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免费小说>书库>历史军事>权驭大明> 第892章 自毁长城

第892章 自毁长城

  崇祯十七年年底,南京城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弘光皇帝举行的迎新酒宴上,弘光皇帝忽然委婉地提出,鉴于朝局已经安稳,因此希望李宏宇能尽快完成对倭国的战事。
  这样既可以使得大明腾出手来全力对付满清和大顺,同时也完成了崇祯皇帝的遗愿。
  言下之意,弘光皇帝希望李宏宇能去倭国坐镇,速战速决,这使得喧闹的酒宴刹那间就安静了下来,与宴的文武官员纷纷惊讶地望着眼前的一幕。
  能出现在酒宴上的人莫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自然一眼就看出了红光皇帝的真实用意是想把李宏宇调走,减少李宏宇对朝局的影响,故而大家都想知道大权在握的李宏宇会作何抉择。
  “臣谨遵圣旨,年后既赶回倭国坐镇。”在众人关切地注视下,李宏宇向弘光皇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答应了下来。
  轰的一声,现场顿时一阵骚动,谁也没想到李宏宇竟然如此畅快地就答应了下来,就这么轻易地离开了大明的权力中枢。
  弘光皇帝一时间也怔在了那里,他其实已经做好了李宏宇拒绝的准备,可李宏宇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了下来,使得他心中又感到一股莫名的愧疚。
  此时此刻,没人知道李宏宇的心情是如何复杂,作为大明的臣子他本想帮弘光皇帝一把,使得弘光皇帝建立自己的嫡系人马,可没想成弘光皇帝却猜忌他,他自然顺势离开,免得牵涉其中,也算对皇家尽了最后一份心力。
  现场的官员们不由得面面相觑,有人脸上流露出欣喜的神色,有人则神情焦急,还有人一脸茫然。
  “皇上,此事万万不……”
  经过最初的错愕后,一名中年官员率先回过神来,起身向弘光皇帝一躬身,想要劝阻李宏宇离京,要知道李宏宇现在可是南明的中流砥柱,一旦离开先前被压下去的各种矛盾必将爆发出来。
  “诸位,皇上说的没错,攻打倭国耗费了巨额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应该早日解决,况且这是先帝给本太师下达的诏令,本太师责无旁贷。”
  不等那名中年官员说完,李宏宇已经高声打断了他,神色严肃地高声说道。
  “皇上,事态紧急,臣决定年后离京赶赴倭国,尽快将倭国打下。”说着,李宏宇向弘光皇帝一躬身,神色毅然地说道。
  见此情形,现场顿时响起了一片叹息声,不少人暗自摇着头,看样子李宏宇心意已决,这都是什么事儿呀,好好的局面硬生生地就这么毁了,南京城无人能代替李宏宇在官场的位子。
  面对决议离开的李宏宇,弘光皇帝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脸上涨得通红,万万料不到李宏宇对南明政权竟然丝毫都不留恋,心中禁不住有些懊悔。
  可君无戏言,而且李宏宇业已表明了态度,那么事情已经很难有回旋的余地,弘光皇帝自己做出的事情就要自己承担。
  扬州的冉兴让得知弘光皇帝竟然把李宏宇赶出了京城,顿时大吃了一惊,连忙跟着寿宁公主启程赶到南京城相劝,想要让李宏宇留下来。
  相对于寿宁公主,冉兴让更知道李宏宇对南明王朝的重要性,朱由崧在南明官场上没有任何根基,属于不折不扣的孤家寡人,如果不是李宏宇在那里镇着有谁会把朱由崧放在心上?
