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权驭大明> 第453章 迟来的登基大典

第453章 迟来的登基大典

  “宫中的局势暂时被安抚了下来,不过人心惶惶,短时间内宫里的人必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李宏宇端起一杯热茶品了一口,苦笑了一声后说道,“今天主审官定了下来,经过朝中大臣廷推,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章盛得以担任闯宫一案的主审,不日即将查案。”
  “章御史?”正在给李宏宇按摩肩头的秦月顿时微微怔了一下,还以为她听错了,没有想到廷推的结果是让章盛当主审官。
  章盛是万历十一年的二甲进士,与内阁首辅方从哲同科,此时已经年过六旬,在都察院一干就是三十多年,论资历的话大明朝堂上还真的没几个人能比得过他。
  不过,章盛能在都察院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而未能晋升官职,也足以见得他的能力如何了。
  实际上,除了章盛为人性格软弱没有主见,又不善于为人处事之道外,他之所以一直待在都察院还历史的原因,那就是万历皇帝对言官采取“只出不进”的原则,没有补缺言官的官缺。
  万历皇帝这一政策的对象是都察院的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使得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缺员严重。
  在这种境况下留任的御史和六科给事中都很多都放弃了晋升的机会,否则的话都察院和六科就没人了,文官集团很显然不愿意看见这种局面。
  由于章盛的资历实在是太老了,因此他本来有着晋升到外地做知府的机会,毕竟官场上也有官场上的规则,讲究论资排辈,章盛在都察院里杵着他后面的御史也不好越过他得到晋升。
  不过,章盛习惯了御史的安逸和尊贵,故而谢绝了晋升机会,不想外放到地方去做知府。
  别看知府是四品高于御史的七品,可在官场上御史的地位比知府要高,但如果想要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成为部院大员的话,必须要有在地方上任职的经历,也就是所谓的履历。
  另外,当知府的好处就是能捞不少油水,有着众多的实权,是地方上不折不扣的土霸王,这点是御史所无法比拟的。
  章盛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治理地方的才能,虽然御史无法像知府那样风光,但也是衣食无忧,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秦月现在对官场的人物可谓了如指掌,因此清楚章盛的底细。
  说句不好听的话,韬光养晦的章盛就是官场上标准的尸位素餐的人,虽有御史之职但却从未行使过御史之实,是都察院的老好人,以前从未查过案子。
  因此,秦月实在想不到为何会选章盛这种既无能力又无进取心同时又没担当的“三无”官员来当闯宫一案的主审官,这岂不是摆明了要把案子给办糊涂了。
  其实,不仅李宏宇,可以说参加廷推的朝廷大员都知道章盛不适合来审闯宫的案子,可廷推还是通过了章盛的提名,里面自然有着不少隐情。
  章盛作为闯宫案的主审官是东林党的官员提出来的,理由是资历丰厚、经验丰富,处事沉稳,是办理此案的不二人选。
  值得一提的是,章盛在万历十一年殿试二甲的排名高于内阁首辅方从哲,故而连方从哲见了章盛都要尊称一声“年兄”,资历之劳可见一斑。
  当然了,齐楚浙三党肯定反对章盛担任主审官,如此一来章盛肯定要受到东林党的摆布,进而掩盖闯宫案的真相。
  随着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在廷推上针锋相对地争吵,现场的情形越来越火爆差一点就要动手的时候,朝廷以礼部尚书周嘉谟为首的中立派官员们开口表明了态度,支持章盛作为主审官,进而使得东林党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周嘉谟等中立派官员经过慎重考量,左右权衡了一番后觉得闯宫案事关大明皇家的威严以及朝堂的稳定,不宜将事态闹大,应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说到底,东林党官员这次闯宫是为了拥立朱由校登基亲政,虽罪无可恕但却情有可原,连朱由校都没有要追究下去的意思,那么周嘉谟等中立派官员自然不希望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否则皇家的颜面和文人的气节放置在何处?
  可以说,此次廷推以东林党的胜利而告终,这意味着闯宫一案肯定不会对东林党造成危害。
  等李宏宇把廷推的经过告诉了秦月,秦月不由得摇了摇头对此感到一阵失望,没想这等惊天大案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处置了。
  “宇哥哥,皇上登基亲征后太后娘娘要住在哪里?”
