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其他类型>且把年华赠天下> 第1342章 出人意料(2)

第1342章 出人意料(2)

  一通叩拜下来,百姓们没有听见菩萨开口,很快便找到了事情的起由,把矛头指向了赵樽起兵叛国。这一回,他们原本的将信将疑都变成了深信不疑,看向夏初七、元祐以及晋军时的目光里,充满了怒气和怨气。
  事态逆转,气得元祐在边上干着急,恨不得一把掐死夏初七。
  “你看这不是弄巧成拙吗?”
  他扯着她的衣袖,比着口型,夏初七一字不漏的看懂了他的意思。淡淡笑了笑,她看向口中高唤“菩萨显灵”和“菩萨保佑”的人群,低低嗤了元祐一声。
  “你还真信?这一招儿,你表妹我早就用烂了。当年在清岗县,我便用这一招糊弄过人了,效果比这好多了。”
  当年之事,元祐自然晓得。
  可看她半点不着急,他心窝子却在抽搐。
  “小祖宗,我当然不信。可备不住人家信啊!你看着吧,一传十,十传百,这事儿整个天下都得知道。天禄起兵原就名不正,言不顺,如此一来,更得天怒人怨,史书留名,背上厚厚的黑锅,千秋万代都洗不干净了。”
  “谁说的?”夏初七瞥着他,目光有笑意,“我的男人,不干净能行么?你也等着看吧,看我怎样给他洗干净。”
  “……”
  元祐无语瞪她,见她不像说谎,又压沉嗓音。
  “那咱别耗着啊?该咋整,你说?”
  夏初七撅了撅嘴巴,有意无意地往背后那菩萨看了一眼,又转回头来扫了扫还跪在地上的人群,莞尔一笑。
  “不急,这戏刚开锣,主角还没上场呢……”
  “主角?”
  元祐一愣,看她神色并无多少慌乱,原本激动的情绪又稍稍缓了几分,那一只早已经按到腰刀上的手也挪了开,正待询问夏初七主角到底是谁,只见跪伏一片的人群背后,赵樽骑着浑体漆黑的大鸟踏雪而来。
  “哎哟,我的祖宗,他咋来了?”
  元祐落下的心脏,再次高悬。
  老百姓这会儿认定是赵樽带给了他们百年不遇的瘟疫,为他们带来了老天的惩罚,估摸着心里都恨不得扒他的皮抽他的筋吃他的肉呢,这家伙居然自投罗网。
  “天禄,快回去——”
  他摆着手,朝赵樽使着眼神儿。
  可赵樽分明就不买账,居高临下的扫了一眼跪地的人群,我行我素的走近了,方才姿态雍容的跳下马来,把马缰绳丢给随行的丙一,将手上拿着的一件狐皮斗篷,披在了夏初七的肩膀上。
  “你这记性!又忘了添衣。”
  他的声音里,有淡淡的责备。
  “你专程给我送来的?”夏初七吐了下舌头。
  赵樽盯她一眼,没有承认,也没否认,若有似无地瞥了一眼被晋军将士围着的菩萨和石圭,眉头稍稍一皱。
  “事情办妥了?”
  “差不多……”
  她拖着嗓子,话未说完,元祐就急了。
  “你这摆了一地的烂摊子,叫差不多?”
  “嘿,这样不好么?有菩萨撑腰了,事儿就好办了。”夏初七完全不理会小公爷的白眼,低头拢了拢斗篷,笑吟吟地撩向赵樽,“戏总得大家一起唱才过瘾,若总是我一个人唱,又有啥意思?”
  “嗯。”又是一个字,赵樽也不知懂了没懂。
  他高冷雍容的身姿和不苟言笑的样子,在人群中极为显目。从他为夏初七披上斗篷开始,在场的老百姓就已经发现他了。
  “是晋王?”
  “是晋王。”
  有人疑问,有人确定。然后,他们的目光,就不再看菩萨,转而纷纷朝赵樽看过来了,那一双双目光利箭似的,“嗖嗖”扫视,几乎全都集于他一身。
  “瘟疫不能再持续下去了……眼下菩萨怒了,我们得想个法子才是?若不然,全家老小都路不出来了……”路人甲、路人乙又开始议论。
  “请晋王回北平,不许南进!”
  人群里,不知道是谁突地高喊了一句。
  “对,晋王返北,不许南进,以免触怒上天……”
  有人喊,便有人附合。
  “请晋王返北,不许南进!”
  看赵樽不吭声,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大,海浪似的,一波波推进,震耳欲聋,响彻了整个天际。
  不得不说,这些人的语气还算比较客气了,毕竟没有直接喊“赵樽滚粗”。没有办法,谁让他们手上没有武器?谁让持刀披甲的晋军就拿着武器威风地站在边上?夏初七想:若是没有晋军在,只有赵樽一人,他们肯定会冲上来撕碎了他,丢到外面喂野狼。
  臆想到那一幕,她身子情不自禁颤了颤。
  可被人围着喊“滚蛋”的赵樽,冷峻的表情却始终如故,正色、平静、云淡风轻,无波无澜,仿佛没有受到半分影响。一直待到现场的喊声小了下来,他方才开口。
  “诸位父老——”
  他与夏初七并肩而立,目光淡淡扫过众人。
  “可否静静,听我一言?”
  他不称“王”,只称我,态度随和,立马引起了本性善良的百姓好感。还在喊的人住了嘴,还想喊的人,也不得不住了嘴。
  “让他说!”
  “说,说吧。”
  自古以来,“群众”都是极为魔性的一个组织,只要有一个人起了头,其他大多数的人都有从众心理,只会跟着效仿。
  “不要吼了,听听他说什么也好。”
  迎着一大群人神色各异的审视目光,赵樽长久的沉默之后,说得极慢,却字字冷厉,“诸位,赵樽自晓事以来,对君父,对大晏,对朝廷,对百姓,自问仁至义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