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拒绝

  沈华莲笑道,“家里有我和你姐夫呢,不用挂念着,咱爸在家,咱妈在这给我照看晨晨和小雪,也白了也胖了,就是晨晨和小雪,天天念叨着你,都说到暑假,要去找你。”
  “好啊,”朱海眉也笑,“等他们放了暑假,我去接他们过来住玩一段时间,我也想他们了。”
  沈华莲嘱咐道,“梅子,你和东远养好身体,郭厂长都当爹了,你们也不能落后呀。”
  又提起这茬来了,“知道了姐,端午我寄点东西回去,要不给我爹娘的,寄你那里去吧,麻烦姐夫给送我家去。”
  沈华莲笑道,“你寄什么寄,现在家里条件不比从前了,你说要给你爹娘送什么东西,我直接让春来买了,送过去。”
  “千万别,”朱海眉连忙推辞,“姐,你别让姐夫买啊,这可是当闺女的对父母的孝心,你可千万不要剥夺了。”
  “好,知道啦,”沈华莲知道她的本事,猜想她肯定不会缺钱,也就罢了。
  到底那边的电话是厂里的,朱海眉也不方便打太久,便道,“姐我也没有什么事,要不就挂了吧,这就是我店里的电话,有事就找我。”
  “哎,行。家里有我们,万事都好,你和东远就都放心吧。”
  “那行,你给郭厂长说下吧,我就挂了,有时间再打。”
  “好。”沈华莲答应者,忽然又道,“等等,梅子,郭厂长要找你说话。”
  郭海明接过电话,“朱总监,我想请你来一趟厂里,做一下指导。”
  朱海眉笑道,“这称呼您怎么又想起来了,我都不在那边了,您还是叫我梅子吧,再说您那边不是挺好的么?”
  “你不在,我这心里总是没底似得,要你还是过来看看,看看厂里还有什么要改进的地方,还是你的布局好。”她做的方案,做的图纸给好几个人看过,谁看了谁说好,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既然好,那就更不用过去了。”
  郭海明苦笑,“哎吆,朱总监,我亲自去接你,然后,再送你回去,怎么样?”
  朱海眉有点后悔打这通电话了,“郭厂长,不是我不愿意过去,实在是走不开,我这边也开店了,一天到晚的离不开,真是抱歉了。”
  其实这不是她想不想过去的事情,而是不能去。像他现在说的那样,工厂的架构已经完整了,她现在也不在他们工厂工作,过去指手画脚的算怎么回事呢?
  所以别管他怎么想,拒绝就是最好的方法。
  不过和大姑姐打了这一次电话,她心里倒是舒坦不少。拿起纸笔给晨晨和小雪写信,大意是:夏天快到了,等他们放了暑假他会回家去接他们,然后过来玩。不过前提条件是,他们期末的时候一定要考出一个好成绩来。
  写完了信,她嘱咐好他们看好店,去了百货大楼买了很多能寄的东西,然后又去邮局寄了,给娘家和婆家一家寄了200块钱,办完了,早就过了吃饭的点了,到了店里饿的前心贴后背,正好王大姐他们回来了,煮出来的粽子还热乎呢。
  别说自己包的粽子就是好吃,她选用的都是上好的江米,里面是放的不是大枣,而是蜜枣,粽子煮熟了,枣的香味和蜜的甜味儿都浸到米里去了,非常好吃。不仅她说的好吃,其他人一致称赞。她就着茶水一连吃了四个才作罢。
  粽子煮好了,要给福利院送过去,她没有过去,而是让小云兰芝他们去了,从前就给他们承诺过让她们过去,这次店里不忙,正好让他们感受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多么的幸福。
  几个年轻的男男女女,往车上搬了粽子还有很多糕点之类的。乐乐学会了骑三轮车,李大伟带着兰芝,乐乐骑着车子带着小云,四个人高高兴兴的出发了。
  王大姐看着乐乐的背影说道,“亏得你让乐乐来了这边,你看现在,性格又好,说话也利索了不少,将来再娶个媳妇成家立业,这一辈子也算可以了。”
  可不,看着乐乐的变化,朱海眉也很欣慰,“我也盼着他好好的。”
  “这都是你心肠好,不然谁肯帮他看病?”
  “只要能治好,这就值得。”朱海眉说道。
  人都走了店里一下子安静了,王大姐和张大姐他们在操作间休息,偶尔有人过来买东西,她就充当一下营业员,拉开抽屉,看看里面稀稀拉拉的零钱,也怪愁的慌。
  马上就要端午节了,她又想起大姨来。小的时候,每年的端午节大姨都会包粽子。她和哥哥姐姐们在那边凑热闹,大姨总是说,放大枣不如放蜜枣好吃啊!但是那时候的条件放大枣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钱去买蜜枣?
  从前她总觉得,能够拥有爱情多没美好,可是真正经过唐一鸣的事情之后,她才发现,世界上最重要的感情其实是亲情。
  大抵大多数人在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伤害之前,都是觉得爱情是甜蜜的又美好的,但是真正比爱情还要好的是亲情。
  亲情不会给你伤害,而且在你觉得难过的时候,他们总会给你默默的关怀,他们用无比宽广的心胸接纳你,给你温暖。
  她真后悔没有珍惜前世的生活,还没有来得及回报大姨的养育之恩,就再也回不去了。她轻轻地叹了口气,总有一天,他是会去找大姨他们的,一定给他们好的回报。
  她的思绪渐远,她和沈东远如今这样,应该算是亲情了吧。
  突然有人推门进来,急急的走进来,问道,“鸡蛋糕还有吗?”
  朱海眉忙站起来,从吧台后面走到面包架子边,“还有个两三斤。”
  “不够不够,差得远了,要是现在得等多长时间?”那人问道。
  “您要多少?出一炉得四十分钟。”
  “一炉多少斤?”
  “差不多得二十斤。”
  那个人点点头,“就不要端午了嘛,还要去走亲戚了,也不知道带什么东西好?老家都是农村的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我就寻思带点儿这个,老家老人多孩子也多,这样你给我做这20斤,等过一个小时我再过来拿,先把钱给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