  失望之际秦月想起了一件事情,忍不住好奇地问向了李宏宇,京城民间的消息素来灵通,况且又是与皇家有关,故而李皇后要搬去哪里居住现在已经成为了百姓们关注的焦点。
  “皇上想让太后暂居坤宁宫,可惜被东林党人反对,一时间也无法抉择。”
  李宏宇叹了一口气,微微皱着眉头说道,“如今即将举行皇上的登基大典,皇上现在还能待在清宁宫,可一旦昭告天下一承大统,那么实在不适合再住在那里,太后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想必不会让皇上难做。”
  “宇哥哥,你是说太后要去冷宫?”秦月闻言双眸顿时浮现出惊讶的神色,她还以为李皇后要去慈宁宫跟郑太后一起住,可听李宏宇话里的意思好像并不是这样。
  “慈宁宫只能住一个人,太后又不可能去住皇后的坤宁宫,资历和威望又无法与太皇太后相比,因此唯有住到冷宫里去。”
  李宏宇闻言微微颔首,然后想了想说道,“其实,太后还有一个地方可去,不过东林的人照样会反对。”
  “宇哥哥,你是说清宁宫?”秦月的眼前顿时亮了一下,立刻明白李宏宇的意思。
  李太后一进宫就住在清宁宫,而朱由校即便有了太子,那么也要等到太子十多岁才能住清宁宫,故而这段时间里李太后完全可以入住。
  “太后要想住清宁宫可没那么容易,恐怕要受到些波折。”李宏宇放下手里的茶杯,摇了摇头后微微皱着眉头说道,“或许,清宁宫是太后最好的归宿。”
  显而易见,东林党的人一心想要置李太后于死地,肯定又会以礼法为由不让李太后住在清宁宫,这使得李太后唯有去冷宫。
  不过,按照李宏宇的记忆,李太后在朱由校登基后担负起了抚养朱由检的职责,朱由检登基后甚至写书回忆过李太后对他的养育之恩。
  那样的话李太后就不应该住在冷宫,因为朱由检很显然不可能在冷宫里,这里面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李宏宇不知道罢了。
  秦月闻言顿时陷入了沉默,心中不由得同情起李太后,原本可以风风光光地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即便不住在乾清宫也能住在坤宁宫,谁能想到忽然之间因为东林党人的闯宫而落得一个如此凄凉的下场,沦落到住冷宫的地步。
  归根结底,李太后在朝堂之上没有什么根基,故而轻而易举地就因为闯宫之事被打倒。
  郑氏太皇太后再怎么说跟京城的勋贵关系密切,这使得她虽然失势但文官集团不敢轻易冒犯,更别提让其把慈宁宫让出来个李太后了。
  很快,泰昌皇帝二十七天大丧结束,京城市面上的缟素一夜之间被清理干净。
  百姓们纷纷换上了色彩艳丽的服饰,文武百官也都脱下了身上的孝服准备颜色鲜艳的礼服,准备参加迎接朱由校的登基大典。
  十月底,万众期待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场面盛大隆重。
  对于京城的百姓而言,万历四十八年是一个注定终身难忘的年份,这一年内,他们在短短的三个月间就经历了两场皇帝的丧期和新帝登基的典礼,可谓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李宏宇身为泰昌皇帝钦点的托孤辅臣,自然与其他的辅臣一起,立在文武百官的最前方。
  这对于臣子来说可是一份莫大的荣誉,大明绝大多数官员穷其一生中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李宏宇这个新科状元在三个月之内就经历了两次,既是无上的荣耀同时也是重要的资历。
  按照朱由校选定的年号,明年就是天启元年,他也就成为了历史上的天启皇帝。
  与此同时,朱由校下诏把万历皇帝驾崩后的年号改为泰昌元年,毕竟泰昌皇帝是大明正统的天子,虽然只在位一月被民间称为“一月天子”,但他的年号是肯定存在的。
  这样一来的话,万历四十八年这一年就有了两个年号。
  以万历皇帝驾崩七月二十一为界限,七月二十一之前的年号是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之后的年号是泰昌元年。
  这意味着泰昌元年并不是完整的,没有七月二十一之前的日子,而万历四十八年少了七月二十一之后的日子。
  与参加泰昌皇帝的登基大典时的激动和兴奋相比,李宏宇参加朱由校的登基大典时心境已经变得平静,登基大典对他而言已经不再是一件神秘的事情,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还会参加朱由检的登基大典。
  不仅如此,李宏宇的心情甚至有些沉重,朝堂上的党争势必随着天启朝的来临而变得更加惨烈,这对大明的百姓而言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时局,他们将成为党争的间接受害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