  自从李宏宇来到南京,朱由崧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些效忠的臣子,现在他的君威尚浅,这个时候赶走李宏宇无疑是自寻死路。
  然而,令冉兴让感到失望的是李宏宇已经打定主意离开南京去倭国,南京市面上已经有不少关于他要取代朱由崧的谣言,这个时候他要是不走的话难免惹人非议,而且也会成为弘光皇帝的心病。
  冉兴让自然清楚朱由崧对李宏宇起了猜忌之心,这样的话李宏宇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只是如此一来南明的大好局面就毁了。
  李宏宇不顾安危率领水师赶去北京城迎回了崇祯皇帝等人的灵柩,已经为大明做出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他实在无法对李宏宇要求太多。
  “冉兄,扬州距离南京实在是太近,咱们海关司有些显眼,依我之见还是迁到上海的海城为好,避免没有必要的麻烦。”冉兴让离开的时候李宏宇想起了一件事情,于是郑重其事地向冉兴让说道。
  虽然李宏宇执掌了海关司的大权,但冉兴让是海关司名义上的主官,所以海关司迁徙一事李宏宇必须要跟冉兴让商量。
  “扬州难道守不住了?”冉兴让闻言身子不由得一颤,神色惊讶地望着李宏宇。
  近些年来,海关司下辖的十大皇商的生意已经逐渐从扬州城迁到了李宏宇在上海建设的海城。
  这其实也没什么,属于正常的商业变动,毕竟随着海外贸易的繁荣,海城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一个贸易中心。
  可十大皇商竟然逐渐变卖了包括江南地区在内的不少产业,以此收回了大量的资金,然后投入到了海外事业的扩张,这就令冉兴让感到非常奇怪。
  在李宏宇的影响下冉兴让也让家人变卖了非海关司势力所在地的产业,把资金投入到了海城等海外贸易繁荣的地方,心中对李宏宇的这个举动倍感疑惑。
  不过,当李自成出人意料地攻占了北京城,而满清又在山海关大败大顺军后,冉兴让终于明白了李宏宇此举的用意,原来李宏宇早就预料到了这些事情,故而大力变卖产业。
  如今李宏宇竟然提出把海关司从扬州迁到海城,不得不令冉兴让心中震惊,难道李宏宇不看好明军守住扬州?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事情不得不防。”李宏宇闻言沉吟了一下,他没有正面回答冉兴让,而是叹了一口气后心事重重地说道。
  冉兴让闻言顿时陷入了沉默,心中充满了苦涩,虽然李宏宇说的非常委婉,可他当然能听出里面的含义,知道李宏宇并不看好明军能守住扬州,而李宏宇的预测一向是精准的。
  事到如今,冉兴让已经顾不上其他的事情,当务之急是把自己家里的事情照顾好,至于大明的命运唯有看天意了。
  因此,过年后,在李宏宇启程离开南京城的同时,冉兴让向弘光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希望能把海关司迁到海城,就近管理海外贸易的事务。
  弘光皇帝自然要给冉兴让这个面子,况且海关司衙门距离南京城太近,容易影响到南京的朝局,所以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冉兴让的这个请求。
  随后,冉兴让就开始组织扬州城海关司衙门南迁海城,并出售了海关司在扬州城的产业,收获了一笔不菲的资金。
  在外界看来,李宏宇和海关司是被弘光皇帝给逼走的,因此心中无不对李宏宇和海关司表示同情,这使得李宏宇的名望再度得以提升,成为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大明忠臣。
  李宏宇回到海城后处理了手头一些紧急的事务,然后乘海龙号前去小琉球,前去看望小琉球南迁百姓的安置事宜,然后返回倭国准备对九州岛倭军的攻势。
  红娘子没有随李宏宇去海城,而是北上去了襄阳府,准备招降大顺军民的相关事宜,以李宏宇的判断满清今年将会对李自成发动决战,大顺军很难抵挡住那些经过辽东战火磨砺的清军八旗兵。
  别看李自成现在拥兵数十万,成为了割据了西南之地的强大武装力量,实际上他的根基非常薄弱。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被洪承畴所败不得不率残部蛰伏陕南商洛山中,直到崇祯十三年年底才杀出商洛山进入河南。
  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壮大,是因为当时大明中原和西北等地闹饥荒,成千上万的饥民为了活命蜂拥加入了早饭的队伍,使得农民军的部队急剧扩张。
  正是因为那些饥民,李自成得以驰骋中原,纵横关山,最后出师东向颠覆了大明王朝。
  满打满算,李自成攻克北京之时,他手下的大顺军士兵最多只有三年半的战斗经历,而且与之交战的都是明军的二线部队,明军能打的主力都调到了辽东与清兵作战,这样很难使得大顺军的士兵从战斗中得到锻炼。
  所以,论战斗素养和经验,大顺军远远赶不上与明军在关外打了二十多年的清军八旗兵,一旦清军全力攻打的话大顺军根本抵挡不住。
  弘光元年,二月,紫禁城里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满清迁都大殿正在热烈地进行。
  在多尔衮的建议下,你年幼的顺治皇帝将都城从盛京迁到了北京,成为了紫禁城的新主人,这也意味着满清有了入主中原的野心。
  “大明的弘光皇帝竟然把李宏宇赶去了倭国,真是天助我也!”
