千万亩良田,可以说,这是农部成立之后,最荣耀的时刻,而往后农部的工作要怎么干,就看今年这个样子怎么打了。
将在衙的官员召集到了自己的衙房,说了一下刚才在御书房里,和李世民敲定的农业规划之后,孙享福最后下令道,“韦侍郎,你立即草拟一份集结令,发往关中各地方衙门,让各州县所有主政官员,包括底层的里正,村长,三天以,全部到达咱们的试验田。
另外,在报纸上也刊登消息,三天以后,农部将会公开教授大家新的整田,耕种之法,有条件过来学习观看的百姓,朝廷提供三天免费的茶水饭食。”
“这样一来,咱们可能要招呼数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只怕人手不够啊!”
咋一听到孙享福有这么大动作,韦挺和李公淹两人都是兴奋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农部要粮食没粮食,要人每人,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局面。
“放心,明天陛下就会派冬训的十六卫大军前来听用,粮食就先从他们的军粮里面出,饭菜伙食,也由军营的伙房提供,等之后咱们试验田里的粮食产出了,补给他们就是了。”
闻言,韦挺和李公淹恍然大悟,有大军来帮忙,这些事情就变的简单的多了。
而且,借用军粮,然后用田地里的产出归还的手法,是个非常好的想法,要知道,有免费的饭食提供,百姓们赶来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很多。
他们现在就该反省了,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像孙享福这么灵活的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呢?或许,这就是人家年纪轻轻就能坐上高位的原因吧!
“都督,幸福村那边,一些瓜物和棉花物已经育苗,如果按照朝廷的规划,关中今年要种植八百万亩小麦的话,只怕会多出不少。”
“没关系,到移植期的时间还早,除了留下一些种苗种在靠水的田地之外,可以把多出来的种苗输送到洛阳那边,现在先算好数量,去信让洛阳那边做好准备接收,完全来的及。”
农部有了逐渐向全国铺开了的体系之后,可调配的空间就大了,这些经济作物到了这个阶段,也是时候开始走出关中,让全国更多地方的百姓受益了,而且,种植经验,也是需要靠慢慢累积起来的,适应了这种新的育苗播种法,今后再有其它类似播种的作物,他们也更加容易上手。
“还有个情况,这几日,咱们农部倒是收到了不少请帖,都是一些私田比较多的关陇世家,他们不愿意种植价格低廉的粮食,想多讨要一些经济作物的种苗,都督您看怎么办好?”
私田,别说关陇世家,就是殷实些的普通人家都会有一些,包括孙享福家里,他将职田和食邑封地的田地交还给朝廷之后,也还有三千亩虞秀儿出嫁时带过来的私田,就目前整个关中而言,零零散散加起来,至少有两三百万亩私田,这个数据,孙享福一早就测算出来了,其实,他是不愿意限制私田种植的,毕竟,那是各家的私产,并不是朝廷白分给他们的口分田或者永业田,强制要求他们种植指定作物,有点剥夺他们公民基本权利的嫌疑。
关中的粮食价格,自从受到南方运过来的粮食的冲击之后,一直在低位运行,即便是在冬季,也只维持在每石一百五十文左右。
今年春节前后的冬雪正常,差不多可以预见,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各家的当家主事之人,自然是知道在这样的年景,粮食的价格有可能会再度下跌,一亩地,就算产出三石多粮食,价值也不过半贯左右,还不如种植棉花,香瓜等经济作物一半的经济价值高,大家自然都不愿意种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用政策强行干预市场规律,其实并不科学,想了片刻,孙享福才道,“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开些口子,不种粮食可以,但必须种植可供食用的农作物,瓜物和蔬菜,都可以多种,百姓在其它方面的食物增多之后,对于主粮的消耗就会减少,这会让他们的收益更高,也不影响朝廷大计。”
孙享福现在的处事比刚穿过来的时候更加圆滑了,能变通则变通,尽量不去得罪更多的人,身居高位了,他才更加知道,维持这个良好的大局面的不易之处,放属下的人出去沾些利益,他们才更愿意听从自己的调配和管理。
果然,等到了孙享福这句话之后,农部的官员们脸上个个都喜滋滋的,他们都是身在官场的人,谁还没有几个关系户啊!跟对一个能体谅下属的主官很重要,不说会沾多少利益,至少不会太难堪。
孙享福在刚到牧监署任职的时候,就从不严格禁止属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捞些好处,只要你能把正事给办好了就成,水至清,则无鱼嘛!
