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科幻未来>代周> 第九十二章

第九十二章

  而事实是,明军士兵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从下城墙的那一刻,士兵还在猜测这次将有去无回了,可下到城之后,所受到的礼遇,令明军士兵竟然想在叛军大营多享受一会再回去。
  徐守仁的一封信,让两镇节度看到了保留官职的希望。
  确实,只要官位还在,谁做皇帝关他们屁事。
  与其听高方一路走到黑,还不如降了明国,得些好处。
  于是,他们请明军士兵马上回去禀告城上主将,表示愿意接受劝降,但具体条件,需要面谈。
  明军士兵只好收拾心情回去了,可徐守仁不肯出城,倒不是他害怕,而是城门被土石封死,出城需要象士兵那样爬城墙。
  徐守仁自然不屑这么做,所以,他要求叛军自己派人上城来谈判。
  士兵只好又爬了一次城墙去传讯。
  让他意外的是,叛军两个主将竟丝毫不以为意,二人商议了一下之后,让一人携另一人的亲随,由明军士兵带路,去城上谈判。
  双方的谈判非常迅速,徐守仁除了在保留节度使官职上坚持以外,别的都不与二人为难。
  因为百里无忌已经连原周国的节度使都撤除了,岂会再为大理破例?
  徐守仁为防南门外叛军迅速尾随而来,使得局势失控,所以,对两个叛军节度的其余请求一概答应下来。
  而叛军节度也希望迅速达成协议。好从这个烂泥潭中抽身,只要自己的利益能保住,谁希望在这里血拼?
  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的速度非常惊人。
  协议内容为,两镇军队为临阵起义,明国将保留两镇军队,依旧归二人统领,而二人为表示诚意,愿意主动请辞节度使之衔,就任两州刺史。同时带兵向北进发,暂时驻扎兰溪郡。以脱离战场。
  只用了半个时辰,北门外的叛军走得一干二净。
  徐守仁轻吁一口气,如此,就可以将北门兵力转向清除南门外残余叛军了。
  当徐守仁率明军和青壮赶到南门时。城外的叛军早已无影无踪。
  徐守仁心中一跳,难道叛军为迂回转攻东、西城门?
  于是,再马不停蹄地赶到西门,然后东门,依旧没敌人。
  徐守仁一下子蒙了,难道敌人被南门一场爆炸吓怕了?全逃回家了?
  逃回家……。灵光一闪,徐守仁有些明白了。
  高方确实回家了。
  他得到眼线的报告之后,就立即动身西返向腾冲府日夜兼程而去。
  在两镇府兵中,他有不少的眼线。从两个节度使与明军眉来眼去的那一刻开始,眼线就已经偷偷传回信来。
  高方知道,事情已经不可为。
  这时就算自己率五千弓弩兵冲到北门。也已经无力回天。
  两镇府兵已经倒向明军,以自己这数千弓弩兵打野战?
  那只是个笑话罢了,甚至可能被两镇府兵反戈一击,到时,怎么死都不知道。
  与其在这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家。
  高方就在这瞬间失去了争雄的豪气。他俨然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
  想家的男人通常有两种,一是输了钱的。另一种就是老男人。
  高方自然属于后一种,他知道,也许腾冲府的家也已经不在,自己回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纵然如此,高方依然想回家,就算死,也得死在自己的家中,至少死在自己的家门口。
  因为,那里有他的家人,他的孩子。
  想到这,高方再次下令加快行军速度,也许,承上天照抚,出现奇迹,自己还能赶得及。
  徐守仁想通了为什么敌人如水气般地蒸发了。
  他开始清理大理城。
  南门连同大半条城墙已经崩塌了,至少有上万的生命在这里殒灭。
  尸体碎块混合着断砖碎石形成了一长溜的废墟。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清理。
  而十多万的大理城百姓,已经流了太多的血,他们自发地来到南门,开始清理。
  他们想从废墟中寻找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熟悉的邻居。
  这是何等凄惨的场景。
  徐守仁如此阴冷之人,也不觉得眼眶湿润。
  他在那个完好无损的幸存者口中了解了南门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之后。
  徐守仁勒令这个幸存者,改变口供。
  从此,这个胆小的以尸体为掩护而幸存下来的青壮,与那四个重伤的青壮,一起成为被大理百姓交口称赞的英雄。
  徐守仁在现场向百姓保证,必定禀奏朝廷,为五个英雄请功,为五百青壮立碑书传,并对能够查到的青壮亲属进行抚恤。
  虽然是惨胜,但毕竟是胜利。
  大理百姓因为胜利,而冲淡了悲情。
  百姓就是这样,一旦接受了朝廷的赏赐追封,他们会自动地把自己划到明国的一方,从此,他们觉得,他们已经是明国人,而且,是对明国有大功的明国人。
  徐守仁在这一事的处理上,已经具有了政治家的风范。这是百里无忌事后对徐守仁的评价。
  三天后,从建昌府南下的百里义,率先锋三千人新军和杨廷式部到达了大理府。
  本来百里义应该按照计划镇守会川府的,但百里义在遇到徐世铭后,改变了计划,他派了五百新军一路护送徐世铭返回金陵府。
  而他自己毕竟担忧徐守仁、百里康二人的安危,便违逆了百里无忌制订的计划执意亲自前来了。
  百里义知道百里无忌对杨廷式部寄于厚望,所以,他的的借口很有说服力,那就是率兵护送杨廷式部。
  当百里义看到大理南城门外这一幕惨状时,也不禁唏嘘不已,这一幕是何等的熟悉和记忆犹新?
  从明军掌握了火器以来,这相似的一幕幕就不间断地重现,百里义有时都不知道大郎制造出这火器究竟是对是错。
  但百里义却清楚地知道,这场景虽然惨烈,但如果比起这数十年五代各国所造成的战乱兵祸,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没有这火器,明国将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统一天下,而战争每多拖上一年,死得人将更多,百姓的生活将更困苦。(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