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玄幻奇幻>五千年来谁著史> 第123章 斩立决

第123章 斩立决

  甲螺村,大群的义兵正在进行紧张的备战。郑家虽用小船绕过台南,划了一个大圈,从更南面进入了二仁溪地区,为郭怀一运送来了不少刀枪枪炮,但火枪药粉弹丸也就罢了,火炮却都是虎蹲炮和小弗朗机炮这种小炮。
  荷兰人要出动兵马镇压,硬磕是绝对打不赢的。
  所以,大批的妇孺老人就都在向着二仁溪的港冈地区转移,真的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就渡过二仁溪去欧汪、大湖。义兵在必要时候也会向那儿撤退,凭那里的地势,还有二仁溪,多少能支持几日。
  但这都是指必要时候。
  郭怀一是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
  郑芝龙之所以联络他,还封了他一个“岛南招抚”的职衔,可不止是为了招抚岛南的大批汉民,那都根本不需要去招呼。郑军打败了荷兰人之后,自然而然的他们就是郑家的子民。
  这般做更是为了让他出其不意,在郑军大兵压到之前,先搞一搞红毛,削弱荷兰人的现有军力。好为以后的战事减轻负担。
  这次的对荷战争,郑芝龙心中早有自己的计划。
  不需要打的太快太急,急着腾出手来干嘛呢?去救崇祯帝的场吗?没必要。
  现在李自成刚杀之前与之合军的农民军领袖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贺一龙,现在正忙着安内。
  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兵锋已经转入川蜀了。
  崇祯帝在清兵出关之后就在军事上忙活着三件事,一边组织力量防御京畿,一边让洪承畴肃清中原,攻略豫西南,再则就是要孙传庭组织秦军。
  虽然京营被传入来鼠疫给重创了,但后两者还在按计划进行。
  李自成也在忙活着自家事,整个局势相对的平静,属于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郑芝龙去掺和干啥?
  但打红毛要拖延些时间不假,却不意味着整个战争过程都是慢腾腾的。
  ——要先快后慢。
  “快”,是先用最快速度把一鲲身的热兰遮城堡之外的荷兰炮垒、地盘等全拿下。“慢”是不急着去硬打热兰遮和荷兰海军,围城战,耗死荷兰人。
  就连海上的厮杀,郑芝龙都委托给了郑鸿逵,都要他稳重行事,瞅准机会再下手不迟。
  只要郑芝龙在陆上的进展顺利,荷兰人定会急着先出击的。
  甲螺村距离赤嵌镇和禾寮港并不远,郭怀一一旦起事,荷兰人很快就会听说。而且郑军大兵现下还未抵到,不趁着眼下的机会痛快地斩死郭怀一这个‘叛徒’,狠狠的镇压一波岛南的汉民,趁机收缴大批的新粮充入热兰遮城堡,荷兰人的脑子就都是吹风灌水了!
  他们显然没有那么笨。
  而郭怀一呢?他手下的人的战斗力并不能报以希望。
  虽然郑芝龙使人运去了一些枪炮,还送去了二百名新军,但郭怀一能召集来的这些义兵都是最纯正的农民,胆子再大,作战素养也差劲的一笔。
  再则是准备时间很短暂,再抓紧时间练习,那些个义兵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里就熟练的掌控枪炮。
  所以,岛南义兵的作战主力就是与枪炮一同抵到的二百陆氏新军。
  除此外,手雷这种简单实用的武器也成为了义兵的重要选择,包括一些个盾车和大批被削尖的毛竹。
  前者是用来抵挡荷兰兵的枪子的,后者是用来做冷兵器的,至少用他们对付原住民是可以的。
  荷兰人联合原住民对付汉人,这是欧洲人在南洋地区惯用的招数。之所以在大员这地方没能应用的太得心应手,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岛上的原住民数量太少了。
  不过即便数量再少,西拉雅人和马卡道人也能轻易的凑出一两千壮丁来。虽然这些人的装备和素质一样差的一笔,可岛南的汉民大哥别笑二哥好不好?对比来,生活在山区的原住民素质更强的。
  只要荷兰人能拿得出赏赐,那两族人马绝对会参与来。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保罗派人向他们许诺,原住民每杀死一人,就奖赏一匹花棉布,两族一共拉出了近两千人。合同禾寮港出动的荷兰人,还有被荷兰人拉来的一些汉人和黑奴,一支总数三千人的大军就已经成型了。
  倒是荷兰人把自己新组建起的华人安保队留在了禾寮港。后者多是大员镇华人,年纪都不大,打小就处在荷兰人的统治之下,已经熟悉了荷兰人统治下的这个社会分层和这种生活,还都信仰了西教。
  这些人荷兰人还是比较信任的,让他们联合剩余的荷兰兵,共同留守禾寮港。
  两边的动静谁也没有瞒过谁,郭怀一很快就得到了警报。荷兰人正在召集原住民。
  但他没办法迅速出击,夺取赤嵌镇,杀奔禾寮港,因为他手下的义兵还没有召集全,更没有做好战斗的准备。而二百米名郑氏新军作为他手中的底牌,现在还不到亮出来的时候。
  而且他也有了一个完整的计划,“看到那几个土丘没有?老子就把宝都押在那儿。只要进行的顺利,这什么盾车根本就用不到。”
  郭怀一甚有信心的给何斌、郑联说道。
  如此,直到一波波的原住民汇聚到禾寮港,郭怀一这边的义兵才算彻底动员结束。
  总兵力接近四千人!
  “诸位兄弟,咱们当初退出江湖,来到岛南过活,求的是一个安稳日子。可时局弄人,郑一官大军压境,是铁了心要把红毛赶绝。我们再捡起刀枪,虽然是被逼无奈,身不由己,却也是最符合我们利益的。废话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都知道分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