  迁都大殿后,多尔衮正在跟几名满清的亲王谈笑,一名士兵把一封紧急公文交给了他,等看清了公文里的内容,多尔衮先是一怔,随后就面露欣喜的神色,大笑着向周围的人说道。
  “李宏宇被赶到了倭国?”几名亲王闻言顿时吃了一惊,谁也没想到弘光皇帝竟然能做出这么离谱的事情来,这样岂不是自毁长城。
  “李宏宇既然已走,那么大明将再无人是我大清的敌手,看来是老天要让我大清坐了天下。”
  多尔衮意气风发地望着那几名亲王,“诸位,这是上天给咱们大清一统天下的机会,咱们可不能错过了!”
  “摄政王,你的意思是咱们要南下?”听闻此言,肃亲王豪格不由得惊讶地问道,先前多尔衮可是想以黄河跟大明为界的。
  “大明本就势弱,又排挤走了稳定军心的李宏宇,虽然他们人多势众,可那些废物岂是我大清勇士的对手?”
  多尔管闻言笑着点了点头,一脸豪迈地向豪格等人说道,“李宏宇一走,咱们也就没了南下的阻力,趁着南边时局不稳咱们一鼓作气打过黄河,届时大明最富庶的江南可就是咱们的了!”
  “摄政王,你就下命令吧,咱们就是打不下江南明军也无力反攻咱们。”
  听闻此言,豫亲王多铎一握拳,神色兴奋地说道,江南在他和满清军民眼中可是繁华富庶、遍地黄金的天堂,只要将其打下来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摄政王,这是老天要灭了大明,咱们夺了江南就能一统天下。”
  英亲王阿济格也兴冲冲地表示了赞同,从先前的交战看明军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怪不得要跟满清在关外纠缠了这么些年。
  “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要从长计议,明天召集八旗旗主议事,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计划。”
  多尔衮见多铎等人的兴致被吊了起来,于是沉吟了一下后说道,这可是军国大事自然要进行商议后定夺,岂非儿戏。
  于是,多尔管第二天召集了满清八旗旗主和贵族议事,商议攻打西北和江南的事宜,八旗旗主对进攻江南非常兴奋,恨不得大肆劫掠一番。
  经过商议,清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大顺军:
  北路由英亲王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率领由大同经蒙古草原迂回进入陕西,然后由榆林、延安南下。
  南路由豫亲王多铎、孔有德率领经河南进攻潼关,攻下潼关后南下进攻南明弘光政权。
  与此同时,肃亲王豪格率领本部清军去攻占河南以及山东等地。
  就在满清准备着声势浩大的军事行动时,南明政权则呈现出萎靡的态势,内讧不断,政令不畅,党争迭起,各派势力为了权势争得头破血流,狼狈直至。
  不仅如此,兵部尚书史可法督师江北后设淮、扬、凤、庐四镇,授予军政大权,希望四镇兵马能励精图治,以保南京北方安危,这使得四镇迅速坐大出现了军阀化的趋势,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此消彼长,相对之下南明在这场与满清生死攸关的战争中已然落于了下风,其结果自然也不难猜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