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兵精粮足
武汉会战也因为这个惊天变故,最终没能逃过以****失败而告终的命运,不过武汉保卫战中国数百万军民不惧牺牲,艰苦抵抗,也的确给予了华中日军大量杀伤。+++++++
极为有力的重创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持久抗战埋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自此,经过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芜湖会战等一系列大规模正面战役后。
抗日战争局面总体上进入了相持阶段,唯一不同的是,汪精卫成为了伪国民政府,更带动近两百万抵抗军倒戈相向,这不但对整个抗战极为不利,更是极大的缓解了日本陆军因为这二年来,连续作战,而兵力不足的窘境。
给了日本陆军极大的喘息之机。
军队的组建不光是,国内还有没有适龄的兵源,而是还要看其武器弹药,军用物资能否供应的上才行。
这才是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全部,就算是冷兵器战争时期,拼的也是粮草和钢铁兵器等资源,现代化热武器战争更是如此。
所以,尽管此时日本国内还有数以百万计的适龄兵源,但是短时间内却无法再组建起新的师团。
连续的战斗不光是损耗了其庞大的战略物资,更是损失了很多有丰富训练作战经验的现役官兵,就算武器和物资供应跟得上,新组建的师团战斗力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战斗淬炼才能提升的上来。
所以,和历史上一样,自从武汉会战打完之后,日本政府在对华作战方针上,采取了以打为辅,招降为主的策略。
旨在养精蓄锐,恢复元气。
汪精卫这个大汉奸公开投日,带动了两百多万国~军摇身一变成为了伪军,这极大的缓解了侵华日军陆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兵力不足的窘境,令日军能够更好的恢复元气。
同时,也令日本当局得以有机会,有实力,调动大军,准备彻底荡平龙牙纵队这支屡次给日军造成极大损失和难堪的抗日武装。
所以,当得知汪精卫公开投敌,在南京组建伪国民政府后,乔佑华气的是暴跳如雷,恨不得将这个狗汉奸碎尸万段。
“司令,我八路军总部转发来一份我地下情报人员侦察到的紧急情报,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在过去的一两个月里,调集了黄河以北地区大量新投敌的伪军和部分日军,总兵力至少超过了二十万人。
目前这些日伪军已经云集到了我们根据地周边各地,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向我们发动大举进攻的。”乔佑华正生气间,政委郭梦拿着一纸电文走了过来向他道。
“至少二十万?”郭梦这番话令在场的郑云山,刘建华,赵铁柱等人不禁色变,倒吸了一口冷气,乖乖,鬼子还真是舍得下血本啊。
乔佑华却有些不屑的冷哼一声道:“去年鬼子十余万大军,我们只有一个团都不怕,最终战而胜之。区区二十万伪军,一群乌合之众,有什么好怕的,可恨的是,一旦战事打起来,我们根据地休养生息,暗中发展的节奏就会被打乱。
而且,汪精卫这个狗汉奸这个时候公然投日,导致全国整个抗日局势骤然急转而下,就算我们击退了日伪军的围剿,整个根据地也势必会陷入日伪军重重封锁包围之下。
日后再想有什么发展可就难了,远的不,但是德国佬与我们合作的弹药物资供应,就再也别想轻松运进来!”
的确,大量的伪军投降鬼子后,极大的弥补了鬼子兵力上的不足,原来鬼子的控制区域,仅仅是公路,铁路沿线十余公里范围之内,主要都是这些交通要道沿线重镇。
现在得到大批伪军的加强补充,鬼子所控制的区域,直接由线条连成了网络状,极大的压缩了抗日武装的生存与活动空间。
这才是乔佑华十分恼怒,恨不得将汪精卫祖宗十八辈给问候个无数遍的原因所在。
众人听乔佑华这么一,显然也想到了这一,一个个都眉头紧锁,满脸愁云,刘建华更是直接向乔佑华问道:“司令,那你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乔佑华对着地图沉思了片刻对刘建华道:“骑兵营立即出动,四处搜寻我们根据地周围正太铁路线上日伪军的实际情况,然后火速回报。”
“是!”刘建华轰然应道,就要转身离去。
乔佑华不忘嘱咐道:“记住了,骑兵营各连不要恋战,以搜集情报,侦察敌情为主!至少二十多万日伪军啊,接下来仗有你们打的!”
“是,卑职明白。”刘建华再次头,这才大步流星的朝外走去。
目送刘建华离开,乔佑华又转身向郭梦询问道:“目前我们龙牙纵队人员装备情况怎么样了?”
郭梦道:“各团兵力都已经满编,武器装备,也都清一色换装英七七步枪和德式通用机枪与冲锋枪,火炮方面,纵队直属炮兵营与各团直属炮兵连也都装备了7mm战防炮,火力得到了大大加强,尤其是反坦克和装甲能力大幅提高。
经过过去这半年训练,各部队战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兵工厂也步入了正规,从一个月前各团换装完英七七步枪后,兵工厂所新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已经转入仓库储存。
唯一不太充足的就是粮食了,毕竟距离上次秋收已经过去了好几个月,百姓们手里余粮也不多了,不过熬过这个年头,到开春,还是不成问题的。
只要能够守住根据地,到明年粮食成熟后,就不会出现饥荒!”
乔佑华了头:“那也就是,我们现在是兵精粮足,弹药充沛?”
郭梦头道:“可以这么,司令,你有什么打算吗?”
乔佑华目光深邃的抬头看向司令部外的天空,意味深长的道:“既然难免一战,鬼子不让我们安生,那我们就不能坐以待毙,等他们打上门来了,先拿下石门,切断正太铁路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