才到了放衙的时间,杜正伦的马车便已经在农部衙门口等着了。
新年的时候李世民将各部衙门的具体职权分配全部理了一遍,他商部,几乎获得了预期中的所有权力,不过,真正到具体做事的时候,却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制定商税这个环节,他的第一封奏折就几乎遭到全体大臣的反对,搞的他有些懵逼。
所以,他只好再度找上门来请教孙享福。
马车没有回府,直接去了望江楼,酒菜上好之后,两人便一边吃喝,一边聊上了。
“这方面,是我之前做陈条的时候考虑不周了,咱们大唐的商业,目前来说,还并不算发达,过早的强化税收,确实不利于商业发展,大家反对也是正常的,您可以先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商业次序监管等,主抓一些欺行霸市的行为,扶持一些小商贩做大,扩大了商人的群体,朝廷的税收,也会有所增加。”
其实,杜正伦这套强化商业税收的提议之所以受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唐最大的商人是谁?
其实是皇帝和长孙氏,孙享福所涉足的产业,大多被皇家占了大头,具体,都是交给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长孙氏在打理,如果,对这些暴利产业征重税,受损的,自然是长孙无忌的政绩,以及皇帝的钱袋,所以,在这一方面,首先他就得不到皇帝和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
其次,大唐老牌的那些商铺,各类经营场所,基本都掌握在世家权贵手中,你要加他们的税,他们当然也不同意,这就很容易形成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对,当朝堂上下一致反对的时候,它自然就不成了。
当然,受阻的还不仅仅是商税政策制定方面,商部对于商品的用料成本,盈利幅度等等的调查,也受阻了,因为,这涉及到太多私人秘密,有世家权贵背景的那些大商家,是不能让你商部知道他们经营方面的秘密的。
“可如果不能合理制定税收,了解商铺详情,如何做好把控?不把控这些商业方面的事情,那我商部,岂不是形同虚设?”
目前,商部就是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下,先是被李世民派到了渭南做监工,这原本应该是工部干的事情,因为他们太闲,派给了他们。
可即便是在渭南监工的日子,其实也没剩多少天了,随着渭南的官衙构建逐步齐整,日常管理也都会交给这些新成立的衙门来处理,整体布局完成之后,商部的人就说不上话了,难道以后商部的人就只是按时上朝,看其它部门的热闹的闲人?
“其实,也是有事情可做的,商品详情调查不到,就先退而求其次,做安全监察,今后不管各个工厂的食品,罐头,酒,甚至家具衣料等,不能保证使用者安全的,都可以定位不合格,禁止其生产,您可能还不知道,膳监司的作坊门前的那句‘食品安全重于天’,可是陛下都认可的话。
一旦各类商品要在市面上大范围的销售,那么食用者,饮用者,使用者,可能是数以十万,百万计的人,一旦有问题,就会是重大灾难,在安全方面,你商部可不能疏忽,必须要有较严格的审核规范,以及安全抽查。
另外,其实你们也可以牵头,做一些具体的项目?”
“具体的项目?怎么说?”
孙享福想了想,才答道,“我刚才其实说过,商部可以扶持小商贩做大,那么具体怎么扶持呢?
比如,此次我去山南道的时候,路过一个县,叫罗田县,那里的板栗从战国以前就有人大量种植,现在长的漫山遍野都是,但当地的百姓,不懂得经商,空守着这些板栗,过着穷苦日子。
你们商部,就完全可以带头,帮当地百姓,将其做成一个面向全国销售的产业,由你们出面经营,当地百姓以地方资源入股做起来的产业,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国企,盈利的方面,您可以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当地百姓,将剩余的部分,上缴国库,这种项目做起来,于国于民都有大利。
另外,还有通山县的柑橘,房县的黑木耳,来凤县的桐油,江夏莲子,洪湖莲藕······”
这一段时间,孙享福属下的情报组在山南道收集的情报可不少,光是特产方面的信息,都多达数十条,这些产业要是全部让老百姓自己做,肯定很难做大,如果都由朝廷带头成规模的做,建立一些浅加工,或者深加工的作坊,将产出大量向外销售,这就能够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少利益,同时大大的丰富市面上的商品,像来凤县的桐油,是船厂紧缺的商品之一。
国企这个构思,被孙享福讲出来之后,瞬间就打开了杜正伦的脑洞,这不仅是具体的事务,还是巨大的利益,如果,商部能够为朝廷大幅度盈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杜正伦就恨不得把大唐所有地方特产的资料都收集起来,看有没有可能做成产业。
反正不管他怎么兴奋,孙享福的目的是达到了,有了商部的介入,地方上的经济发展,应该会更好的打开局面,后世开放初期,也走过这个路子,先做一些农产品乡镇企业,然后,随着经济资本的累积,技术水平的提高,逐渐开始做一些工业技术产业,然之后整个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甚至工业化到一定程度之后,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