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群策群力
得到徐庶的接待之后,李素一行的后续视察工作,马上变得更有条理了。两人并辔而行,在徐庶的解说下走马观花看了一圈。
刘家峡这边的水利工程,最初是李素让幕僚根据在都江堰和乐山堰总结的技术经验,尽量照葫芦画瓢规划的。毕竟李素也不是工科生,又不懂具体的工程勘探设计细节,他能知道个指导思路就不错了。
不过,每个地方毕竟自然环境不同,很多东西要具体勘测之后,因地制宜调整,所以经过几个月的赶工,李素此刻看到的东西,跟他最初的预想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李素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当初在益州积累的技术设计人才全部调给徐庶。
徐庶指着洮河汇入黄河的河口地区,以及旁边的库区,说道:“右将军您一开始从益州派来的水利技术官员,是打算全盘照抄乐山堰的方式。但去年七月,第一次实地勘测之后,就发现那样做不行。
因为北方的河流枯水丰水差距太大了,不比湿润的蜀地,虽然也有汛旱交替,但岷江水位最高和最低相差也不过两三丈。这儿洮河每年腊月中旬到正月初,有个把月是直接几乎断流的!
再下游一些的湟水入黄河河口,更是能有两个月几乎断流的枯旱季节。一方面是雨雪少,另一方面是天冷了直接连底封冻,仅有的一点水因为各处低洼淤积流速慢,全都冻上了。
所以,我们才从河口开挖了不少河岸相对低垮的地方,在丰水季直接把洮河、湟水都引到旁边的山谷里蓄起来。水位蓄平之后,湖口稍稍堰塞,到枯水时再慢慢挖开。
总的来说,就是争取实现长江上云梦泽、彭蠡泽调蓄长江水的效果,当然规模肯定比云梦、彭蠡小至少百倍。”
在古代修水利,直接拦水筑坝把河整条截断,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能是导流分洪。所以这个总的思路并不会变。最后实现的效果,也不是后世的水库,只能说是一个堰塞湖。
就像洞庭湖、鄱阳湖其实就是长江拐到某个低洼的地区之后,大量把富余水量蓄在这俩湖里,长江水位下降了湖水再反哺长江。
所以,这种导流的工程量相对较小,只要原本就有地形合适能改造成库区的,人力稍加引导,最多死个几千一两万劳工,也就把活儿堆出来了。
当然能够不死人还是尽量不死人,最危险的徭役还是要让韩遂麾下那些造反十年以上的死硬老贼战俘来干。
他们那条命本来就不是自己的了,危害大汉朝十几年,拖垮了整个天下。
让他们把刘家峡水库彻底修完,可能要几年的工期,要是最后活到工程竣工日,就可以让他们恢复自由,不用再当终生奴隶,算是赎清罪孽了。(那些去年就被关羽水攻直接淹死的那就更干脆了,不用在修水利的时候慢慢陆续淹死)
……
正所谓枪炮一响,参谋部的方案全部作废。在汉末的工程水平下,一旦开工,各种一开始没想到的困难也都涌泉而出。刚才徐庶跟李素讲解的那些,相比之下都还是小问题。
很快,徐庶又带着李素沿着刘家峡堰往下游继续参观,那些修整过的河岸边、挖了很多分水灌渠、水车林立,已经造了有百余架。不过按照这个工程的规模,未来整个兰州地区有个几千架水车是必须的,这才造了不到一成呢。
徐庶就解说道:“按照原先的计划,在这儿打造水车纺纱磨面,还有一个麻烦,会导致水车纺机的工本回本时间,至少比预期再延长一半。
比如按照工匠们原本提供的数字,在都江堰的时候,水车不到两年就能回本,因为那儿的堰和渠都是现成的,只要投入一部水车纺机的造价,所以非常赚。到了乐山堰的时候,按关将军那些戍役士卒的经验,都说是五年多才能回本——三年半是赚回修堰的钱,一年半多,用来赚回造水车纺机的钱。
而到了这刘家峡,哪怕按照蜀地那些水车的盈利水平来算,因为水利本身工程量更大了,而且可以分摊成本的其他产业少了。光堤堰灌渠这些,就要五年回本。更麻烦的是,即使有堰塞湖调峰蓄谷,每年还是有四个月水量和流速低于水车开工的必要冲力。所以,一年只能有八个月的时间纺纱和磨面,剩下四个月机器是闲着的。”
之前徐庶说“每年至少断流两个月”,那是针对“彻底断流”这种极端情况。事实上,哪怕没断流,河流也不是一年四季水流都能催动水车的。水浅了慢了都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动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水力工业很难普及,只有到了蒸汽机发明才爆发——如果没有李素,按照历史原本的发展,中华大地一直到明末,能搞大型水车纺织的也只有都江堰地区,其他地方都不行。
哪怕是长江中下游,虽然水量很充沛,但因为落差低了,水速太慢,冲击力还是不够。荆楚吴越那些地方不缺水,但缺“水能”。
其实套用一个后世初中地理课上都教过的众所周知常识,就能解释这个问题——华夏的地理,是大致分为海拔三级阶梯的,你只有在大江大河水流流量能够被当前的工程技术规模控制,同时又恰好跨越了阶梯断层的位置,才能这样大规模开发水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